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知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為吞并他們,為什麼他們還不反抗?

漢武帝之是以敢明目張膽地推行以削弱諸侯王力量為目的的“推恩令”,倚仗的就是地方諸侯王已經再也沒有能力對抗中央朝廷,隻能任由中央朝廷宰割,是以漢武帝這才敢有恃無恐的推行“推恩令”這個千古第一陽謀。

楚漢争霸,劉邦敗項羽,吞西楚,于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北)之陽稱帝,定國号為漢,是為漢高祖。

劉邦建大漢後,在總結前秦滅亡的教訓之時,認為強秦之是以會亡,部分原因就因秦朝的皇族無權無勢,繼而趙高專權時,皇族無力鉗制;各地起義軍叛秦時,皇族無能為力,最終緻使秦朝陷入孤立無援之勢,直至滅亡。于是乎,為了讓漢不重蹈秦之覆轍,劉邦建漢後,就大肆分封子嗣為諸侯王:長子劉肥為齊王、三子劉如意為趙王、四子劉恒為代王、五子劉恢為梁王、六子劉友為淮陽王、七子劉長為淮南王、八子劉建為燕王。

明知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為吞并他們,為什麼他們還不反抗?

而為了讓這些諸侯王有“鎮撫四海,承衛天子”的實力,劉邦是給予這些諸侯王如同皇帝一般的權力,在他們自己的封國中,這些諸侯王不但擁有自行任免官員的權力,還擁有完全獨立于中央的政治、軍事、經濟權,可自行招兵,可自行征稅,可自行管理封國的百姓。

且最重要的是因當時劉邦的子嗣太少,但土地又多,是以每個諸侯王所分到的土地都特别大,比如齊王劉肥的齊國,它就擁有七十三座城池,疆土“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而當時“有三河、東郡、颍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内史凡十五郡”,彼時直屬于中央朝廷的土地隻有三河、東郡、颍川、南陽等15郡,且這15郡還有部分是公主列侯的食邑,而其餘地區全都歸屬于諸侯王。

由此,在漢初,西漢的政治環境就呈現出一種扭曲的态勢,即中央弱,地方強。試想,當地方強于中央時,會發生什麼?顯而易見,強大的地方不願再受弱小的中央的上司,為了奪取本屬于中央的權力,地方就開始動用武力,希望借由武力來達到入駐中央的目的。如此,西漢初年,不可避免的就出現了“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國”的局面,那些強大的諸侯王為獲得最高權力,紛紛起兵造反。而稍弱的諸侯王,雖不敢明着造反,但自恃自己實力強,中央不敢對自己幹嘛,是幹盡了違法亂紀,禍國殃民之事。

明知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為吞并他們,為什麼他們還不反抗?

自劉邦去世後,中央朝廷就一直在與地方諸侯王明裡暗裡的較量着,中央想削弱諸侯,而諸侯則想占據中央,兩者是互不相讓,互相想置對方于死地。但是,作為天下名正言順的統治機構,中央朝廷畢竟占據大義,他可以直接指令諸侯王幹嘛,而諸侯王除非想造反,不然直接聽從,至少也不能明目張膽的拒絕。是以,随着時間的逝去,中央朝廷的實力開始慢慢的超過地方諸侯王,逐漸對諸侯王有了緻命的威脅。

而随着中央朝廷的實力逐漸躍居地方諸侯王之上,漸漸感到威脅的諸侯王,為了不被中央朝廷所吞并,他們也就開始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反抗。最終這種反抗,在漢景帝時期達到頂點。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采納大夫晁錯的建議,對地方諸侯王采取強硬的削藩之策,先後下诏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此時,地方諸侯王見中央朝廷居然這麼明目張膽的要置他們于死地,如若他們還無動于衷,最終滅亡的隻會是他們。

于是,他們不再忍讓。

正月,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諸侯王起兵造反,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是自劉邦以來,西漢所面臨的波及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牽扯劉姓諸侯王最多的一次諸侯王叛亂,為平定這次叛亂,西漢中央朝廷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國庫幾乎被掏空,地方經濟受損嚴重,非數年不能恢複。當然,中央朝廷損失雖慘重,但得到的回報卻更加豐厚,經此一役,吳、楚、齊、趙等西漢地方最強大的諸侯,皆被西漢擊敗,再無力對抗中央朝廷。

明知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為吞并他們,為什麼他們還不反抗?

七國除楚國另立新王,其餘六國皆被除國,其大部分疆土被中央朝廷或直接掌控,或間接掌控。之後,中央朝廷更是借着此次勝利之威,借此介入到諸侯王國的事務之中,先是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由中央朝廷直接掌控,進而壯大中央,削弱地方諸侯王。之後,又繼續推行賈誼“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後分封自己的子嗣為諸侯王,前往瓜分地方諸侯王的疆土。

最後,為加強中央朝廷在地方諸侯國的權利和威望,漢景帝又相繼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取消諸侯王任免官吏,諸侯王不得再過問諸侯國的政事,其政務隻能交由皇帝派去的官員負責;取消諸侯王征稅的權力,之後隻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改革諸侯國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禦史大夫等大部官吏,隻保留少數官職。

就在漢景帝這般操作下,西漢諸侯國雖然依舊存在,但由于諸侯王已經失去了自治其國的權力,再無征稅、任免官員等權力,其實際地位已與無異,實際上已經被中央朝廷直接掌控。随着諸侯王已經沒有了對諸侯國的控制權,他自然也就徹底失去了同中央對抗的實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已是空頂着諸侯王的名頭,卻早已失去了諸侯王所具備的權力。此時,除非是諸侯王昏了頭,不然是再也沒有任何的膽子敢反抗中央朝廷。在中央朝廷的眼裡,地方諸侯王就是一隻可以随時被捏死的螞蟻,再也沒有任何的威脅力。

而漢武帝之是以在對諸侯王有絕對的壓制力的情況下,還依舊要推行“推恩令”,用較為寬厚的态度來吞并諸侯國,其原因隻不過是不想背上欺壓親族的惡名罷了!

明知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為吞并他們,為什麼他們還不反抗?

綜上所述,漢武帝在推行“推恩令”時,諸侯王不是不想反抗,隻是已經沒有任何的實力能夠與中央對抗。此時,諸侯王不反抗中央,至少還能有一個名義上屬于自己的封地,還能一個諸侯王的名頭,還能衣食無憂地活着。但是,一旦他們敢反抗,朝廷的威武之師,瞬間就能将他們擊敗,讓他們身死國滅。是以,該如何選擇,他們自然知曉,隻要是一個正常人,他就不會反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