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相信凡是喜歡看盜墓類小說或影視劇的朋友,一定對“摸金”、“發丘”、“搬山”和“卸嶺”這四大派不會陌生了。而且,這些盜門中人在經過小說和影視手段的加工處理之後,全都變成非常神秘的人物。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一點憑借風水尋龍點穴,或者利用法術外力搬山卸嶺的絕技,都沒有資格自稱是盜門中人。

當然,以上這些多半是小說和影視潤色過的盜墓者形象。不過,這四大派中的“摸金”和“發丘”兩派,倒是确确實實的在曆史上真實存在過。根據相關的曆史文獻記載,這兩派最開始其實并不是民間的盜墓門派,其本身是屬于古代軍隊中的一支。
關于這一點,我們從這兩派在史書上的官稱“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将”,便能夠看出一二(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軍中的官職)。至于最早在軍中着手建立這2個“軍種”的人,則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操。
早在曹操與袁紹決戰中原之時,當時的大才子陳琳(号稱建安七子之一)就曾為袁紹寫過一篇《為袁紹檄豫州》的讨賊檄文。此文在列舉出曹操的諸多劣迹之中,便有“盜墓”這一項極其惡劣的行徑。而且,檄文中還明确指出曹操組織手下盜墓的具體措施。原文如下:“特置發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當然,陳琳為了能夠将曹操的這樁劣迹做成實錘,還曾專門在檄文中舉出了具體的案例。原文如下:“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将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
而這樁案例中被刨墳掘墓的墓主人,正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梁孝王劉武。換句話說,曹操在縱容自己手下的“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将”實施盜墓之時,不光是針對前朝曆代的古墓下手。甚至,連本朝皇家的陵墓都不放過,根本不顧忌自己漢家臣子的顔面和身份。
至于這梁孝王陵墓中究竟埋藏着多少财富,如今已然是無法考證。不過,梁孝王的地位本就非常之高,再加上漢朝權貴死後厚葬者居多的情況。不難想象以梁孝王生前擁有的财富來估算,他的陵墓中一定是堆金積玉富貴逼人了。畢竟,梁孝王劉武生前可是景帝劉啟的親弟弟,再加上“七國之亂”中他又居功至偉得到了極大的封賞。
毫不誇張地說,景帝在戰後對于劉武的封賞,無論是财物還是封地都非常之多。甚至,劉武當時所享受的待遇幾乎已經與皇帝沒什麼兩樣了。據記載,劉武在梁國所住的宮殿規模就有30餘裡面積。而且,他出行的時後所帶的随從更是達到了千乘萬騎的超進階别。
至于劉武所擁有的财富,光是其封地府庫中所存放的金錢,最富有時竟有近萬億的數目。而且,他所擁有的珠寶玉器等名貴物品,更是比漢朝京都的皇家還要多。由此推斷,梁孝王劉武在去世之後,其墓葬規格必然是遠勝于其他封地的藩王。甚至,極有可能比正牌的帝王陵墓還要富貴一些。
據《水經注疏》中的相關内容記載,曹操當年的盜墓所得可謂是極其豐厚。原文記載如下:“操引兵入砀,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筆橫财,曹操才得以平穩的度過了自己起家時捉襟見肘的初期階段。據說,這筆橫财一直供養了曹操所部整整3年的開銷,可以說是為他稱霸一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是以曹操在攫取了劉武的陵墓之後,從中所盜出的金錢和珠寶玉器,若換成糧饷軍械來要供養他起家時那些子弟兵的話。莫說是短短的3年,恐怕支撐5載也是不在話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