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坐落在普陀區志丹路和延長西路交界處的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周圍居民區環抱,煙火袅袅,熙熙攘攘。這座宏偉又低調的地下水閘,見證了至少700年的上海曆史:上海先民以高超智慧與勤勞雙手,疏通了淤塞萎縮的吳淞江河道,成為宋元兩朝最重要的地理成就之一。

圖說: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下同)
河水滋養兩岸農田,促商貿生機勃勃,對上海地區乃至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影響持續幾百年。主持這項工程的上海青浦人任仁發未必能預測到,河道格局奠定了上海繁榮的環境基礎。他對故鄉不遺餘力的貢獻,與他的畫作一起光照史冊。
遺址僅此一座
任仁發是道地的上海人,生于南宋,世居上海青浦青龍鎮。他于南宋末年中舉,後入仕元代朝廷,擔任水利部門高官,負責整治河患。以前上海的航運主要靠吳淞江(今蘇州河),但因為長年淤塞,航運不便,任仁發上書要求治理吳淞江,志丹苑水閘是任仁發主持的水利工程之一。據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宋建介紹,任仁發曾先後在吳淞江支流上修築水閘6座(1304年-1325年),目前能夠勘探并完整留存的遺址僅此一座。任仁發的治水功績直接影響了上海河道,讓通商環境發生本質變化。
圖說:元代水閘遺址
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徐蘋芳評價道:“(水閘)建立在宋元時代的吳淞江舊道上,說明上海當時已十分重視水利。它的建築模式完全符合宋朝《營造法式》的要求。它的發掘對研究宋元時期江南地區的水利工程、流域的曆史變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遺址于2001年5月被發現,考古專家在2006年完整揭示了遺址全貌,在當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工程千年不倒
曆時10年考古發掘、原址保護和文物研究,上海在距今700多年的元代水閘上建成一座現代化的遺址博物館,總面積達2300平方米,博物館的大部分空間潛于地下,這是上海市區唯一的遺址類博物館。
圖說:多媒體展示水閘建造步驟
博物館建于水閘遺址上方,建築展現了水閘建築元素,凸顯了“水”的主題。博物館将水閘的發現經過、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閘結構、工藝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衆展示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産。
整座博物館位于地下7米,有近1500平方米展示區。入口處以及館内地闆大量采用鋼化玻璃,觀衆隻要低頭便可看到遺址的全貌:閘門、閘牆、底石、夯土、石闆、木樁秩序井然分布。水閘的入口似元寶,兩根懸挂閘門的梁柱,在遺址内屹立不倒,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一個個高矮不一的木樁,每個上面都有标号。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透露,這樣的木樁在整個遺址區共1萬多根,裸露出來2000多根,它們加強水閘,用木樁頂起木梁,上面墊木闆和石闆,這樣建造水閘固若金湯,是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做工最精的一處了。“從技術上說,元代時期建築營造水準,放在今天看應該評得上‘魯班獎’。”
圖說:長短不一的木樁
博物館地下空間陳列了原址考古發掘的文物,包括陶罐、瓷器、瓦當、鐵鈎、鐵釘、錢币等修複品、複制品、殘片。元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啟用了一批宋朝的能工巧匠,是以一些燒制成品延續了宋代燒制工藝,這些文物遺存勾畫出了一番有煙火氣的生活場景,代入到水閘遺址的現場,觀衆仿佛穿越回了手工鑄造業發達、通商繁忙的吳淞江港口。
圖說:水閘基礎剖面示意
海派繪畫巨匠
主持水利的任仁發還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善繪鞍馬、花鳥、人物,與同代書畫家趙孟頫齊名。他畫馬技藝高超,曾被皇帝要求畫禦苑馬廄中的名馬,進而得到賞識,後世稱贊任仁發的畫可與韓幹《照夜白圖》等名畫媲美。
圖說:任仁發
可能是治水公務繁忙,任仁發存世畫作極少,現存作品大多收藏于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兩家博物院。流入民間的《五王醉歸圖卷》于2020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上拍,最終上海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将它收入囊中,拍賣價格超過3億港元,這個價格創下了當年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成交價紀錄。
《五王醉歸圖卷》描繪唐玄宗五兄弟在花萼相輝樓宴罷醉歸之情景,乃任仁發筆下罕見的紙本作品,宋箋紙質細密、包漿良好、色彩明亮;用筆輕松自然,整幅線條勾勒凝練潇灑,平鋪式構圖正是唐人造型和宋元用筆。(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