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是一個國家的核心,也是國家的繁榮與安定的象征。是以在絕大多數時候,皇帝都會呆在京城,天下雖亂,老百姓看到皇帝還在、京城還在,便不至于驚慌失措。然而京城一旦淪陷,老百姓就會在意志上陷入低迷,比如杜甫的一首詩寫到: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為什麼會寫下如此傷心的詩句呢?其實就跟皇帝逃出京城有關。當時的皇帝由于控制不住局勢,就要離開京城。大臣們勸他将糧倉都燒掉,可是皇帝卻阻止道:“絕不能燒,全部留給敵軍!”究竟是這皇帝腦子不好使,還是别有所圖呢?這就要翻出一段曆史上塵封已久的故事——安史之亂。
話說唐朝雖然是個偉大的朝代,但是自公元618年建立後就一直有着複雜的内部鬥争。先是李世民在627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奪下了父親和哥哥的江山;然後又是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奪下了丈夫和兒子的江山;後來雖然在705年李氏家族和大臣們聯合起來廢掉了武則天的皇位,但是從此又繼承了唐高宗李治的“氣管炎”毛病。
太子李顯繼承了皇位,但是大權卻被韋皇後、上官婉兒、太平公主等人所把持,最終還不明不白的被毒死。後面雖然立了個李重茂為唐少帝,但是權力基本掌握在韋皇後、上官婉兒、太平公主三人身上。後來李隆基在710年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又立自己的父親李旦為皇帝——但這時候從龍之臣太平公主仍然幹預國政。
直到公元713年,李隆基殺死太平公主,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朝廷大亂鬥才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手上終結。經曆了這些坎坷的李隆基特别懂得天下太平來之不易,也特别知道老百姓過個安穩日子很不容易,于是開始勵精圖治。他選拔了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有能力的人來幫助治理國家。
同時還學習唐太宗勤于納谏的品德,對國家的各方面問題進行改革。唐玄宗首先是加強依法治國,對徇私枉法之人嚴厲打擊,哪怕是名相姚崇因為結黨營私也被罷免,并任命剛正不阿的宋璟為新的宰相。後來他又聽從張說的建議,實行精兵的原則,削減軍費開支,增加軍隊戰鬥力。
由于唐玄宗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經濟和綜合實力迅速上升。杜甫的《憶昔二首》當中的詩句可以看出當時唐朝的盛況:
“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鹹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纨魯缟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當時的唐玄宗一度把大唐的國土向東推到了今天的吉林一帶,向西推到了今天的烏茲别克斯坦一帶,向北推到了今天的俄羅斯安加拉河附近,向南則統治了越南的一部分。當時的唐朝國土面積達到1076萬平方公裡,人口達到了8000多萬,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極其少見的盛況。
但是天下治理好之後,唐玄宗就開始“飄”了。首先他跟他的祖先一樣,大量的引進外國軍隊來制約當時的世家大族:安祿山、史思明被他依為心腹;同時他又像他的祖先一樣,開始栽倒在美女的溫柔鄉當中——跟楊玉環愛得難分難舍。其實這時候唐玄宗還是有些自制力的,他多次把楊玉環趕出宮去。因為發現楊玉環在身邊自己就頂不住誘惑,荒廢國政,同時楊玉環的家人常常貪贓枉法。
但最終唐玄宗還是徹底淪陷了——每次把楊玉環趕出去他都吃不香睡不好,又不得不把她請回來擁抱、哭泣。在反複思想鬥争之後,唐玄宗終于“想通”了:朕辛苦了一輩子,難道還不能享受享受嗎?天下再亂也不至于因為我跟老婆太纏綿了就徹底崩盤吧?江山也要,美人也得要!
當然,後面的結果是,唐朝真的因為他倆太恩愛纏綿而崩盤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時候已經被楊玉環和一幫子寵臣搞得腦瓜子不怎麼好使的唐玄宗開始慌了。由于大唐特别重視軍功,是以絕大部分兵力都在邊疆開疆拓土,現在安祿山等人挑撥境内已經歸附的遊牧民族反叛,唐玄宗居然沒有兵力去抵擋了。
好不容易派幾員老将封常清、高仙之、哥舒翰去抵擋,卻又因為唐玄宗以及他的權臣們在背後瞎指揮全軍覆沒。一氣之下,唐玄宗自斷長城,将唯一的幾員大将給殺了,這下京城就直接暴露在了敵軍的面前。在迎風飄來的血腥味當中,唐玄宗終于有些清醒了——但這時候已經晚了。于是他下令撤出京城,也就是所謂的天子“巡狩”。
但是在離開京城之前,大臣勸李隆基把皇宮的儲糧燒掉,卻被唐玄宗李隆基阻止了。他沉痛而又悲傷的說:“賊人們得不到财寶一定會放縱軍隊去民間搶劫,那麼老百姓就要遭殃了。還是将糧食、寶物留給他們,給老百姓留一條活路吧!這也是我這個荒廢朝政的皇帝能為老百姓做的最後一件事情了!”
雖然唐玄宗後期奢靡浪費,沉迷女色,但是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個曾經英武不凡的明君,以老百姓的利益為最高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天子氣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