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圖:全部取自網絡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文/陽哲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作者簡介:陽哲,隆回司門前鎮興明村人,打工為生,偶湊幾個文字,不知道算不算文。

-正文-

自搬進新居,又常年在外打工,對舊木樓疏于管理。舊書架上是"塵灰滿面",蟑螂,蒼蠅,蜘蛛絲,老鼠屎尿,土蜂巢在其上都有"蛛絲螞迹"!用竹簟攔着的樓頂上的瓦片往下塌了個小洞,雨水澆灌在其上,"慘不忍睹“!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中的‘所有書籍,作業本,習題集,考試試卷,幹的,濕的着實裝滿了兩大蛇皮袋,後來被賤賣掉,書架是以被"瓦解"!心有不舍的我曾在書架上翻弄着,在一本薄薄的 國小作文本上赫然寫着:瓦藍瓦藍的天空,飄着朵朵白雲……

當時, 我啞然失笑,這樣寫到底貼不貼切?瓦是什麼東東?也許大家并不陌生,玻璃瓦,硫璃瓦,石棉瓦,土瓦,大抵見過。古人所說的房無片瓦,瓦礫無存,應該就是專指土瓦的。

早先人們的住房不是蓋杉樹皮,茅草,就是蓋土瓦!也是以有了瓦匠之稱謂,它分為揀瓦匠和制瓦匠。揀瓦,制瓦都是技術活,揀瓦人如今還能見到,制瓦的人早已退出曆史的舞台,銷聲匿迹了。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1)揀(同檢)瓦人的本事

表哥傳承了姑父的手藝,2019年正月裡被我請到家來為小木樓揀瓦(檢漏)。為了不讓從父親手上分到的祖業失掉,原打算全部清理掉木樓頂上的土瓦,蓋上石棉瓦的計劃被取消,隻在原有的土瓦上再加蓋一部分土瓦。

小弟在正屋原址上建新房子時,還留下的一部分土瓦,可以無償使用。兒子也幫忙挑瓦,選瓦,發現原來蓋在老正屋上的瓦,明顯比新瓦寬大很多,溝槽也比較深。我說,從老父親至高祖之父(天祖)算起,這瓦至少有150年的曆史。是清朝道光年間,還是鹹豐年間,甚至更早,無法确定。兒聽說,這瓦是古董,表示要收藏幾片。我說,你叔這裡大部分瓦都是上了"年紀"的瓦,蓋在木樓上,不是勝過收藏嗎?遂打消了要收藏瓦的念頭。

瓦源有了,就到山上砍竹子,用以在屋檐邊沿,織竹篾條,以防瓦片下滑,真正的瓦匠活兒!我隻幫忙用手電鋸,鋸些小木條,好讓表哥加在兩塊弦皮之間,用以縮短兩塊弦皮(方言,木闆,屋頂架在梁上既輕又薄的木闆,供搭瓦用)之間的距離。表哥把竹尾巴上去掉葉子的細小竹枝紮成的小竹掃把,細細清理屋頂瓦面上,梁上,弦皮闆上,厚重的又黑又髒的塵埃,以及青苔,落葉,等雜物,更驚異于古人的智慧:沒有鐵釘,就用炕臘(薰黑)的老竹片,削成的竹釘子,釘在房梁和弦皮之間,牢固無比,不生鏽也不風化!

揀(檢)瓦是高空作業,必須膽大心細,腳踏實地:雙腳分别踏在兩根梁木上,沒有定力是不行的!弦皮上,是千萬不能踩的,薄薄的木闆,受雨,受潮的侵蝕,受土瓦的重壓而變形,難以承受人的重量,否則,會懸空而掉下來!一般人站在屋頂上面,從上往下看,暈乎乎的,一動也不敢動!而我隻敢站在搭在屋檐邊的木梯上,或者二樓房梁頂上,往上傳遞土瓦,表哥撿溝瓦,放搭瓦(蓋瓦),直到在屋檐邊緣作業,這就是揀瓦匠精湛的絕活!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2)制瓦人的故事

制瓦匠的活更絕!他們怎樣制瓦的,你或許不知道?就聽我講一講制瓦人的故事吧。

小時候,在我們院子的一戶人家裡,原來就住着一個從外地來的瓦匠,專門制瓦。制瓦是絕活,也是苦活,沒有五大三粗的身材,沒有一身的好力氣,是絕對不行的!

瓦匠制瓦的地方稱作"瓦場裡",小時候,也曾去瓦場裡玩。被制瓦大叔給兇了回來,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怕小孩掉進又深又寬的制泥壞井裡,二是怕小孩在井邊沿落下土碴(土疙瘩)、石子弄髒了泥坯,三是怕小孩們弄壞了已制作好的泥瓦坯子,那就前功盡棄了。而我們,隻好遠遠的望向制瓦大叔那裡。

制瓦大叔用搭耙,鋤頭,精挑細取泥巴,去掉土瘩瘩,小石子,甩在早就預制的又深又大的坑裡〈制泥坯井〉,時不時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把汗。再用鋤頭或草鋤,把泥巴細細敲碎,來回翻動,提着木桶從小溪裡取來水,用木制的泥瓢舀水,一遍又一遍的來回澆灑,讓其"發泡“!

當制壞井的細泥巴極度吸水發泡,制瓦大叔開始下井"踩泥"。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制瓦大叔頭戴草帽,腰捆長巾,手握鋤頭或木棒之類的東西,以保持身體平衡,挽着褲腿,赤着雙腳,來來回回在坯井裡踩泥。嘴裡時不時地"喲嗬嗬——咳",或者唱一兩句我們小孩不知名的山歌,嗓音之大,直震得小鳥在樹上簌簌的飛走了。渴了,喝一喝水,咂一咂嘴巴;乏了,磕一袋老旱煙。直到中午午飯時,才歇歇腳,用大碗口瓷砵盛飯,或者盛上蕃薯,或者盛上洋芋,南瓜。偶爾也給我們一個冒着熱氣的蕃薯或洋芋解解讒,露出他那和藹可親的笑容來,我們圍繞着他,看他吃中飯,聽他講故事,直到他下午開工時,我們這些小孩才走散(走回家)。

制瓦大叔整日整日地在踩泥,毛茸茸的大腿上滿是黃色的泥巴,直到泥巴被踩得,像做面包一樣柔軟,光滑,才歇下來做第三号工序:制泥坯

在泥井旁邊立起齊腰部的三角木架,木架上放着圓木盤,木刷子,泥(彈)弓,及制瓦的圓圓的模型,旁邊放一水桶。在踩好的,形如“土饅頭"的泥坯上,制瓦大叔左手用泥弓一劃(一切),切下一片黃泥巴,右手托着泥巴,快速放到木盤上,擺弄制瓦模型,放入泥巴,使泥巴均勻,厚薄一緻,取出模型,用木刷蘸點廢棄的機油或柴油,不讓模型沾泥。一個圓圓的立體圓環出現在你的面前,再用泥弓從中一劃,就變成了兩邊半圓,将它們疊在一起,也就是兩片泥瓦坯子,放在早已平整過的鋪上塑膠的瓦垛上,曬起來。在太陽底下,制瓦大叔每日重複着相同的動作,那娴熟的技術,勞累的身影,卻是比泥腿子還泥腿子的人!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一井泥坯做完了,又得準備下一井泥坯,直到平整好的鋪上塑膠的瓦垛子上,堆滿了泥瓦坯子,數垛泥瓦坯子夠燒一整窯瓦時,才停歇下來。在太陽底下曬瓦,不時的翻翻曬曬,像守護十世嬰兒一樣守護着它們!遇到風吹雨淋的日子,慌裡慌張的蓋塑膠,排水,打撐不讓其倒塌,自己淋成了落湯雞而渾然不覺!

閑下來的日子,一邊曬泥坯,一邊磨刀霍霍向山林進發,專砍栗柴,李子柴等堅硬雜木棍兒,成擔成擔地從山上挑回來,晾曬在瓦窯的周圍。

說起燒瓦的窯,我曾進去過一次,從窯洞門口進去,黑黑的,高高的,隻有從窯頂照進來的一絲亮光,吓得我頭也不回的走了。燒瓦的窯,那麼大(的工作量),應該是制瓦大叔請人幫忙挖的,絕不是一個人所為!

砍回來的柴曬幹了,泥瓦坯兒也就幹透了,自然就 到了裝窯的日子,制瓦大叔自己動手裝窯,應當請人挑泥瓦坯子,挑到窯洞内。在滿是幹柴火的窯洞内,我猜是按八卦形式,由大(圈)到小(圈)、一層一層往上裝,直至窯頂,當然會預留人走出的洞門口。數日的勞累,總算把窯裝完。

在某個下午的黃昏,備齊三牲酒禮,香紙炮蠟。開始焚香點蠟(蠟),燒紙,拜過祖師,口中念念有詞,刀斬雄雞,鮮血淋漓圍繞瓦窯一周,一轟炮響(當時應當是兩三角錢的鞭炮,算是很闊綽的了),瓦窯開始點火。

望着窯内燃起的態熊大火,窯頂冒出深藍色的青煙,制瓦大叔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一家老少的指望,一年的辛勤勞作,收獲與否?全在這上面了!除去房租(那時也是意思一下,不收房租也有),生活能賺多少?師傅傳授的技藝有沒有到家,到出窯的日子,燒出的瓦是火(火紅色)瓦,還是青(淡青色)瓦?火候有沒有到位?決定賣瓦時的歡迎程度,然而,這也是制瓦大叔所擔心的!不時地在窯頂端加水冷卻,冷卻一窯土瓦,至少要半個月的時間,甚至更多!

也許,你要問,後來呢?後來,再也沒見到過制瓦大叔!也許在家頤養天年,也許在外傳道授業?隻有現存的"瓦場"(名)知道!

一匹(片)瓦,在市面上,早幾年,也就一毛多兩毛,何況在那時,幾分錢一匹而已!别小看一匹瓦,從選土,發泡,踩泥,制坯,曬瓦,砍柴,裝窯,燒窯,冷卻,出窯,(一年也燒不幾窯)無一不凝聚着制瓦人的心血和汗水!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3)瓦的陳年往事

人們自從有了瓦,就有了含"瓦"字的文字。

最耳熟能詳的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天不罵,拎提甩褂;天天過問,無窮無盡!50後,60後,70後都是在家長們棍棒式教育下,走出來的人群,為人真誠,老實,一點兒也不調皮搗蛋。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源于後三國故事,蜀主劉備派諸葛亮聯吳抗曹。周瑜以醜字嘲笑諸葛亮老婆,諸葛亮以喬字、反唇相譏周瑜的老婆,讓周瑜下不來台,勃然大怒!還是魯肅充當和事佬,同樣和詩一首,"有水也是湘,無水也是相,去掉湘邊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都督,息怒,千萬别壞了共同抗曹的大計!是以緩和了劍拔弩張的氣氛!

瓦崗寨上走出來的隋唐英雄中,尉遲恭,秦叔寶,一個執戟,一個執劍,成了人們大門上的門神。隻要有門,不論是否貼畫譜,門神就會永遠都在,護佑着每個幸福之家!

曾住在破瓦窯中的呂蒙正,"日乞僧食,夜宿寒窯","思衣不能暖其身,思食不能飽其饑"以至上人憎,下人厭;當上宰相,位列三公,進食山珍海味,穿绫羅綢緞,"出則有虎将相随,入則有佳人臨側。"上人攀,下人羨"。将人們對貧窮,富貴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人生百态,在一篇《寒窯賦》裡描寫得淋漓盡緻!破瓦窯中,有沒有瓦罐,瓦盆無從知曉?如果呂蒙正不在瓦窯中住過,就寫不出如此美文的!

瓦刺是一個少數民族國家。繼"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被外族所俘之後,明英宗朱祁鎮率軍禦罵親征,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也先上司的瓦刺軍隊大敗,結果被俘。真是"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瓦窯堡會議,1935年在陝北安定縣(今子長縣)召開的會議。它讨論并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方針,批判了黨内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式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是遵議會議的延續和發展。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慷慨正義, 抗日戰争題材的電視劇看多了,滿嘴"八格牙路"的日本鬼子,在非正義戰争中,吃了敗仗,他們的将軍因無能而戰死,卻非要說成"某某将軍玉碎了“!死要面子往臉上貼金,有"曲終奏雅"之意!

"瓦斯爆炸",在過去私人開采的礦上時常發生。後來國家禁止私人采礦,很少有瓦斯爆咋,保證了人們生命财産安全。

第二次工業革命,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牛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電燈的功率以瓦計算,電站以千瓦(時)計算。

100瓦(w)的電燈最耀眼。在經濟貧困,鄉村電能短缺時期(九十年代前),每月2元的電燈費〈也叫點零電),電燈功率不得超過25瓦,晚上9點以前必須熄燈!點零電的人家,大都沒有電度表,當時大有人在!

古時人們"家無片瓦",屋頂也許都是蓋茅草或樹皮,當然是貧困的代名詞。然而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現今人們的"家無片瓦",人們不是住洋房,就是住别墅,是富有的象征!即便不富有,也是對木房子進行改建,住進了水泥鋼筋混凝土(磚)房,安樂呗?各村裡什麼戶來着,政府幫他們修房子,不也是"家無片瓦"麼?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4)瓦的随緣喜事

二十幾年前,姑父,母親還健在。某日,姑父在我家揀瓦,母親有事去鎮上,中午不能趕回,做午飯這一重任落在我的肩上。我運用華羅庚的"統籌方法",一邊劈柴生火做飯,一邊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煙霧彌漫把在竈屋頂上揀瓦的姑父,薰得"咳,咳…"比好幾袋旱煙都有效力!當時揀瓦的工作己接近尾聲,姑父幹脆停下來坐在屋梁上歇息。透過太陽光往下看,(竈屋内忙活的)我的一舉一動被姑父一覽無餘。生怕做不來午飯的我,吃午飯時,竟比平時要早一個多小時,這讓姑父滿心歡喜!并在姑父的極力撮合下(做媒),原本不相識的妻和我走到了一起!看來,我和妻是很有"瓦"緣的!

(5)增磚添瓦的大事

農村喜事多,喬遷,結婚,上壽,生孩子得去喝酒。生孩子得喝"三早酒",以前不是很了解,集體賀禮上得寫上"xx夫婦弄璋之喜"或"xx夫婦弄瓦之喜"。原來生男孩——弄璋之喜,生女孩——弄瓦之喜!它出自《詩經 小雅 斯幹》,"乃生之男,載寝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之女,載寝之地,載衣之錫,載弄之瓦"。瓦,原指紡車上的一個零件。弄瓦之喜,就是生了女孩。

除丁克家族(夫妻)外, 人們無不含璋而待瓦,或有瓦而待璋,人生在世,有女有子承歡膝下,就是個"好"字。若子女多多,就是好上加好!如此,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幸福感滿滿!

以前的傳統看法,女兒是"屋上的瓦",是"潑出去的水,差出去的兵"。計劃生育後,地位得到了提升,"生男生女一個樣“。現如今網絡上稱,"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這比喻一出,那兒子是什麼呢?有人說,兒子就是皮夾克,天熱時,穿着太悶熱;天冷時,又不能捂暖身子,隻能裝裝門面。

不論是貼心的小棉襖,還是裝門面的皮夾克,都得了解父母的不容易!"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于兒女身。彈精竭慮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子女者能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祖國,就難能可貴了!

早前,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無論璋或瓦,計育智語上說,生一個娃,光榮!為社主義建設增磚添瓦,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開放二胎,三胎政策的今天,除丁克夫婦外,所有年輕的夫婦們,為國家人口建設,增璋(磚)添瓦,你們同樣光榮!

唠叨完此篇,蓦然擡頭,瓦藍瓦藍的天空,飄着朵朵白雲………

天上瓦藍藍,地上瓦不凡——說瓦

2021年12月14日 于深圳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