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5月,克拉克正式接任了李奇微的位子,成為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而克拉克剛上任就接到了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向他提出的一系列的作戰計劃,但是都被克拉克給拒絕了,他對範弗裡特說:我認為做好的作戰計劃就是,當敵人從陣地出來采取進攻的時候,我們給他們以緻命性的打擊,除了這種方法以外,我們不會采取優先進攻敵人的方法。

雖然克拉克否定了範弗裡特的所有作戰建議,但是範弗裡特卻是一個十分固執且自信的人,他堅信自己所認為的這些作戰計劃是完美的,是以他一直持續不斷的向克拉克獻計。最終,克拉克接受了他的“攤牌行動”。
範弗裡特的“攤牌行動”是這樣計劃的,他打算動用兩個營的兵力攻占已經被我軍占據的上甘嶺陣地,計劃用6天的時間,估計傷亡200人左右。但是很明顯,範弗裡特是過于自大和輕敵了。
美軍的“攤牌行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甘嶺戰役,而這場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合軍共死傷了25000多人,且最終以他們的失敗而告終。
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共向我軍投放了190多萬的炮彈,火力強度遠超二戰時期的最高水準,将整個上甘嶺炸成了光秃秃的山丘,山丘高度整體的降低了兩米。而我軍共還擊了40萬發左右的炮彈,連日軍的四分之一都不夠。
在兵力的投入上,美韓聯合軍共投入了6萬多的兵力,比我軍在人數上高出了一萬多人。那麼,當時這場戰役中美韓聯合軍無論是在武器、火力上,還是兵力的投入上都遠高于我方軍隊,那麼他們為何還輸掉了這場戰役呢?
在勞埃德·摩西的回憶錄《不惜代價》一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志願軍采用了“人海戰術”。勞埃德·摩西是美軍第7師第31團的團長,曾經率領他的部下多次和我們進行過交戰。後來他在回憶錄中稱:“我們的兩個營與敵45師135團打了一整天,他們炮火與我們相當,所占地形又易于防守。按照陸軍作戰教義,要想進攻戰勝敵人,兵力與炮火應與敵呈3:1的比例,而我們兵力連敵人相當都做不到。根據我所看到的,敵人數量遠遠超過我們敵我至少是4:1”。
根據當時美軍第31團3537人的兵力來算的話,那麼兩個營應該就是在2400人左右,按照勞埃德·摩西所說的,我們135團的兵力是他們的4倍的話,那麼應該是9600人。但是實際上我們15軍全軍都不足50000人,那一個團又怎麼會有9600人呢?所謂的我方使用“人海戰術”不過是他們為自己的失敗找的借口而已。
實際上美韓聯合軍失敗的原因則是,他們雖然在武器裝備上比我們好很多,但是美軍卻不擅長近戰和夜戰,對此,韓軍也曾嚴厲的向美軍提出過:“缺乏50碼以内的攻堅能力”。和美軍相比,志願軍各個都敢打敢犧牲,光是上甘嶺戰役中,我們就湧現出了像特級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的各級戰士12347人,占總軍人數的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