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農在嘉陵江撈到一塊廢鐵,論斤賣了65元,專家:1個億打水漂了

普通大衆對古董文物不熟悉,是以哪怕無意間得到文物也辨識不出其價值。上世紀70年代,一位以撿破爛為生的農民撿到一塊金國時期的銅塊,不過在他眼中,那充其量隻是一塊刻有文字的銅礦,巧的是這位農民有個侄女就讀于曆史學專業,到他家玩時看到這塊别緻的銅塊,便要了過去研究。後來侄女把銅塊帶回學校給老師鑒定,才确定了這塊銅礦的價值。

老農在嘉陵江撈到一塊廢鐵,論斤賣了65元,專家:1個億打水漂了

因為人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并不強,是以蒙塵的文物數不勝數。無獨有偶,上世紀80年代,重慶一位姓陳的漁夫在打漁時也撈起了一塊文物,那個文物是一個很大的鐵塊,高達75厘米,重達90公斤。

還沒打撈起來之前,漁夫還以為是一條很重的大魚呢,是以死命地拽着手中的漁網,生怕它跑了,結果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漁網拽上來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什麼大魚,而是一塊廢鐵,上面還刻着看不懂的符号。

老農在嘉陵江撈到一塊廢鐵,論斤賣了65元,專家:1個億打水漂了

漁夫沒什麼文物常識,是以也沒在意,就想着自己費大力弄上來這麼個東西,再怎麼也得賣點錢吧,于是就借了一輛車,把這塊“廢鐵”拖去了廢品站,想稱重賣掉。但是廢品站的老闆一看這廢鐵就覺得不同尋常,掏兜給了他65塊錢,留下了那塊“廢鐵”。

65塊錢在那個時候算是一筆不小的錢财了,撿一塊廢鐵換65元,怎麼想都是值得的,陳漁夫拿着錢心滿意足的走了之後,廢品站老闆尋思着改天找個時間再把這塊“廢鐵運走”。可是還沒等廢品站老闆有所行動,就有人聽到風聲找了過來。

老農在嘉陵江撈到一塊廢鐵,論斤賣了65元,專家:1個億打水漂了

來人是當地專門負責文物管理的機關。因為小村莊裡的消息傳得快,陳漁夫這種白撿錢的事很快在周邊村子就成了家喻戶曉的事兒,大家談論的多了,傳的範圍就越來越廣。後來這件事傳到當地負責管理文物的人耳中,部門的人聽說是從河裡面打撈起來的東西,而且上面還刻有文字,立馬引起了重視,當即派人前去檢視。

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塊鐵柱子上刻着的文字是鳥篆文。鳥篆文出現于春秋中期,興盛一段時間後,到了戰國末年才又退出曆史舞台。而鐵柱子上的鳥篆文,是西漢漢武帝時期刻上去的,那個鐵柱子,實際上是一個鐵橋墩,而且根據這鐵橋墩的體積來看,這個鐵橋的規模還不小,出自西漢官府之手。

老農在嘉陵江撈到一塊廢鐵,論斤賣了65元,專家:1個億打水漂了

其實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冶鐵業,隻不過那個時期因為技術不成熟,隻能冶造一些農具或者少數的手工用具,很少會冶煉兵器。到了西漢時期,冶鐵業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态下,冶鐵作坊的數量也相對增多,是以鐵的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不僅能生産長矛、大刀等工具,還能冶煉一些生活用品。

雖然放在今天來說,一塊鐵也不值多少錢,但是這塊鐵流傳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而且鐵柱表面上的文字痕迹并沒有被大水沖刷掉,是以也算是一個稀罕物件了。為了給文物更好的儲存環境,文物管理局跟廢品站的老闆商量之後,給了他200塊錢,從他手裡買走了這塊鐵橋墩。

老農在嘉陵江撈到一塊廢鐵,論斤賣了65元,專家:1個億打水漂了

現在這塊鐵橋墩就存放在四川省博物館内,裡面的環境恒溫、恒濕,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有專家曾經估算過這個鐵橋墩的價值,認為在今天能值1億元以上,這樣算下來,陳漁夫隻賣了65塊錢,豈不是虧了1個億左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