天天看點

中條山戰役中,中國以18萬打10萬,還有地理優勢,為何還慘敗?

此戰被老蔣稱為是“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是抗日戰争正面戰場國軍在山西唯一一次大規模與日軍作戰。它的失敗,給北方抗戰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導緻敵後根據地陷入了最艱苦的時期。

中條山戰役中,中國以18萬打10萬,還有地理優勢,為何還慘敗?

中條山,位于山西南部,黃河北岸,東北高西南低。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南臨黃河,西和陝西相望,北靠有“山西糧倉”之稱的運城盆地。境内關隘重疊,山巒起伏,地勢險要。它與太嶽、太行、呂梁三山互為犄角,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山西主要的關隘先後失守,讓中條戰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對中方來說,占領後,能以此為根據地,進能擾亂敵後,牽制敵人的兵力。退可憑險據守,積極配合整個抗日戰場。是以,中條山被看作是“關系國家安危的要地”。中條山對日本來說,同樣意義非凡。于是,日軍曾13次圍攻中條山,但都以失敗告終。

中條山戰役中,中國以18萬打10萬,還有地理優勢,為何還慘敗?

1941年,日寇調集四個師團的兵力,對中國的軍隊形成包圍之勢。5月7日,日軍發起進攻。1個多月後,中國軍隊3.5萬人被俘,4.2萬人犧牲。而日軍的傷亡人數,根據日方的說法,僅僅隻有2900多人。中條山戰役,以中國軍隊的慘敗而告終。中國軍隊占有地利、人和,為何傷亡慘重後,還丢了這要地?

第一,日軍下定決心要攻陷中條山,而中方對雙方的勢力缺乏清醒的認識和估計。開戰前,駐紮在中條山的衛立煌部,兵力為26萬人。但是老蔣竟抽調了“中條山的鐵柱子”——第四集團軍與我軍作戰,導緻駐紮在這裡的兵力減少至18萬人左右。雖然日軍隻有10萬人,可他們的戰鬥力遠遠高于中國軍隊,又有空軍作掩護,加上日軍的奸細早已混入中國軍隊的指揮部旁,中國軍隊會輸就不奇怪了。

中條山戰役中,中國以18萬打10萬,還有地理優勢,為何還慘敗?

第二,日軍蓄謀已久,準備充分,中國軍隊則是倉促應戰。為了確定這次戰役的勝利,根據中條山的地勢,日軍對主力部隊進行了山地戰強化訓練。中國方面,指揮階層都沒有意識到危險,下層部隊更不用說了。不僅沒有加強渡口的防禦工事,而且連糧食都沒有儲存夠,這令人匪夷所思。人是鐵,飯是鋼,沒了糧食的中國軍隊,戰鬥力大大削減,部隊一觸即潰。

第三,中國軍隊缺乏統一的指揮,而日軍指揮得當,分工明确。戰役打響後,日軍部隊按照先前的計劃,果斷快速地進攻和包圍中國部隊。但中國軍隊始終沒有具體的作戰方案,很快就失去了統一指揮,部隊各自為戰。有的部隊頑強抵抗,大部分卻是不顧友鄰部隊,逃離戰場,或者是輕易繳械投降。

中條山戰役中,中國以18萬打10萬,還有地理優勢,為何還慘敗?

種種因素下,數萬士兵白白戰死沙場,中國軍隊慘敗,給抗日戰争帶來了巨大的阻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