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在推翻蒙元朝廷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明朝和元朝有着不共戴天的大仇。不僅蒙古人,其實明朝也擔心會被反撲,是以雙方基本上是三年一小戰,十年一大戰,可以說是沖突不斷、戰争不斷,都把對方當成了最大的敵人。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朱元璋和朱棣時代,曾多次深入大漠,特别是朱棣還五次親征,都很有效的打擊了蒙古當時的戰鬥力,但是蒙古就像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雖然實力有所衰落,黃金家族已經失去了正統地位,但是不管是北元也好,還是分裂的鞑靼和瓦剌,統治階級并沒有消失,這肯定有再次崛起的可能。

果不其然,朱棣之後,明朝和蒙古之間的實力發生了微弱變化,明朝面對蒙古人有點疲于奔命,而鞑靼和瓦剌開始輪流寇邊,局勢對大明越來越不利。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不止如此,在明英宗時代,搞了一次親征,結果從上到下被人家一鍋燴了,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在土木之變之後的整整一百年,又發生了俺答汗入侵北京的庚戌之變,明廷勉強接受了俺答汗的條件,人家才退兵。

雖然蒙古人輕易不敢深入明境腹地一步,但攻守異位,時不時地來這麼一下,也會驚出大明朝一身冷汗。那麼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這麼被動?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明朝的時候還處于小農經濟,屬于靠天吃飯的時代。是以經過朱元璋和朱棣兩朝大規模的北伐,消耗巨大,給明朝财政出現了極大地困難。明宣宗開始就停止了向蒙古的北伐,不止如此,朱棣辛辛苦苦把越南拿下了,到了這個時期又被放棄了。

是以說明朝面對蒙古已經從積極進攻轉為積極防禦,雙方之間偶爾會爆發邊界摩擦,但基本上朝廷不再選用勞民傷财的軍事手段去解決,取而代之的是采取政治分化,經濟封鎖等長時間的消耗戰的手段來擊垮蒙古人,畢竟戰争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對明朝來說也是個消耗。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況且明朝上下很多人都認為北元小朝廷已經日趨式微。甚至分裂,黃金家族更是失去了往日的風采,都把北方當作了一盤散沙的小部落,認為其已經不足以威脅明朝本身。

其實這個觀點有點自欺欺人,既然沒有消滅,就有再次崛起的可能。而且從曆史上看,盛極必衰,明朝走向衰落是遲早的事,況且大明的皇帝并不都是朱元璋和朱棣這樣的英明之主。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而蒙古部落也不全都是昏庸無能之輩,一旦出現像也先或者俺答汗這樣的強人,足以存在威脅北京的能力。

表面上看不管是土木之變還是庚戌之變,其導火索都是貿易問題。戰争的原因我們姑且可以認為是這樣,但是能夠在面對也先或者俺答汗時,表現得如此被動,可見大明已經沒有了危機意識。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的确,明朝中後期以來,皇帝各忙各的,都有着自己的愛好,朝政幾乎早已荒廢掉了。根本不重視北方防務。邊鎮軍屯被破壞,邊糧匮乏,士兵逃亡,防務完全廢弛。

在這兩場相隔百年的事件中,蒙古人幾乎輕而易舉的就打到了北京,差點使明王朝面臨着覆亡的危險。

土木之變到庚戌之變,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面對蒙古如此被動?

是以這種天子守國門到底對于明朝有多大的作用,有待斟酌。盡管蒙古始終無法恢複對中原的統治,但這并不能就此說明他們完全放棄了恢複中原統治的希望。畢竟對于蒙古人來說,隻有大明王朝這麼一個對手,他們也不指望和成吉思汗那樣向西擴張了。

而縱觀大明一朝,内憂和外患長期伴随,這對大明來說,是比較郁悶的。北患持續了兩百多年,而東南沿海的海患也來了,甚至西南也長期不穩定。

明朝在時不時地來個天災人禍,都極大地在削弱大明的實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