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1908年

(光緒三十四年)

,農曆10月21日,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初冬的寒氣籠罩着光緒皇帝的寝殿,殿外池子裡的枯蓮低垂着,透出一股肅殺之氣。

這一天,侍女太監們像消失了一樣,整個殿内出奇的安靜,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在憂憤與不甘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等到近侍們發現時,氣息已絕,身體已至冰涼,

年輕皇帝的暴斃給行将就木的清王朝蒙上了一層陰霾與晦氣。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帝

光緒駕崩的消息傳到皇宮裡,國不可一日無主,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後頒布懿旨,立溥儀入承大統,次日,慈禧太後去世。

最高統治者異位,曆來都充滿了血腥與陰謀,而随着封建王朝勢力崩塌,短短兩日之内,這個末代皇朝就完成了權力交接。

此時,紫禁城外,民主思想浸入,各地義士揭竿而起;紫禁城内,朝廷腐朽的封建等級制度猶存。

溥儀小皇帝的登基大典,大行皇帝和太後的葬禮,讓負責承辦皇室禮儀的禮部應接不暇,其中,最讓他們焦頭爛額的是光緒皇帝的身後事。

按照皇家制度,自西漢霸陵開始,便有

“新帝繼位之初就相度吉地”

的傳統,而光緒在位34年,卻未能遵循祖制蔔擇陵寝,這是什麼原因呢?

光緒皇帝正值壯年,對于他的去世,出乎了世人的意料,包括他自己。

據說他曾經在日記中記載說自己雖然已經病重,但一定活過慈禧太後,等太後去世、他掌權後會懲辦破壞變法的袁世凱。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聽後,以為這個不孝子詛咒自己,怒氣難咽,安排人毒死了光緒;也有說是袁世凱知道自己深受光緒厭惡,倘若他真的掌握實權,自己一定會在劫難逃,故趕在慈禧太後去世前毒殺了光緒皇帝。

關于兇手是誰,傳言難辨真假,但根據後世的檢測,

确認他就是因砒霜中毒身亡,故稱他的亡故多用“暴斃”二字,讓人措手不及。

另外,就是因為光緒皇帝雖貴為皇帝,但一直沒有實權,是以,他在身前并未修建陵寝。

10月24日,光緒皇帝去世三天後,他的親弟弟攝政王載沣以新皇帝溥儀的名義下旨,由陳璧、溥倫帶人去東、西二陵查勘,以興建光緒陵墓。

1909年,

陵寝工程修建到一半時,光緒皇帝的出殡葬禮才得以舉行。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帝葬禮實拍

皇帝的葬禮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長眠的靈柩華麗龐大,擡棺人數衆多彰顯身份。光緒皇帝仍按照傳統禮儀送葬隊伍中,前有

64人

執幡隊高舉旗傘開路,後有

1628人

的儀仗隊,手拿各種紙紮、法器和冥器,随後便是有

128人

的擡棺隊伍,最後是運送陪葬品的馬隊。

送葬隊伍從紫禁城出發到清西陵,路程長達200多英裡。有洋人将當時的葬禮場景拍了照片,得益于那個時代西方的先進技術,後世可以通過老照片再現當年的盛況。

照片中,送葬隊伍周圍圍滿了圍觀的百姓,人山人海,有人擠不進去,趴在牆頭觀看。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朝廷規定,棺椁所經之地,百姓都必須下跪以示莊重肅穆與敬重感,

但照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東張西望、交頭接耳,甚至有些百姓半蹲或者站着觀看。

如果這是清朝鼎盛時期的皇帝,肯定沒有人敢有如此明目張膽的行為,因為戒備森嚴的官兵會以“大不敬”的罪對他們論處。

然而現在,皇權沒落,對百姓來說,逝者僅是一個“皇帝”的代号,沒有絲毫權威,即使是有很多百姓自願下跪,也是因受到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奴役,麻木順從的表現。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在場的官兵和大臣們也沒有任何悲傷神态,表情麻木,眼神冷漠呆滞,機械般地維護着現場的秩序,還有零散的洋人站在百姓群中,或端着相機拍照,或抱臂觀看,完全一副看熱鬧的狀态。

一張張模糊陳舊的老照片,卻清晰再現了當時那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狀态:在苟延殘喘的封建制度下,新與舊、中與外、反抗與順從的共存與對抗。

而光緒皇帝正好處在這個時代,回看他短暫的一生,深處在家國漩渦中,

權力旁落、親情隔絕、愛情凋零、自由喪失

,難逃“末世君王多悲涼”的厄運。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懵懂之間登上皇位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因同治皇帝無後嗣且為鹹豐獨子,這預示着鹹豐一脈絕嗣。

危急時刻,皇帝駕崩後兩個小時後,養心殿西暖閣召開了為同治立嗣、選立新君的大會,參加會議的以大行皇帝的父輩為主,有

恭親王奕䜣、惇親王奕誴、醇親王奕譞、同治生母慈禧太後

等人。

會上主要分兩個觀點,一是立同治皇帝的同輩族兄弟,即“載”字輩,二是立他的子侄輩,即“溥”字輩,最終在慈禧太後的力争之下,會議決定擁立奕譞之子載湉為新君。

關于皇室權力鬥争的戲碼在曆史上層出不窮,常有

兄弟、父子、夫妻、外戚、重臣

之間刀兵相見、血濺深宮,然而當“帝位”從天而降,落到自家孩子頭上時,醇親王當場老淚縱橫、哭倒在地,衆人上去攙扶,誰也拉不起哭成一灘爛泥的老親王。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醇親王

他知道自己與兒子從此被一道宮門阻隔,而風雨飄搖中的朝廷注定是困住兒子的枷鎖。

此時年僅四歲的載湉,正在府中奶媽的懷抱中玩樂,渾然不知自己的命運已在西暖閣中被改寫,即将挑起整個社稷重擔。

第二天淩晨,由父親醇親王親自護送,在文武百官的跪迎下,載湉乘坐的轎子穿過紫禁城的一衆正門,進入皇城,随着他的前進,身後的宮門一道道被關閉,預示着載湉無憂無慮的生活一去不複返。

當日他便以鹹豐皇帝繼子的身份繼承皇位,年号光緒。

次日,奉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并賦予她們頒發政令的權利,即“懿旨”,與皇帝的“谕旨”同權,根據她們居住的宮殿,俗稱“東太後”與“西太後”。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按正常,同治皇帝無子,繼位者應從他的下一輩近支宗室中挑選,然而慈禧太後力排衆議執意選擇了同治的同輩兄弟,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是,

如果選擇同治的下一輩,那麼她就是太皇太後,而不是皇太後。

兩個稱呼差一個字,隔着一輩,但權勢以及與新皇帝的關系卻要淡薄很多,“養母”總比“同族奶奶”要更親近,而且太皇太後不能垂簾聽政。

二是因為載湉出生貴胄,他的父親是道光帝第七子,是慈禧的丈夫——

鹹豐皇帝的親弟弟

,他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氏,身上流着愛新覺羅和葉赫那拉氏的血,從父族還是母族關系上,與慈禧太後關系最為親近。

三是因為他年紀小,一張白紙,可以随意塗染。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載湉入宮之時,慈禧太後剛剛喪子,有了這個幼童作伴,多多少少可以彌補和轉移她的思子之情,而且,這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慈禧對他的飲食起居進行了悉心照料,她曾向下屬朝臣們說:

“載湉常卧我寝榻上,時其寒暖,加減衣衿。我日書方紙課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

清朝規定,皇子在虛歲6歲時開始讀書,于是在光緒二年,慈禧太後安排了内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為師傅,教導他識文習字。

熟悉清朝曆史的都知道,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即從早晨5點到下午3點,這就要求皇子們需要在淩晨4點就起床,是以,一天要花11小時在讀書上。

上書房的規矩十分嚴苛,讀書要正襟危坐,夏天再熱不許扇扇子;午飯時,侍從們把飯食提到上書房,皇子們必須等老師動筷之後再開始吃飯,吃完之後,片刻不停便繼續上課。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上課有嚴格的時間表,沒有特殊原因,不得請假曠課;上課期間,皇子們不能嬉戲打鬧,太監侍女們不能大聲說話、走路聲要輕。

每日淩晨,天還未亮,光緒皇帝小小的身影在宮女太監們的陪伴下,由一盞燈籠引路,從養心殿步行到毓慶宮讀書,無論酷暑寒冬,風雨無阻。

他很用功,慈禧曾誇贊他十分喜愛讀書,而且善于把書本上的知識與為君之道結合起來,有學以緻用的才能。

現如今6歲的小孩不喜歡讀書,而光緒皇帝每日最自在的時光就是在毓慶宮讀書的時間,因為讀書後要去上朝,他聽不懂面前烏壓壓的朝臣們所奏的内容,背後簾子裡又有兩雙眼睛時刻盯着他,腹背受壓,倍感壓抑。

朝會結束後,諾大的皇宮裡,沒有同齡玩伴,沒有親人在身邊,幼年的光緒非常孤獨。

他從未真正體會到過親情的溫暖,即使有機會和父親敦親王見面,兩人之間也不能談及父子之情,隻有君臣,

父親還要給他下跪,稱呼他為“皇上”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帝讀書像

為了保護光緒和自己的王府,政治經驗豐富的醇親王嚴令自己的其他幾個兒子要與光緒保持距離,以免被人诟病外戚貪權,惹禍上身,這對光緒皇帝來說十分殘忍。

才智難抒的親政之路

在宮中度過了十餘年的光陰,光緒終于迎來了自己的親政。

十八歲那年,親政大典舉行當日,淩晨4點他就收拾妥當,在群臣護衛的擁護下向大清朝列祖列宗行大禮,然後到慈甯宮向慈禧太後行禮。

之後在太和殿接受王公貴族、文武百官的朝賀,并昭告天下正式親政。

站在權力的最高處,這個年輕的皇帝内心充滿壯志淩雲,雄心勃勃的他以為自己可以開始主宰自己的王朝,發誓一定要做一個有為明君。

然而,彼時的世界,弱肉強食,西方列強野心勃勃,環伺世界,四處侵略,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的清政府早已被野心狼盯上。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親政後的第五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戰争,面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朝野上下群情激昂,他毅然決定對日宣戰,并多次下“谕旨”阻止慈禧太後挪用軍費修建頤和園,以籌集海軍軍饷,而他的“谕旨”在慈禧太後的“懿旨”面前毫無威力,軍費欠缺,武器落後,導緻中方海軍損失殆盡。

戰後,在日方的步步緊逼之下,光緒皇帝無奈同意了喪權辱國的

《馬關條約》

,之後馬太效應開始縛上清廷,光緒二十二年,沙俄誘訂

《中俄密約》

,攫取中東鐵路權,将侵略勢力伸入東北三省,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民族危亡之際,北京千餘學子聚集在紫禁城外,以維新派康有為、譚嗣同為首,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訴了即将亡國滅種的嚴峻國情,并提出了變法主張。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帝與梁啟超、康有為

但朝廷内目光短淺的頑固派,竭力阻撓學子上書,導緻這份陳情書最終也沒有呈到皇帝面前。

上書失敗後,維新派為了宣傳變法學說,

辦新學、創立報刊、學會

,民間掀起了變法圖強的政治輿論熱潮。

為了拯救身陷泥淖的王朝,光緒皇帝受到日本明治維新和沙俄彼得大帝政改的啟發,決定變法圖強。

光緒二十四年,他任用維新派康有為、譚嗣同,

學習西方改革政治、教育,發展農、工、商業的資産階級改良運動

,聽到先進的變法理念,光緒帝如獲至寶,仿佛找到了富國強兵的密碼,一道道政令在他的禦筆朱批下從紫禁城釋出出來。

然而變法觸動到了守舊派的利益,步履維艱,連連有人上書慈禧太後誅殺康有為等人,太後也屢屢阻攔變法方案的落地,與光緒皇帝明面上唱起了反調。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維新派成員畢永年向皇帝提出軟禁太後,以保證變法順利實施,光緒指令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帶兵勤王,将慈禧太後困在頤和園。

未料袁世凱将此密令傳給了慈禧近臣榮祿,慈禧獲悉後連夜起駕從頤和園趕回皇宮,直接闖入光緒的寝宮興師問罪。

面對來勢洶洶的太後,光緒才知道自己的計劃失敗,猝不及防地變故猶如當頭一棒。

慈禧太後盛怒之下,下令讓光緒帝搬出養心殿、移居瀛台,由貼身太監嚴密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她以皇帝的名義發出“谕旨”稱皇帝生病,由自己臨朝訓政

兩年之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淪陷,慈禧太後攜光緒帝逃往西安,從西安傳回後,他仍被囚禁在瀛台。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皇帝滿腹的救國之志,找不到用武之地,而身陷瀛台難以逃脫,身心均被囚禁,他整日郁郁寡歡,身體每況愈下,最後英年早逝。

被棒打鴛鴦的愛情

曆史課本中的畫像上,光緒帝帥氣英偉,珍妃眉目如畫,堪稱郎才女貌般的絕配,而現實中兩人的悲情愛情故事,令人扼腕歎息。

自古有成家立業之說,光緒親政後,他的婚姻大事也被提上日程。雖說成婚是皇帝的私事,但皇室家事即國事,皇後的人選與前朝與後宮息息相關,往往是權力制衡下的成果。

年輕光緒皇帝正處于對愛情渴望的年紀,他十分盼望着有一個可心的女子紅袖添香,為自己的深宮生活增加色彩。

他在一衆秀女中,一眼就看上了侍郎長叙的女兒,即以後的珍妃,但被慈禧制止,強迫其選擇自己的内侄女葉赫那拉氏為後,光緒皇帝勢單力薄,無奈之下隻能順從。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帝皇後,左為瑾妃,右為珍妃

他自己中意的女子隻能被冊封為珍嫔。

葉赫那拉氏比光緒大3歲,相貌平平,性格沉悶,而且她是慈禧太後強行婚配而成,光緒帝對她沒有半分好感。按照祖制舉行完新婚典禮,盡完應盡的義務之後,皇帝便不想再召見這位新皇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珍嫔,她相貌端莊,聰慧伶俐,出生于一個開明進步的家庭,既接受過傳統文化熏陶,又接觸過西方的進步文明思想。

珍嫔年僅13歲,性格開朗,志趣廣泛,天真活潑,她的出現猶如一縷陽光穿透了紫禁城上空密布的陰雲,打破了光緒皇帝死寂沉悶的生活,讓他對未來充滿希望,燃起了生活熱情。

兩個熱戀中的男女,時常結伴在禦花園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歡聲笑語回蕩在紫禁城,讓這座死氣沉沉的宮殿充滿了生氣。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珍妃

在慈禧六十歲大壽時,珍嫔承恩被冊封為妃。

深宮多怨婦,怨婦多是非。這對璧人的恩愛讓受到冷落的宮妃們怨聲載道,她們跑到慈禧太後面前搬弄是非,指責珍妃是禍水。

起初還未引起多大風浪,慈禧也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尤其贊賞她寫得一手好字,還找來才女缪嘉惠教她畫畫,

曾經多次讓珍妃代筆書寫賞賜給大臣們的墨寶。

珍妃純真浪漫的天性也未意識到後宮中的人心險惡,她照樣享受着與皇帝的愛情,完全沒有察覺到大禍即将臨頭。

她愛穿男裝,愛照相,命太監在東華門外開了一間照相館,自己經常易裝前去,慈禧知道後認為這有辱皇室顔面,命人查封了照相館。

光緒帝葬禮現場:64人執幡隊開路,128人擡棺,官兵大臣表情麻木

光緒帝和珍妃

珍妃不服氣頂撞了慈禧,被剝去外衣杖打,并逐漸受到慈禧太後的冷落。

維新變法實施後,珍妃作為皇帝最親近的人,為了支援他的雄心,不免在他身旁說出鼓勵之語言,傳到慈禧耳中就是珍妃幹預朝政,

這犯了“後宮幹政”的大忌

光緒被囚瀛台後,這對苦命鴛鴦被拆散,珍妃被幽禁在鐘粹宮後的北三所,一對有情人相隔不遠,但卻再無相見之日。

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在西行之前命太監秘密将珍妃投入甯壽宮的井中溺亡,一代紅顔香消玉殒。

光緒帝知道後,痛徹心扉,本來壓抑的心情,雪上加霜,病情急轉直下,苦捱不久,也追随夫妻而去。

“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一個時代生病了,靠一個人的力量去拯救,太薄弱了,哪怕他是皇帝,沒有鐵血手腕,沒有絕對權力,沒有強大團隊,就無法改天換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