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百大臣投降,康熙成孤家寡人——清朝最危急時刻

古代衆多中原王朝,都有一個共同的發展模式,即由弱到強,再進入極盛時期,最後由強變弱,直至最後衰亡。還有一個特點,也很常見,很多王朝即使在全盛時期,也會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比如西漢開國之初,劉邦曾經遭遇白馬之圍,差點讓匈奴活捉。唐朝開國之初,曾經遭遇突厥進逼長安的“渭水之恥”,唐玄宗天寶年間遭遇“安史之亂”危機,宋朝開國之初,遭遇“澶淵之盟”的緊急時刻。

數百大臣投降,康熙成孤家寡人——清朝最危急時刻

清朝入主中原後,也沒有逃出這個怪圈。清朝于順治元年大舉入關,當時面臨局面很不樂觀。中原大地,曆經二十餘年的明末農民戰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義軍與崇祯的官軍,你打過來我打過去,激烈交鋒數十年,早已江山殘破,民力凋殘,千瘡百孔,是個名副其實的爛攤子。

數百大臣投降,康熙成孤家寡人——清朝最危急時刻

不僅如此,崇祯皇帝雖然已經死去,前明的大量軍隊卻依然存留下來,僅僅江淮地區的“江北四鎮”,劉良佐、黃得功、左良玉、高傑四個大将,掌控的兵力不下二十萬,已經超過了清朝八旗兵的總數。原先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經過短暫的恐慌後,都已經重整旗鼓,合計兵力将近三十餘萬。在明朝國破家亡之際,他們停止了激烈内鬥,對新生的大清王朝虎視眈眈,給清朝造成嚴峻威脅,能否擊敗這些強敵,在中原站穩腳跟,還是個未知數。

順治皇帝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沒有白費。到康熙皇帝登基初期,天下形勢大定,各路反清勢力降的降敗的敗,反清浪潮趨于平息,久違的太平盛世已經初露端倪。就在年輕的康熙皇帝準備撸起袖子大幹一番時,一個更大的危機已在悄然醞釀之中。康熙皇帝做夢也不會料到,祖宗的百戰江山,差點在他手裡被毀掉。

清朝入關之初,由于兵力捉襟見肘,面對内地南七北六十三省的廣闊疆域,無論如何也不敷使用,不得不大批量借助前明的降兵降将。這些前明武将,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背叛了自己的祖國,甘心充當清朝的馬前卒,為清朝開疆辟土,南征百戰,打下了萬裡江山。清朝皇帝對這些鷹犬也非常賞識,為了讓他們感恩戴德出死力,非常大方地封賞了一大批王侯級别的武将,如平西王吳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人,讓他們建牙開府,坐鎮一方,世代王侯。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的規律,到了清朝依然不過時。戰争年代,清朝皇帝對他們愛如珍寶,一到和平年代,這些人坐擁重兵,稱霸一方,更為關鍵的是他們都不

是清朝的嫡系人馬,不免讓康熙皇帝惴惴不安,雙方開始互相猜疑,彼此防範,藩王們怕清朝卸磨殺驢,清朝怕藩王們興兵作亂,沖突逐漸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康熙十二年春,19歲的康熙年輕氣盛,悍然下達了撤藩的诏令,強逼吳三桂等人交出兵權,回老家養老。吳三桂惱羞成怒,自己拼着老臉不要,拼着背上千秋萬代罵名,為清朝賣命,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一氣之下起兵造反,掀開了“三藩之亂”的大幕。

吳三桂此時起兵,有極大的把握成功。一是因為清朝嫡系部隊八旗鐵騎,入關後迅速堕落腐化,戰鬥力一落千丈,對吳三桂構不成多大威脅。二是因為清朝入關時間有限,百姓對清朝野蠻的跑馬圈地、歧視中原人等不合時宜的國策心懷不滿,對故國明朝思念之心日益強烈,使得吳三桂的造反深得人心,具有良好的“群衆”基礎。

數百大臣投降,康熙成孤家寡人——清朝最危急時刻

吳三桂起兵之初,局面一片大好。吳三桂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清朝地方守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很多州縣甚至隻需吳三桂的一紙檄文,就可“傳檄而定”,清朝委任的大批官吏,都毫不猶豫投降了吳三桂。投降人數之多,所占比例之大,在清朝曆史上絕無僅有,清朝在中原的統治,面臨全面崩潰的處境,清朝來到了一個最為危的曆史時刻,康熙皇帝一度都已陷入絕望。

數百大臣投降,康熙成孤家寡人——清朝最危急時刻

三藩之亂後,清朝對全國官吏進行了一次大考察。結果結果令人驚愕,“一時封疆大吏,守節無虧者僅二三人而已”。《康熙起居注》記載,在三藩之亂中失職的各省官吏大臣,總數多達783人,其中投降叛軍的“從賊”人員多達522人,“陷賊之員,偷生者多,盡節者少”,清朝的地方統治機構幾乎全面瓦解。康熙心有餘悸地說,“倘再延數年,将若之何?”“三逆之事,非終身可忘者”。絕望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由于吳三桂的保守,一心隻想劃江而治搞南北朝,勢如破竹打到長江邊上,進攻卻戛然而止,結果被康熙抓住時機,調兵遣将,對叛軍采取武力征伐與分化瓦解相結合的手段,吳三桂的“三藩之亂”最終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