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史之亂後,唐德宗緻力于削藩大業,為何卻以失敗告終?

唐德宗在位初期就緻力于削藩大業,不過卻以失敗告終了。根本原因在于唐德宗沒有足夠強大的國力和财力做支撐,兵力不足、财力不足注定失敗。

唐德宗李适還在做太子的時候擔任過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是唐朝鎮壓安史之亂時期的最高統帥了,雖說是名義上的。可見李适是曆經過這場動亂的,是以他對藩鎮是深惡痛絕。

安史之亂後,唐德宗緻力于削藩大業,為何卻以失敗告終?

而他要想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藩鎮,對大唐來說是百利無一害。可是削藩不是那麼容易的,誰願意自動放棄手裡的權力。

唐德宗要想削藩可不是說說就可以解決的,需要有足夠的财力,打仗是需要錢的,他倒也不糊塗。

雖說安史之亂平定了,但大唐的實力并沒有完全恢複到叛亂之前,何況經過這麼多年戰争,大唐損失的厲害。各地的節度使掌握了獨立的财政,導緻朝廷收不上來錢。為此他還采納宰相楊炎的建議,開始實行“兩稅法”。其目的就是增加國家的财政收入,為藩鎮做準備。

安史之亂後,唐德宗緻力于削藩大業,為何卻以失敗告終?

在第二年唐德宗就掀起了削藩行動,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武力平定,他可不願意拖泥帶水。但他手裡僅有的神策軍,明顯兵力不足,是以他采取了“以藩削藩”,也就是借力打力,用聽話的藩鎮打擊不聽話的藩鎮。

事後看這個方法是有問題的,不能隻讓馬兒跑不讓馬吃草,雖說最不聽話的就是河朔三鎮,但其他藩鎮也是随時可以反的,唐德宗最終就是被這些藩鎮給折磨的做了一次自我檢讨了事,大好的局面導緻急轉直下。

唐德宗之是以采取這個辦法主要也是唯一依靠的神策軍不足以對抗,倒不是戰鬥力不行,關鍵是人數不夠,如果僅僅依靠神策軍,必然導緻的局面就是顧此失彼,到時候估計連中央都兵力空虛了。

安史之亂後,唐德宗緻力于削藩大業,為何卻以失敗告終?

造成的這個局面最主要的就是财力不足。沒有強大的财力做支撐,不可能建立一支龐大的聽命于中央的軍隊。

那麼既然要依靠地方藩鎮,卻又不想讓他們做大,什麼好事都落到唐德宗身上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要說唐德宗削藩的決心是有的,這也是很難得的,如果朝廷沒有削藩的決心,隻是表示一下,那麼更不可能了。

但唐德宗太急功近利了,兩稅法開始實施,但還沒有怎麼見成效,朝廷疲軟,可唐德宗卻馬上就開始武力削藩了。

安史之亂後,唐德宗緻力于削藩大業,為何卻以失敗告終?

最終導緻功虧一篑,正是由于他向藩鎮妥協,各地節度使就更加猖獗了。同時也因為他出逃時身邊跟随的隻有太監,這也導緻他對宦官的态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又開始寵信太監,把神策軍的大權交給了太監。

至此,唐德宗不僅削藩失敗,宦官專權的問題也愈發嚴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