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囚犯秋後問斬前,在斷頭飯中,為何要放上一塊腥臭了的肉?

在西漢時期,西漢大學者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的說法。在後來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獨尊儒術”,在後來的曆朝曆代儒家學說也成為統治思想,被各朝各代被實行。在“天人感應”的說法中,國家的各項禮儀活動,都要遵循四時的要求。

古代囚犯秋後問斬前,在斷頭飯中,為何要放上一塊腥臭了的肉?

在犯了死刑的罪犯身上,就有“秋後問斬”的制度,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何會實行“秋後問斬”的制度呢?根據儒家學說,春天代表了萬物複蘇,夏天代表了萬物生機勃勃,秋天則是萬物凋零的時刻,冬天則是萬物孕育生命的時刻。在古代統治者心目中,儒家學說對應的“天人感應”,意味着秋天是終結罪大惡極者最好的季節,是以“秋後問斬”的制度開始在各朝各代實行起來。

對于“秋後問斬”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古代統治者比較仁厚,他們也怕出現冤假錯案,是以對于死刑犯,都處以“秋後問斬”,如果犯人真有冤情,他的家人還可以替他伸冤,也避免了冤假錯案的發生。

古代囚犯秋後問斬前,在斷頭飯中,為何要放上一塊腥臭了的肉?

“秋後問斬”的制度從春秋時期就開始實行,在春秋時期,楚莊王對于犯下死刑的罪犯,都判處他們第二年秋天問斬,原因也是為了避免冤假錯案。在古代偵訊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出現冤假錯案的機率還是很大的,是以楚莊王為了避免冤假錯案出現的可能,實行了“秋後問斬”的制度。楚莊王不愧為為春秋五霸主之一,他率先實行“秋後問斬”的制度,展現了他的仁心。

古代囚犯秋後問斬前,在斷頭飯中,為何要放上一塊腥臭了的肉?

在犯人問斬前,各朝各代都有給犯人“斷頭飯”的習慣,這些犯人罪大惡極,但是出于人文關懷,在這些犯人被處斬前,各朝各代還是給死囚們一頓豐盛的“斷頭飯”,讓他們享受世間最後的美好。各朝各代對斷頭飯的規定不同,在最富庶的宋代,直接規定“斷頭飯”的食材不能少于五千文,可見是一頓豐盛大餐了。

而一些朝代的斷頭飯中,還有加料,那就是一塊腥臭的肉,為何在一頓美味的飯中,要放入一塊難以下咽的臭肉呢?原來,古代人都比較迷信,在傳說中死去的人,要喝了孟婆的孟婆湯,走過奈何橋,才能重新輪回轉世,而在奈何橋有一條惡犬,每個過奈何橋的逝者,如果不給惡犬吃臭肉,就會被惡犬吃掉,無法輪回轉世。是以在死囚的斷頭飯中,獄囚會加入一塊腥臭的肉,就是死囚帶給那條惡犬的。當時的死囚們看到飯菜裡的腥臭肉,都會感激涕零,下跪跪拜獄卒們,可見古代封建思想對人的影響。

古代囚犯秋後問斬前,在斷頭飯中,為何要放上一塊腥臭了的肉?

斷頭飯展現了古代的人文關懷,一塊腥臭肉讓死囚們心理放松,安然接受了命運的裁決,事物的存在可能我們當代人無法了解,但是它總是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比如這塊腥臭的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