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psD成立以來首個與時尚相關的展覽“侯賽因·卡拉揚:群島”正在舉行。

侯塞因·卡拉揚1970年生于塞普勒斯,後随家人遷往英國倫敦。上世紀80年代末,正是英國藝術家團體“青年英國藝術家”(YBA)崛起之時,而卡拉揚選擇了另一條道路,遊走于服裝設計和藝術創作之間,以服裝為主要媒介,讨論移民、身份、邊界等城市和文化議題,以此見出複雜世界中人的漫漫之旅。

從展廳入口開始,展覽“群島”就像是要人進入一場目的地不明的旅行。裝裱在透明相框裡的“航空郵件”逐漸打開,最終呈現為一條裙子的形狀。在另一邊,拼貼的照片上浮現出一架飛機,機身上顯示“塞普勒斯航空”,“航空”(Airways)一詞中偏偏漏了字母“i”,而藝術家本人出現在飛機下方。旁邊的視訊裡正好播放到空曠的機場候機室,隻是沒有任何關于地點的提示。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塞浦路屍》,展覽現場

這是一場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或許也正如其名稱所言,是一場通往“群島”的旅行。“島”是侯塞因·卡拉揚(Hussein Chalayan)的家鄉,是想象之所,也是一個漂泊的生命體。1970年,卡拉揚出生于塞普勒斯的尼科西亞島,童年時期因希臘與土耳其的對立沖突随家人四處奔波。11歲被母親送往英國獨自生活學習,16歲回到塞普勒斯,後又回到英國讀大學。他畢業于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服裝設計專業,而他對于服裝獨特的了解又讓他一直遊走于藝術創作和時尚産業之間。除了時裝設計,卡拉揚涉足裝置、雕塑、影像以及編舞的創作,影片《缺席的在場》曾代表土耳其參展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他的作品還曾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V&A博物館等進行展示。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缺席的在場》,展覽現場

“要為衣服創造一種生命感”,卡拉揚曾這樣說道。于是,服裝成了人的“替身”,講述着人的在場或缺席。創作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航空郵件》系列折射了卡拉揚與母親用航空郵件通信的童年記憶,也指涉了歐洲戰争中的罹難者,他們就像信件一樣被送回自己的故鄉。由合成紙裁剪制作的連衣裙可以通過郵件寄送,裙子上标有詳細的折疊說明。比起标準化的消費品,卡拉揚将衣服變成了個人化的物件,你可以在“裙子”上噴灑自己的香水,也可以加以剪裁和縫制,“我樂于看見它通過郵寄,會在旅途中經曆什麼。這就像是寄出你自己的影子。”對于作品,卡拉揚這樣解釋道。而在圍繞展覽的對談中,策展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坦言,“我們今天想要讨論的并不是服裝本身,并不是消費層面或者工藝層面的衣服,而是人,是生命體,是關于生命力和自然、科技、宗教信仰、政治、社會等的關系,是将城市人圍剿的文化的漩渦。”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航空郵件》,展覽現場

漂泊的生命體

飛行是卡拉揚創作中的一個關鍵詞。對從小習慣于遷徙的卡拉揚來說,“飛機是現代工業革命的代表,是科技和速度的代名詞。同樣,乘坐飛機意味着自由和逃離一觸即發的危險,也意味着分離,同自己的家人和故鄉的告别。”在展覽“群島”上,通過那些與飛行有關的叙事,我們得以在一個經曆飛行限制的當下,進入“另一種現實”。

《渡所》(Place to Passage)是卡拉揚編導的影片,曾于2010年在伊斯坦布爾現代美術館展出。一名“雌雄同體的女性乘客”創造了一個想象中的生活空間,在那裡,居住和移動、記憶和探索融為一體,都在一個未來式的吊艙中發生。吊艙從倫敦到伊斯坦布爾,在亞歐邊界處的博斯普魯斯河停下,最終駛入地下停車場。卡拉揚将這視為“一個新旅程的終點和起點”。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渡所》,展覽現場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渡所》

就像在《渡所》中所看到的那樣,生活變得遊牧化,人的住所更加移動自如,這時候,住所和衣服似乎不再不可分。“衣服就是一種空間的展現,它重塑了你周圍的空間,”卡拉揚說道。這一點在系列作品《後來》(Afterwords)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展現。卡拉揚在《後來》中描述的是家庭因遭受戰争侵襲而不得不攜帶随身物品逃亡的場景。他将白色的舞台變成了客廳,四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台平闆電視和一個儲物架,背景中還有一張全家福。模特進場,一個接一個地拿起房間裡的東西,裝進衣服的收納口袋裡。穿着灰色直筒連衣裙的模特們走了出來,取下椅套,穿在身上。椅子被折疊起來,變成了一個個手提箱。最後一位模特走進木桌,把它拉起來,固定到腿和腰上,變成了一條碩大的裙子。模特退場,舞台再次變為白色。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後來》系列,展覽現場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後來》系列

在一次講座中,卡拉揚分享了《後來》的靈感來源:“上世紀60年代,塞普勒斯暴行頻發,我母親的家族接到警報,他們所在的地方可能會有一場突襲。多年後,我問她,當時首先想到要帶走的是什麼。她回答我,是老照片和食物。”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衣服是身體和社會的界面

移民、身份、邊界,這些都是卡拉揚試圖在作品中探讨的議題。卡拉揚将衣服從功能、流行、時尚工業中解放出來,讓它們獲得了更為自由豐富的自我表述機能,衣服成為了他的媒介,而非最終的成品。“藝術家可能要通過很多物質或觀念的東西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衣服天天就貼在身上,它就像第二層肌膚,像是社會和我們自身之間的一個界面,”不久前,龔彥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道,“卡拉揚是一個不希望自己被歸類的人,但他始終覺得服裝是他一個很重要的表達手段,他最終還是想回到這樣一種限制當中去創作。”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侯塞因·卡拉揚

2005年,卡拉揚的影像裝置《缺席的在場》(Absent Presence)出現在威尼斯雙年展土耳其國家館中,影片邀請了著名的英國女演員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主演,講述了一個關于個性、地域、遺傳學、生物學和人類學的故事,并質疑個體應該做多大的努力去适應新環境。在這個叙事中,主角試圖通過三位倫敦女性衣服上提取出的DNA,來還原她們各自的身份,并測出人們DNA序列對倫敦聲景的反應,進而探索生活在倫敦的不同人群如何适應當地生活。在《基因序列》(Genometrics)中,卡拉揚又運用DNA來制作圖譜,以此為靈感做成服裝的形态。在展覽對談中,卡拉揚稱之為一種“藝術化地解碼DNA的方式”,從科學到藝術,人的身份在他們的服裝上得到了外顯或者延伸。

跨學科無疑是卡拉揚的這些項目的特點,也是挑戰所在。“如果我有一個這樣的想法,我會把相關的人才集合起來……他們可能來自于程式設計、機械、工程的背景,他們會覺得我的項目非常有挑戰性,”卡拉揚說道,“因為大部分項目都是在嘗試一個全新的領域,是以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試錯,但是我也喜歡這種挑戰。”

在卡拉揚看來,技術無疑是誘人的,“一個想法可以通過技術變得更好、變得更加豐富,或者當我沒有其他方式的時候,技術可能是實作想法的唯一方法。”另一方面,他将技術柔和地縫制到自己的叙事中,而反對進入一種人被技術所左右的未來。在2000年的《過去減去現在》(Before Minus Now)系列中,一條用玻璃纖維制成的遙控飛機裙在按下按鈕之後開始變換形态,模特仿佛與衣服融為一體,受到機械性的控制。在2007年的《一百一十一》(One Hundred and Eleven)中,他又探索了形變的概念,創造一系列手工打造的機械裙裝,随着零部件的移動,服裝造型實作了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的切換。卡拉揚用技術來演繹曆史的變遷,并反思速度和機械主義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過去減去現在》系列

“對于人和機械的結合,我覺得機械應該是人體的一個自然的延伸,而不是裝在人身上的一個部件。”卡拉揚解釋道,他不喜歡所謂的可穿戴技術,“我在擁抱技術的同時,是将技術和人放在一個非常和諧的統一當中,而且這種結合是非常詩意的,因為美對我來說永遠都非常重要……我希望我設計出來的這些作品能夠真正地無縫融合到人的身體上,它能夠自然地成為人身體的一部分。”當技術不斷地滲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卡拉揚以服裝設計師的身份描繪了可能的未來,在那裡,對于“美”的追求仍然是頭等大事。

後現代的創造者

卡拉揚擁有多民族的身份背景,從不同的文化中汲取着能量,以自己的方式糅合成新的叙事。人們是以稱他歸類于後現代的設計師:相較于主張人類社會是呈線性發展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認為社會是複雜多變的,沒有一種固定的形态,流動和多元才是社會的特質,權威和非權威、主流與非主流的結構等級被統統推翻。卡拉揚擁抱“超身份認同”(hyper-identities)的觀念,“這種跨越民族的視野正在許多國家的各個學科領域發揮作用,而這也成為了我的一個新的現實,我的作品正是在回應這種現實。”

創作于2002年的《雙向變形》(Ambimorphous)正是這樣的一種回應。在該系列的秀場上,卡拉揚首先安排了一位亞洲模特,她身着裝飾着華麗刺繡的土耳其東部傳統服裝。其他模特穿着帶有“民族”細節設計的服裝緊随其後。而後,越來越接近于黑色的“西方”式半裙和褲裝逐漸替換并完全取代了最先出場的民族風格服裝。而在之後出場的一組服裝中,設計語言發生了逆轉,民族細節再次慢慢融入了全黑的廓形服裝。最後一件出場的則呼應了開場的民族風格服裝。“這些衣服代表了所謂的‘雙相變形’,即所有形式都可以朝着兩個不同的方向漸變……”卡拉揚解釋道。

今天,這種“雙向變形”在藝術界也得到了佐證:歐洲中心主義的藝術史觀和殖民主義的視角廣受質疑,取而代之的是對于非洲、亞洲藝術的再發現。而在卡拉揚的《後殖民時代的身體》(Post-colonial Body)系列中,他對被西方勢力殖民的各民族舞蹈和運動進行了研究。這一系列融合了南美洲舞蹈流派的舞蹈和動作,以及日本慶祝季節性豐收的儀式,同時展現出一種在殖民主義支配之下,不得已的快樂和受壓迫的抗争精神。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時間冥想》影像截圖

在《時間冥想》中,卡拉揚又對不同的時空文化進行了他的編織。服裝的印花看似是夏威夷風格,實際上取自上世紀50年代塞普勒斯海岸線的照片;芭蕉環繞的泳池旁,一架飛機即将起飛,一場古老戰争場面也被描繪其間。而在展覽現場的影片中,也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部視訊裡,一個男人穿上了這種印花的服裝,一個古老的塞普勒斯雕像變成一隻紙制的護身符,被他塞進胸口。在卡拉揚眼中,這些服裝是“糅合了過去和現在的切片”。比起探索線性的時間,卡拉揚創造了自己的“考古現場”,等待旁人的發現。正如龔彥所說,“群島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它其實是在想象當中……是一個我們可以去創造新生命的地方。”

觀展|跳入卡拉揚的“群島”:一場探索生命的旅行

《美狄亞》系列,展覽現場。

“這次的設計可以說是一場許願或者詛咒,将服裝與穿着者置于扭曲的曆史時空,就像是突然滾落進考古發掘現場一樣。”卡拉揚對該系列解釋道。

展覽“卡拉揚:群島”将持續2021年2月20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