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征西将軍是東漢時期始設的軍中進階官職,從字面意義來看,主要負責統管西部兵馬及軍事的将官,其中戰功大、資曆高者還會被任命為征西大将軍。三國時的三大集團都延續舊制設定了征西将軍一職,但該職在曹魏集團中屬于地位較高的重号将軍,而在蜀、吳兩大集團則屬于位次稍低的雜号将軍。曹魏集團中先後有八人擔任該職位,職責是率部屯兵長安,統管雍、涼二州的兵馬及軍事行動。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一位:夏侯淵。夏侯淵是曹操身邊的宗室近臣,也是曹魏集團早期的一位猛将,早年跟随曹操四處征戰的過程屢有戰功。夏侯淵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跟随曹操在渭南大敗馬超與韓遂後,便受命屯兵長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淵率部協助楊阜、姜叙等人大破馬超及氐、羌等族的亂兵,徹底消除了隴右地區的威脅。至此,夏侯淵名震雍、涼地區的氐、羌、胡等各族。第二年,夏侯淵追随曹操平定漢中後,被任命為征西将軍,假節統領雍、涼二州的軍事。夏侯淵在職第四年,與蜀軍在漢中交戰時不幸陣亡。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二位:張郃。張郃作戰勇猛且很用謀略,早年在袁紹帳下為将。官渡之戰期間,如果袁紹采納了張郃的建議,及時救援儲存糧草的烏巢,而不是出兵攻打曹操的大學營,估計官渡之戰的結果将會是另外一種走向了。遺憾的是,袁紹不但沒有接受張郃的建議,反倒聽信了郭圖的讒言,欲将張郃治罪。無奈之下,張郃隻得投降了曹操。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加入曹魏集團後,張郃南禦東吳、西克蜀漢,戰績輝煌。關中之戰期間,張郃跟随夏侯淵多有戰功。此後,張郃又作為夏侯淵的屬下來到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漢中曹軍統帥,令劉備和諸葛亮非常忌憚。據《三國職官表》中的記載,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張郃遷升為征西将軍,跟随大将軍曹真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張郃在職期間戰功卓著,之後又被升遷為車騎将軍,最終被司馬懿的一道錯誤指令結束了生命。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三位:趙俨。趙俨是曹魏集團中文治與武略兼備的名臣,自從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加入曹魏集團後,無論是治理地方還是統兵作戰,均有不俗表現。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趙俨由征蜀将軍遷任征西将軍,假節統領雍、涼二州的軍事,不久後又遷升骠騎将軍。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四位:夏侯玄。夏侯玄是曹氏的又一宗室成員,早年步入仕途。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夏侯玄由中護軍遷任征西将軍,假節統領雍、涼地區的軍事。不過,夏侯玄在職第二年,與姑表兄曹爽共同策劃的駱谷之戰失敗後,在軍中顔面盡失,是曹魏八大征西将軍中名不副實的平庸之将。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五位:郭淮。郭淮是曹魏中期西北悍将,與蜀軍交鋒多年,在地方和軍中都有不俗的成績。嘉平元年(公元249),夏侯玄遷升後,郭淮成了曹魏集團的第五位征西将軍,持節統領雍、涼二州的軍事,在職一年後遷升為車騎将軍。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六位:陳泰。陳泰是功臣之後,其父是曹魏集團的司空陳群。陳泰早年以父功加入了曹魏集團,曆任散騎侍郎、常侍、遊擊将軍、振威将軍、護匈奴中郎将,并、雍兩州的刺史等職。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陳泰勸說大将軍曹爽投降,以此取得司馬一族的器重與信任。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陳泰遷任征西将軍,假節統管雍、涼二州,于甘露年間卸任。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七位:鄧艾。鄧艾是曹魏集團中的文武全才,從一個出身低微的屯民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成為了曹魏集團的名将。鄧艾在西線戰場上與蜀軍交戰的過程中屢有戰功,同時,也是最後滅蜀之戰中的首功之臣。鄧艾于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遷升為征西将軍,假節統領隴右地區的軍事。

曹魏有八大征西将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第八位:司馬望。司馬望是司馬一族的宗室近臣,司馬懿的堂侄,也是曹魏集團的最後一位征西将軍。司馬望早年加入曹魏集團,曆任太守、典農中郎将、護軍将軍等職,于景元年間遷升為征西将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司馬望在職期間,鎮戍地方、整頓防禦,多次成功抵禦了姜維的北伐,數年後被召回朝中任職。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職官表》、《晉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