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導語: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制度,與西周分封制度類似,為何隻是被掣肘卻沒有分裂,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分析,成敗都是分治制度

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強國之一,其鼎盛時期,地域最遼闊,人口衆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的國家,楚國是除了秦國之外,第二個擁有統一中原實力的國家,那麼楚國為何沒有統一天下呢?楚國到最後也沒有分裂呢?

當然原因是衆多的,楚國變法不徹底,吳起變法在楚悼王死後就宣布流産;楚國人才制度不合理造成人才外流;楚國政策不連續,沒有像秦國那樣“奮六世之餘烈”;楚國在對外戰略中,頻頻失誤,錯失良機等等,但筆者認為,楚國的分治制度是其不能統一天下、也沒有分裂的最關鍵原因之一,我們先來了解下分治制度。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西周的分封制度

我們都知道西周時期實行的标準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特點,就是階層劃分的十厘清晰,在周天子之下各大治下的諸侯王都有着很大的自治權,就這樣的自治權的加持之下,諸侯王可以在自己封地内呼風喚雨,基本上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他就是像周天子一樣的存在。

尤其是到了周朝的後期,也就是戰國時代的時候,諸天子已經成為了形同虛設的一個天下共主,諸侯王也紛紛越過周天子開始以王位自居,諸侯國的權力比之之前更加強大,是以說分封制度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

這個弊端稍有不慎就是緻命的,那就是在諸侯王擁有着極大自治權的情況之下,一個原本是一個整體的王朝很容易分崩離析,畢竟權力就像是毒藥,一旦容器出現裂縫,那麼毒藥就很容易擴散,是以在權力方面的争奪,各個諸侯王前仆後繼的,是以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秦國的秦武王一舉消滅了周朝,從此整個中原地區幾乎全部成為了七大諸侯國的天下。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可以說,西周的統治是成也分封敗也分封。除了西周之外,在戰國七雄當中也有一個國家,它所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與西周的分封制度是非常類似的,那就是楚國的分治制度,可是在這裡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曆史現象,那就是西周實行分封制度最終以分裂作為了王朝的結局。

可是楚國并沒有走向分裂,哪怕是國内的各大勢力之間的權力再怎麼膨脹,哪怕是他們之間再怎麼水火不容,楚國最終也僅僅停留在掣肘的層面上并沒有走向分裂,那麼為什麼極其相似的政治制度最終卻獲得了不一樣的結局呢?

我們今天就來重點分析一下,為什麼楚國從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就像是西周從立國開始就實行分封制那樣,卻為何沒有出現周朝最有中出現的那種分裂的局面呢?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一下這兩種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

分封制度的基本特點

關于分封制度的基本特點,筆者以上已經提到過了,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度它不僅是給予了諸侯王極大程度上的自治權,更重要的是這些諸侯王平時隻需要向周天子繳納賦稅并且在戰争的時候維護周天子的安危就可以,這樣的義務實際上是非常小的,是以說在分封制度之下,我們可以看作是權力大于義務的。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當中原地區被周朝平定之後,戰争并不時常發生,實際上後來我們所熟知的那些争鬥幾乎都出自于周朝内部,是以在那種情況之下,諸侯王并不需要經常性的動用自己治下的軍隊,他們隻是需要向周天子繳納賦稅。

但是到了周朝後期,周天子漸漸地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權,這樣的賦稅也名存實亡,是以在沒有義務的驅使的情況之下,諸侯王手中的權力更加容易膨脹,同時他們雖然屬于周天子這樣的一個天下共主所支配,但是他們本身之間并沒有多少聯系,在分封了土地之後,在獲得了封号之後,他們的很多利益都不需要周天子給予,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可以通過自身在國内的一些營運來擷取實際利益,這就讓諸侯王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少。

也就是說,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和各大諸侯王之間雖然保持着一種比較緊密的關系,可是各大諸侯王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除此之外,周天子在将絕大部分權力分封給諸侯王的時候,單憑借着他對于周朝中心地段的控制并不足以抵禦一切的突發狀況。

同時,如果想要周朝強盛的發展,就離不開諸侯王所創造的利益,由此來看,周天子對于諸侯王的依賴程度要比諸侯王對于周天子的依賴程度要高。如此一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天子對諸侯王的依賴就會成為諸侯王手中的把柄,以至于到後來的時候周天子雖然對于某些諸侯國的行為非常憤怒,但是想要征讨他們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就比如說楚國自立為王,那個時候才是春秋時期,周天子對于各大諸侯王的控制權還沒有削弱到極緻,但是憑借着周天子本身卻并沒有辦法發動任何的進攻,他隻能夠依靠他治下的各大諸侯王,可是在那個曆史時間段内,沒有一個諸侯王願意為周天子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是以周天子也就隻能忍氣吞聲的看着楚國稱王。

是以說在分封制度之下,它不僅是要面臨着分裂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它對于這種分裂毫無辦法,這也就導緻了它最終必然會出現分裂。

楚國的分治制度與西周分封制度有很大不同

而楚國的分治制度則與西周的分封制度的特點有着很大的不同。分治制度主要分為兩點,第一點是給予楚國立國以來在自己國内誕生的貴族以強大的權力,這些貴族可以說是楚國土生土長的老氏族,在楚國擁有很高的地位,同時他們也享有很大的權力。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第二點,是給予那些被楚國消滅掉的諸侯小國以王族分支的帽子,讓他們變成楚國王室當中的一員,并且保留他們原先的部分實力,同時讓他們死心塌地地為楚國王室服務。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楚國的分治制度雖然在形式上與分封制度非常的類似,但是實際上它并不是一種本能上的分封,也就是說他并沒有把國家權力劃分出去,并沒有将國家的土地劃分出去,它隻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某些勢力的地位。

比如說我們上述提到的那些老氏族,他們因為在楚國的地位非常的崇高,是以本身就具有着其他勢力所不具備的權力,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像西周那樣,因為建立了一個王朝而主動地将國家的權力分封給某一部分人。

舉一個并不是十分恰當的例子,比如說在東漢的時候,我們知道東漢在中國古代曆史的發展當中是外戚專權最嚴重的一個朝代,每一任皇後的變動、每任皇太後的變動,都會帶動一個家族的崛起。比如說鄧綏做皇後之後鄧氏家族随之崛起,王政君成為太後之後,王氏家族同樣崛起,許平君因為與漢宣帝情真意切,許氏家族在東漢也享有極高的地位……是以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因為家族中的某一些人在朝廷當中身居要職,如此在可操作的情況之下,這個家族很容易崛起。楚國的老氏族之是以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如此大的權力,與我們上述所提到的東漢時期的這些情況比較類似。是以說這些老氏族們手中的權力其實依賴的是楚王,他們雖然有着極高的自治權,就像是江東的項氏一族一樣,他們甚至可以組建自己的軍隊,但是他們本身的榮辱卻與楚王是分不開的。

皇權和相權之争,最終皇權戰勝相權

再舉一個例子,老氏族和諸侯王之間的差距就如同後世發展當中丞相與内閣的差距一樣。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曆史的發展程序當中,相權和皇權一直都在做鬥争,最終皇權取得了勝利,在明朝的時候直接廢除了丞相制度,之後出現了内閣。

内閣其實作用與丞相差別并不大,可是它與丞相卻有制度上的本質差别;丞相是一個政治制度所确立的一種國家管理的等級,它并不是皇帝能夠直接左右的,是以皇權和相權才會在古代曆史上出現那麼長時間的鬥争。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可是内閣制度并不一樣,其沒有明确的制度進行加持,也就是說,沒有明文規定有人要去擔任内閣首輔,它隻是為了保障君主處理事情的效率而增加了那麼一種機構,通俗點講,内閣擁有多大的權力很大程度上要看皇帝的心情,而楚國分治制度之下的老氏族也是如此,他們并沒有明确的制度進行約定,他們手中的土地也好、他們所擁有的自治權也好,大部分都依賴于楚王。

可是分封制度之下的諸侯王就不一樣了,他們是有分封制度所确立的那麼一種明确的國家等級,或許諸侯王一直在變,但是諸侯國必定存在。可就老氏族而言,這個家族的掌控者與這個家族一樣随時可能被磨滅,是以他們的利益本源是依靠楚王的,如果他們從楚國分離出去,那麼他們将什麼都不是,是以這些老氏族不能也不敢脫離楚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楚國到了後期依舊能夠爆發出強大作戰能力的一個原因,因為他們本身的榮辱與楚國的榮辱是一體的,而諸侯國到了後期,因為自身的一些發展和運作已經脫離了周天子的掌控,周朝是否存在對于他們的影響并不大,是以在秦國消滅周朝的時候,并沒有人願意幫忙,而楚國作為一個諸侯國,如果這個強大的載體不見了,自然而然的組成這個國家的每一分子也就不存在了。

是以,即使這些貴族之間的權力争鬥如此反複,他們平時的掣肘也異常的嚴重,但是當楚國這個國家存在生死危機的時候,他們還是需要團結一心,共同抵抗外來的敵人的,不然當楚國覆滅之後,這些貴族的地位就不再被承認了。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楚國的權力雖然被瓜分,卻不願意分裂

其次,還有一個不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國作為一個諸侯國,我們雖然說它地大物博,但是這種地大物博的評價,是相對于其他諸侯國的土地面積和自然資源來說的,它其實并不能夠與西周這樣的一個王朝相提并論,西周作為那個時間段中原地區的霸主,它本身擁有着廣闊的疆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是以在此基礎之上,它分封出來的諸侯國才具有一定的基礎實力,才能夠在後來自立為王的情況之下,在脫離西周支援的情況之下依舊能夠自己發展,依舊能夠在國内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循環。

可是楚國本身就是一個諸侯國,它如果在國内繼續分裂的話,那麼每一個分裂勢力所能夠占據的資源那是極少的,在這種擁有極少自然資源加持的情況之下,很難在天下大争的曆史時間段内生存下去。

畢竟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列強環繞,一個并不能夠占據很多自然資源的勢力是不可能長久的發展下去的,是以在當時那個曆史環境的影響之下,楚國的那一部分小勢力隻能夠緊靠楚國這座大山才能夠有着長足的發展。

換句話說,雖然他們瓜分的是楚國的權力,但是也隻有楚國還在才能保證他們的地位還在,是以,哪怕是到最後他們的掣肘已經十分的嚴重,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家族願意從楚國分裂出去,因為對于那些家族來講,分裂就等于滅亡。

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與分封制類似,為何隻是掣肘沒有分裂

綜述

筆者認為,楚國之是以沒有像西周那樣落得一個分裂的局面,與它本身制度的特點以及國家的性質有着很重要的原因。實際上對于西周來講,是成也分封敗也分封,對于楚國來講是成也分治敗也分治。

楚國之是以會确立分治的制度,是因為在春秋時期自立為王能夠供它學習的政治制度隻有西周的分封制,是以,作為一個獨立于西周之外的個體在西周大的政治環境的影響之下才會确立分治制度,并且走上一條極其難以改善的道路,這就是為什麼楚國在一直以來的發展程序當中從來沒有進行過變法的原因。

确立了分封制度的西周沒有辦法進行改革,最終隻能夠分裂,同樣的确立了分治制度的楚國最終也隻能夠走上掣肘的道路。

其實說白了,掣肘就是等級比較低的分裂,其雖然沒有分裂那麼影響巨大,但是楚國之是以會滅亡也是因為各大家族之間的掣肘,在楚國抵抗秦國的最後那段時間裡,其實是可以戰勝秦軍的,就像之前戰勝李信那樣戰勝王翦。

但是在王翦選擇避戰的前提之下楚國卻因為掣肘松懈了!暫時停止掣肘而團結起來的老氏族再次恢複到了原先的争鬥局面,這才讓秦國抓住了把柄并且最終一舉消滅了楚國,是以雖然楚國并沒有走上分裂的道路,但是也從來沒有避免過掣肘。

參考文獻:《戰國策》、《左傳》、《史記》、《漢書》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