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國人心中是個繁華昌盛的朝代,現在很多的穿越小說也喜歡穿越到唐朝,今天我們來看看唐朝的飲食和現在有什麼不同,看看唐朝人都吃什麼
唐朝已經有米飯了,但不像現在一樣是主食,唐朝的主食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時各種饅頭也叫餅,餅的概念比後世大)。在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裡就提到“世重餅啖”。
再說肉,唐朝以吃羊肉為主,牛肉是不能吃的,吃牛肉犯法,豬肉吃的比較少,因為吃羊肉要去膻味,是以那時候香料比較貴。現在咱們吃的比較多的家禽肉,雞鴨鵝,唐朝是不吃的,那時候雞鴨肉禽肉不算是肉。當時還有個比較有趣的事情。李世民為了防止禦史巡查的時候加重各地的負擔,便要求禦史出巡不能吃肉。馬周巡視各地的時候,每到一個地方,一定會要求給他雞吃。有地方小官便告上京師。李世民對此的解釋是,他隻禁止禦史吃肉,但是并沒有禁止吃雞,是以馬周并沒有犯錯。唐朝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而且當時有道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打獵得來的獵物,諸如鹿、兔子、野豬、熊,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菜單裡。

蔬菜,現在經常吃的蕃茄、青椒、蕃薯、洋蔥、辣椒。如果你穿越到唐朝,這些蔬菜你是吃不到的。那時候常見的蔬菜是秋葵,神奇吧,這幾年山東這邊才開始流行吃,唐朝就開始大規模吃秋葵了,
炒菜是宋朝才有,是以那時候的做法比較簡單,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種。
調料,唐朝香料還是蠻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陳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較複雜的調料,諸如豆豉、豆醬,蔥姜蒜也都有了;辣椒沒有,還沒傳到中國。
唐朝的飲食文化總體特征是胡化、養生化、宗教化和藝術化。
所謂“胡化”,就是飲食習慣的胡人化。胡人,“是我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漢以後也泛指外國人”。
它主要表現為:其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習慣風靡各地。其二,喜食半生不熟的肥鮮。為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人烹制動物,常常采用一種極其野蠻的烹制方式。其三,是食用乳制品的範圍擴大。食用奶酪原本是北方人的傳統習慣,南北朝時期,不少土族地主曾想嘗嘗奶酪的滋味,沒想到吃完便瀉肚子,隻好望而生畏。唐時,奶酪卻奇迹般地出現在南方人的飯桌上。
唐朝政府扶持道教發展。道教作為世界上唯一以養生為宗旨的宗教,它的勃興,極大地推動了養生文化的發展。其一,藥膳和藥酒大量出現。唐朝的藥膳有紫米粥、團油飯、桔皮湯、人參湯、阿膠湯、綠豆湯、蓮子粥和各種肉羹,藥酒則有椒蔥酒、海藻酒、鐘乳酒、五精酒、五加酒、地黃酒、枸杞酒、烏麻酒、蒼耳酒、菊花酒。其二,用水果養生美容成為時尚。其三,是飲茶的普及。
最後說說唐朝的飲茶唐代茶的飲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據唐代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生産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用時,先将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用茶碾将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煮時,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并“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湧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後将茶末從中心倒進去。稍後鍋中的條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稱為三沸,此時要将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裡,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繼續烹煮,認為“水老不可食也”。最後,将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裡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後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這是當時社會上較盛行的飲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