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魏忠賢的權侵朝野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皇帝的支援,絕對是響當當的“大老虎”。明代宦官掌權與唐代不同,沒有軍權、更不操廢立大權。崇祯對魏忠賢是先鏟除其他黨羽。在閹黨中,第一個倒黴的是兵部尚書崔呈秀。他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握兵權,一直是魏忠賢最得力的助手。是以,崇祯就把矛頭首先指向崔呈秀,利用閹黨的内部沖突,迫使他于十月初辭職。崔呈秀的垮台,既斬斷了魏忠賢的一條臂膀,又發出了一個政治信号——魏忠賢快要完蛋了。

于是,許多官員聞風而動,攻擊的矛頭也開始直指魏忠賢。十月二十六日,嘉興貢生錢嘉征上疏,公開聲讨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并帝、蔑後、弄兵、無君、克剝、無聖、濫爵、濫冒武功、建生祠、通關節”!
自從天啟四年(1624年)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以來,還沒有人如此公開尖銳地彈劾魏忠賢。想當初,楊漣上疏彈劾時,魏閹就是用痛哭流涕取得天啟的同情和支援,進而反敗為勝的。不過,他這一次卻是失算了:崇祯似乎根本不相信他的眼淚,反而讓人當場宣讀錢貢生的奏疏,還要魏忠賢洗耳恭聽,魏忠賢當時的心情如何,就不難想象了!
魏忠賢實在是受不了這種“羞辱”,立即稱病辭職。在權力場上,“病”真是一個好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魏忠賢本來是想以“病”為托詞,躲過這個風頭,好以退為進。沒想到,崇祯竟然來了一個“将計就計”,命他去白虎殿為天啟守靈。
這時,魏忠賢就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似的,上疏辭去爵位、诰券、田宅。崇祯倒好,也來了一個“得理不饒人”,竟然全部準許,并趁機對朝廷的人事安排進行調整。
這一次,魏忠賢是徹底失算了!魏忠賢雖然老奸巨滑,卻忘記了官場上的一條“鐵律”——隻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或許魏閹自作聰明,想以退為進,伺機東山再起;或許他高估了自己,沒想到自己會有那麼多對手。無論如何,他走了一步“臭棋”!
現在,魏忠賢既然已經是一條“落水狗”,許多人便趕來痛打。于是,讨伐魏閹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樣飛進皇宮,送到崇祯皇帝的龍書案旁。或許,崇祯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特點:幾年前,鎮壓東林黨人時,天下人都是口誅筆伐,幾乎是人人喊打;對魏忠賢,則是歌功頌德,無以複加。
最後,對魏忠賢進行“總清算”的時機成熟了。十一月一日,崇祯公開宣布魏忠賢的罪行:
“朕聞去惡務盡,馭世之大權;人臣無将,有位之炯戒。我國家明懸三尺,嚴懲大憨,典至重也。朕覽諸臣屢列逆惡魏忠賢罪狀,俱已洞悉。竊思先帝以左右微勞,稍假恩寵,忠賢不報國酬遇,專逞私植黨,盜弄國柄,擅作威福,難以枚舉,略數其概……”
結果,魏忠賢被發配到鳳陽祖陵,客氏被送到浣衣局,他們的家産也全部被查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