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千箱故宮珍寶被偷運台灣,竟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2013年,一部名為《天機·富春山居圖》的電影“橫空出世”,雖然有志玲姐姐和天王劉德華的“雙劍合璧”,但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遭遇“寒潮”,票房口碑雙雙遇冷,堪稱“爛片”!電影好壞我們暫且不論,劇情卻是頗為玩味,由《富春山居圖》“合展”為锲子,引出一系列的故事。

不知大家有沒有抓住重點?沒錯,元代名畫《富春山居圖》至今仍然“一分為二”,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3千箱故宮珍寶被偷運台灣,竟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據《中國藝術史》記載:此畫是元朝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完成的紙本水墨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如此珍貴的一幅畫,怎麼就有一半去了台灣呢?這得從蔣介石瘋狂的“運寶”說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曆時十五年之久的抗日戰争以中華民族的勝利而告終!

抗戰勝利後随之而來的就是建國的問題,我黨深明大義,順應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願望,願意做出一定的讓步以換取同國民政府的和平相處,為此我黨高層不惜孤身犯險,前往重慶與蔣介石商談建國事宜,史稱“重慶談判”!

我黨誠意滿滿,蔣介石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一邊與我黨談判,另一邊卻着手發動内戰,1946年6月底,蔣介石全面進攻解放區,内戰全面爆發!

國民政府不得民心,在解放軍和人民群衆的英勇反擊下敗勢日顯,到1948年時,蔣介石已經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開始布局台灣,作為日後的退路。

是以從1948年開始,蔣介石往台灣運送了大批物資,這其中就包括故宮博物院的三千箱文物!

3千箱故宮珍寶被偷運台灣,竟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蔣介石為何能夠如此輕易得手

蔣介石之是以能夠如此輕易的将故宮的文物運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這些文物都被存放在南京,故宮博物院誕生于1925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為免這些珍貴的文物受損,決定将文物送往南京儲存,1933年,這批文物先“抵達”上海,随後又被儲存于南京!

南京是國民政府的“大學營”,1949年4月“渡江戰役”前一直被蔣介石牢牢掌控,是以他得以在1948年将其輕松運走!

當時負責運寶的是時任國民政府教育政務次長的杭立武,在杭立武的主持下,3000箱文物被分成三批,從1948年年末開始運送,到1949年2月最後一批文物抵達台灣,瘋狂的“運寶”到此結束。

那這3000箱文物到了台灣是何“命運”呢?

據《台中時報》報道:杭立武将3000箱文物送往台灣後,先是将其暫時存放于台中一個糖廠的倉庫中,等待蔣介石的進一步安排,1949年12月,蔣介石逃到台灣,杭立武随即向其請示文物的處置辦法。

但彼時的蔣介石驚魂未定,再加上台灣局勢未穩,他忙于穩定人心,哪有精力去管那些文物,便交由杭立武全權處理,他自己做了“甩手掌櫃”!

衆所周知,文物的儲存需要極其嚴苛的環境,溫度和濕度等條件都有嚴格的規定,半點也馬虎不得,糖廠的倉庫根本不适合存放文物,蔣介石又無暇顧及,杭立武尋便台灣島,終于在地處台中平原的霧峰鄉北溝村的村外找到了一個勉強适于存放文物的高地,杭立武當即決定在此高地修建倉庫,倉庫建好後,3000箱文物悉數被運到此地,自此這批文物就在北溝村“安了家”。

3千箱故宮珍寶被偷運台灣,竟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按照杭立武的計劃,本來這批文物在北溝村也就是暫時“落落腳”,等蔣介石騰出手來再行安置,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十五年,這期間台灣當局完全忘記了還有一批珍貴的文物被存放在一個小山村,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政局穩定,蔣介石“無所事事”時,終于想起了還有一批寶貝。

他立即派人前去檢視,得益于杭立武當初的精心布置,這批文物儲存還算完好,但已經開始出現隐患,為此蔣介石大筆一揮,撥款修建台北故宮博物院。

1965年11月12日,曆時一年零九個月的故宮博物院建成,3000箱文物陸續從北溝村轉移到博物館内,至此,這批文物才算是有了長久的“落腳之地”!

蔣介石帶走的文物都包括什麼呢?

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的首腦,自然眼高于頂,能被他看中的文物自然非同一般,随便說幾個都是大名鼎鼎:顔真卿的《祭侄文稿》、西周毛公鼎、西周散氏盤、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蘇轼的《黃州寒食帖》、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富春山居圖》等等。

任何一件都稱得上國寶,而如今這些屬于全國人民的珍貴文物卻被陳列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岸“三通”之前我們甚至無緣一見!

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當初運往台灣的可不僅僅是這些珍貴的文物,還有大量的黃金!

3千箱故宮珍寶被偷運台灣,竟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俗話說“盛世黃金,亂世古玩”,蔣介石深谙其中之道,從1948開始,蔣介石将大陸國庫中的黃金分為五批送往台灣,據不完全統計,被蔣介石運送到台灣的金塊有227萬兩,以現在的價值來說,約為2500億元!

相較于文物,蔣介石顯然更看重這批黃金,特意指派他最信任的長子蔣經國負責運送,蔣經國也不負衆望。

曆時一年,将二百多萬兩黃金悉數運往台灣,正是因為有了這批黃金“打底子”,台灣得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小結:

蔣介石帶走黃金和文物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以此為基礎“反攻大陸”,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蔣介石的“豪言壯語”早已成為不切實際的“呓語”,隻是可惜那批珍貴的文物至今與我們隔海相望!

我們堅信,在我黨的上司下,在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批文物終會“得見天日”!

參考資料:《天機·富春山居圖》《中國藝術史》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