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明朝曆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洪洞大槐樹移民外,另一次則是“閩人三十六姓”。

與前者相比,“閩人三十六姓”規模遠不如大槐樹移民,但這次移民卻在百年後為明朝打造出了一個海外貿易基地。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建立大明朝。在诏書中,朱元璋稱:“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然而由于路途遙遠,福建以東1800裡的一個海島小國卻并不知道明朝建立的消息,這個小國就是琉球。

洪武五年(1372年),大明使臣楊載奉朱元璋之命前往琉球宣诏。當楊載曆經千難萬險抵達這個島嶼時,卻發現琉球是東瀛十數島中最貧者,造船能力還停留在“縛竹為筏,不駕舟楫”的原始階段,上至國王下至百姓均有名無姓。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不僅如此,這個面積僅相當于大明都城南京一半的島國,北中南三面還分裂為山南、中山、山北三國,互相間征戰不休。不過,其在海中獨特的地理位置,還是讓朱元璋敏銳的覺察到了其對大明海外貿易的中轉作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這些從福建沿海選拔出來的熟悉水道、善操控船隻又識文斷字的明朝人,被朱元璋派往琉球負責教化當地百姓,傳播明朝的詩書禮樂。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琉球國記》

記載:“中朝人來居者三千餘”,涵蓋了梁、鄭、金、蔡、毛、陳、林等衆多姓氏,被泛稱為“三十六姓”。

中山王對此極為重視,在那霸港苦念搭築起城池,專供遠道而來的閩人三十六姓居住,閩人來居後,被稱為“唐營”,此後又更名“久米”(意思是永久享用俸祿)。其中知書者被封為琉球大夫長史,慣海者被封為通事總管,而且世襲罔替。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明朝的這次官方遷徙,為琉球帶去了大明先進的科技手工業和儒家文化,短短一個世紀之後,琉球已經從一個“不谙舟楫”的蕞爾島國一躍成為明朝與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有着“萬國津梁”的美譽。

史載,有明一代,琉球向明朝的朝貢次數多達171次,琉球商船往來于福建和泰國、越南、馬六甲等地,将明朝貨物輸往世紀各地,而明朝的商船也将琉球當做中途補給的基地。萬曆二十年(1592年)抗倭援朝前夕,明朝的錦衣衛正是通過琉球偵知了豐臣秀吉的出兵動向,為明朝的動員赢得了時間。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經營這塊明朝海外領地,閩人三十六姓在200多年的時間裡也付出了慘痛代價,有的葬身于海上風浪,有的因為疾病而絕姓,到萬曆年間不得不補充了王、阮、毛、陳四姓移民。

但可惜,明朝苦心經營的貿易領地,在清朝時被丢棄。

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武裝控制琉球,琉球王尚泰秘密派遣使臣前往清朝求援,然而直到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改為沖繩縣,清朝并未有實際舉動,眼睜睜地放棄了這個“萬國津梁”的海外領地。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琉球亡國後,聚居在久米的閩人三十六姓後裔直到今天依然堅守着漢俗禮儀,如清明節家祭,端午節吃粽子挂蒲艾,七月十五燒紙祭祀,九九重陽飲菊花酒,屋頂裝飾着辟邪的石獅、丁字路口放置着石敢當,信仰媽祖和保生大帝。

由于與福建一脈相連,文化習俗與福建非常相似,是以,這裡也被遊客稱作“小福建”。

這塊被清朝丢棄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漢俗拜媽祖,被稱小福建

此外,沖繩話中吃飽了、阿媽龍眼、貓、甕菜等與閩南語完全相同。而每年音樂節,沖繩表演的禦座樂依然采用的是明朝宮廷樂隊的編制。很多家戶都供奉有朱元璋的聖谕六條,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南。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閩人三十六姓後裔懷揣着家譜踏上了來福建尋根問祖的旅途,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蔡、林、金、梁等姓宗祖地的查證。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之南明時期清朝為了消滅鄭成功而在福建沿海實行遷界,導緻福建的民間家譜資料等大量流失,很多沖繩閩人後裔至今未能找到祖上根脈,這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