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我國古代的生育觀念極為苛刻,将孝和傳宗接代放置在一起。多子多福的理念,更是讓國人感到若是不生育就要背負諸多“罪名”;傳宗接代的觀念似乎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厚厚的家譜記載也在傳遞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來我們看看幸福中的人是什麼樣子。
當然娛樂圈是一個例外,衆多明星有着諸多孩子,有兩個孩子的明星極為普遍,如胡杏兒、蔣勤勤、範玮琪、胡可、陳紅等,當然也有多個孩子的,如徐子淇有4個孩子,黎姿雖然已經有三個女兒,但還是希望能夠再生一個兒子,韋唯有三個孩子,但婚姻并不幸福,以及小S也有三個孩子;自己不想生,亦可找他人生,如鄭爽雖未自己生,但也有兩個孩子,但娛樂圈中孩子多的父母,皆有一個特性,即沒有經濟壓力。對于普通人而言,你想生幾個,或者可以稱之為,你敢生幾個?不生育不是自私,生育了不好好養育才是自私。
、
不生孩子的人大有人在,不是經濟不允許,而是真的不想生。而想生孩子的人群,觀念無非是沒有孩子生命就不夠完滿,還有直接說不生孩子,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這種言語多出現在兩者之間的謾罵之中。
可能人天生都喜歡“排除異己”,他們思想狹隘,和自己的思想不相同的人,他們把人家看成另類,何其淺薄無知。不生育就是自私?這種歪道理總是大行其道,真實的丁克不生育是何原因?
作為丁克一族的李健,就曾經說明過自己不生孩子的理由,他覺得現在這個社會,并沒有發展得足夠好,他不想讓孩子出生後,經曆那麼多痛苦和迷茫。
這一點對于我們而言,特别是剛從學校踏入社會是深有體會的,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需要經曆痛苦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成長就要受挫折,如果李健有孩子,他一定看不得孩子受一點苦,李健是個脆弱且比較悲觀的天才音樂人。
除了這一點,李健認為如果生下了孩子,就要參與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階段缺少了父親的陪伴,無論是孩子,還是父親,都會覺得遺憾。
很顯然像李健夫婦這樣,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人不在少數,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如果選擇了孩子,就很有可能會犧牲自己的事業,是以他們甯願選擇不生孩子。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事業和孩子不能兩得到,至于何為熊掌,何為魚,沒有客觀地明确的答案,選擇權完全在個人手中。
李健心裡很明白,自己的父親當年就是為了他,犧牲了自己的時間甚至健康,最終因為癌症去世,從這看來,就算兩者沒有直接關系也有間接關系。李健曾經開玩笑地說過,他覺得自己的基因沒有優秀到一定要遺傳下去。
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既然他選擇了做丁克,那麼他就應該考慮過,自己晚年的生活如何保障,我們這些吃瓜群衆也不用瞎操心。
對于不生孩子的人而言,那些生了孩子就不管的人才是最自私的。對于那些人來說,孩子又算什麼?傳宗接代的工具?既然生育了孩子,它流淌着你的血液,你就要為他的一生負責,為他的成長負責。
丁克生活的利與弊
之是以選擇丁克生活,當然是因為丁克它确實有它的甜頭。
首先,不生孩子也就意味着你不必花心思到孩子身上,那麼你就可以多花時間去看望父母、陪伴父母,還可以享受屬于自己的自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即使工資微薄,隻要養得起自己就好。
其次,我們真的可以省一大筆錢,這樣我們的财務壓力也會減輕了不少。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尤其是教育的投資有多大?可能大家心裡也有數。省去了這筆錢,我們完全可以花到自己或者周圍親朋好友身上,也不至于在有了孩子之後,省吃儉用,都覺得自己委屈。
任何事物就像硬币的兩面,有利必有弊。
首先,生育了孩子,我們就能免受别人的非議,另外,對于傳統思想濃重的父母來說,或許算是一種孝順?選擇了丁克,我們少不了要受家長朋友的唠叨。
對很多人來說,孩子也會給一個家庭帶來快樂和幸福,很多孩子就是家裡的開心果。擁有了一個孩子,我們就會心中燃起某種希望和期待,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家長,從小就為孩子制定目标,似乎在彌補自己當年沒有實作夢想的遺憾,丁克自然沒有這樣的幸福和期待了。
最後,還有養兒防老的理念,雖然想法有些自私,但是我們辛苦養孩子,老了之後希望孩子照顧也是無可厚非的。丁克的話,完全不用想了,自己花自己的終身俸就是了。
總之,做丁克之前這些問題都要考慮清楚,有時候,随着時間的流逝,曾經的堅定也會越來越動搖,就是希望,動搖了就趕快改變主意,到最後生不了孩子就晚了。
央視主持人康輝夫婦,就是丁克一族中後悔的那一對。他和妻子劉雅潔本來因為工作原因沒時間生孩子、養孩子,是以一開始選擇了丁克,但是康輝在節目中頻頻表露自己後悔了,隻是現在後悔似乎晚了,他和妻子已經過了生育期。
做丁克的時候,你耳邊總是會傳來源源不斷的忠告,勸你不生孩子以後會後悔,也許會,但是人生從來沒有确定答案,選擇權一直在我們自己手裡。
我們隻是在選擇做不做丁克的時候,要學會慎重,因為一旦選擇做丁克,也許以後會後悔,年老時候,夕陽西下,你和夫妻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眼前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畫面,心裡多少有些心酸,有些後悔。
但是,最後老伴兒牽起了你的手,兩人相視一笑,或許也就釋然了,畢竟孩子長大會有自己的生活,最後陪伴我們到老的隻有可能是我們的夫妻,不會是别人。
李建曾在綜藝裡面說,“不想要孩子,自己的基因也不值得被遺傳”,央視的康輝跟妻子也是選擇不生孩子。
那麼一生無子是什麼感覺?人到中年會不會後悔呢?
80年代,國内出現了最早一批丁克族,他們對抗世俗,表達自我,一輩子都沒有要孩子。
現在他們已經人到晚年,現狀如何?來看看他們現在的生活,或許可以給你要不要做“丁克族”做個參考。
老方夫婦:喜憂參半
老方和夫妻是在80年代中期結婚,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老方選擇下海經商,妻子則留在了老家。現在他們已經人到晚年,現狀如何?來看看他們現在的生活,或許可以給你要不要做“丁克族”做個參考。
老方夫婦
夫妻倆人都覺得并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于是決定要好好工作,為以後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沒想到,兩個人的小日子越過越久,他們彼此發現沒有孩子的生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于是便下定決心成為“丁克一族”。
年輕時候的拼搏是有回報的,現在老方夫婦的生活已經不缺物質,甚至可以用富裕來形容。
再加上兩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們決定結伴去旅遊,一起去欣賞各處的美景,潇灑走四方。
這樣看來,老方夫婦的生活還不錯,可是年紀大了也不能像年輕時一樣有精力去四處遊玩、各種獵奇來消磨時間,現在的時間很難打發。
老方說:有時候看到别人一家子其樂融融的樣子着實羨慕。特别是中秋除夕這種家庭團圓的節日,鄰居們都是歡聲笑語,而我們家隻有我們兩人,年夜飯都不想多做。
老方還說:可能是因為以前都在拼事業,雙方都可以互相了解,但現在兩人退休之後,閑暇時間多了,日常朝夕相處就容易發生摩擦,現在争吵的次數明顯多了。
當被問到是否後悔時,老方說,“如果時光再倒流,自己不會選擇這樣的生活。但如今卻已經沒有挽回的機會。”
老張夫婦也是最早一批的丁克一族,年輕時覺得應該享受生活,不想被孩子束縛。
而且因為張太太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童年生活不幸導緻張太太不想要孩子。
對此,丈夫也是同意的。
隻不過幸福生活沒有持續太久,5年之後,丈夫有了想要孩子的想法。
但是張太太卻因為年齡過大沒有懷上孩子,二人沖突日益尖銳,最終以離婚收場。
丁克族的風險
是否做丁克族,關鍵在于這兩點需要考慮清楚:
第一就是夫妻感情的維系。
與其說孩子是夫妻愛情的結晶,不如說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紐帶、婚姻生活的調節劑。
生活漫長,如果沒有孩子在中間調解,面對沖突,争吵會容易更新,互不妥協。
父母長輩經常說,“婚姻就是修修補補過一輩子”,但是,如果沒有孩子,夫妻之間的牽絆少了,缺少了為人父母責任感的限制,沒有修補裂縫的耐心,一旦發生沖突,離婚就變得很容易。
這就要求夫妻婚後精神生活豐富,有各自的追求目标,就像央視主持人康輝一樣,自己工作充實,與外界交流廣泛,精神世界豐富。
同時,妻子也有自己的事業,兩人的精神契合勝于一切,日常生活,也不需要孩子在中間作為情緒的緩沖劑。
是以說,你們婚後是否可以保持美好的精神生活狀态也是能否成為“丁克族”的考慮因素。
其二,比較關鍵的就是養老問題。
夫妻二人是否可以在壯年時,或者退休前賺取足夠的養老費用。
中國人的傳統觀點就是:養兒防老。
人一旦老了之後,身體健康狀态會不斷地衰落,身邊确實需要有年輕人來照顧。
你可能會反駁說,我們可以去養老院,那裡不僅有專業的陪護人員,還有各種老年娛樂活動,這樣的生活也很享受。
這就提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錢。養老院的開銷必定不少,也就是說你必須保證家庭物質基礎雄厚,你得有充足的資金養老。
是以,在做丁克族之前,需要趕緊賺錢。
從内心選擇
縱觀丁克一族的生活,确實有目前生活狀态不佳的,他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稍顯落寞。一邊夫妻倆人年齡已高喪失了勞動力,經濟支撐不足。
一邊是看着身邊的同齡人已經三代同堂,子孫環繞,頤享天年,确實失去了很多家庭之樂。
理想中一家
當然也有夫妻二人過着悠閑的生活,沒有瑣碎的生活雞毛蒜皮來處理,旅遊品茶書畫,恰是怡然自得的神仙生活。
這又何嘗不令人羨慕呢?
人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生活是自己的,選擇在于自己。
但是,是否要當丁克族,需要夫妻倆人共同來思考,所做選擇也需要你們共同承擔。是以一定要達成共識,認真規劃。
事實的确是這樣,有了孩子後,大多數家庭都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小時候的育兒、上學階段的教育、甚至成人後的工作、結婚、生子等。一輩子基本就是在圍着兒女轉了。有人統計過,養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至少花費50—150萬。成為丁克,就不會有這些煩
養孩子成本
有了孩子後,幹什麼首先要考慮的是孩子,當孩子太小的時候,父母至少有一方,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如果要出去旅行也考慮到孩子是否能适應。
1)養老上的經濟壓力
丁克家庭最大的問題就是晚年時,會出現經濟壓力。特别是年紀大身體不好看病就醫時,需要額外支出很多錢。一般的家庭,有子女可以支付一部分醫療費用。但丁克家庭,隻能自己承受。
2)情感上的孤獨感
同齡人在享受天倫之樂,一家其樂融融,自己家裡隻有兩個人,沒有牽絆也沒有挂念。對于未來,心裡始終感覺不踏實,有年老的丁克坦言,最怕死了都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管。
3)夫妻感情出現裂痕
曾有夫妻選擇做丁克,但後來丈夫又想有個孩子,而妻子已經無法生育。于是丈夫選擇離婚,另外組建家庭生兒育女。沒有孩子作為紐帶,丁克家庭的感情更具變化性也相對薄弱。
丁克無奈
莫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老人照顧自己的老伴也隻會更累,他們中很多人都生出了後悔之意。更何況,還有更多的流言蜚語和諷刺在等着他們。畢竟現在的社會狀況和思想觀念并不适合丁克們生存,他們能夠邁出這一步已經需要莫大的勇氣。從年輕一路攜手相伴到老,需要遭受多少指責和磨難,内心要多強大,也許隻有丁克們自己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