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股文為何會在争議中沿用五百餘年?真的一無是處嗎?

“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伎。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族唐宗,是哪朝皇帝……就教騙得高官,也是朝廷百姓的晦氣。”這幾句《刺時文》,曾經将八股文嘲諷的體無完膚,是以八股文似乎是罪大惡極的一種文體。

八股文為何會在争議中沿用五百餘年?真的一無是處嗎?

随着對曆史的進一步學習,那麼八股文真的是百害而無一益嗎?從學術角度來看,八股到底有沒有一些價值呢

盤一盤八股文的産生曆史,追根溯源,看一看是怎樣的程序。

八股文曆經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年的唯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那些秀才讀書人無不是八股文制度訓練出來的。甚至有人對于明朝滅亡與八股文取士聯系起來“仕宦重科目,莫與進士比。進士爾何能,能作八股爾。”

對于八股文本身嚴重的弊病,如内容空疏,始害學人等等,明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就發表了較為激烈的痛斥。崇祯後期的時候,還有人拟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婦兩口,奏申贽敬。晚生八股頓首。”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甚于坑儒,對于這種批評顯然是相當激進的了。

八股文為何會在争議中沿用五百餘年?真的一無是處嗎?

一時之間,八股的争議逐漸達到了一個沸點。

乾隆三年的時候,(1738)在科考前夕,兵部侍郎舒赫德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折,建議廢除八股文,認為 ”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并從理論高度提出,取消八股和科舉制的勢在必行。乾隆将奏章下發給禮部進行複議,結果吏部一緻反對舒赫德的主張,并對其提出的建議進行駁斥,此後八股取士照常進行,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禮部對舒赫德的駁斥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于科舉,科舉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時藝,科舉之弊,詩、賦隻尚浮華……”大意是科舉制度已近千年,不是你一個人說取消就取消的,接着上升到一切文化形态上來說”凡宣之于口,筆之于書,皆空言也”,而八股取士畢竟還是要靠紮實基本功才能得來,雖然存在一些弊端,隻能 ”循名責實,力除積習”。大意就是八股存在問題是次要的,主流是好的,要改良就可以了。

八股文為何會在争議中沿用五百餘年?真的一無是處嗎?

曾國藩一生也吃盡了八股的苦頭,此前 ”吾曾氏由衡陽至湘鄉,五六百載,曾無人與于科目秀才之列。”五六百年的一個曾氏家族連個秀才也沒考出過,道盡了這個家族曾經的平庸與無奈。

道光十二年,曾國藩參加第一次考試,換來的卻是奇恥大辱,

原因是他的考卷被當作反面教材 ”懸牌批責”,認為曾國藩的考試卷”文理欠通”。對于這次考試遭遇的 ”公開羞辱 ”,曾國藩認為是平生的第一大挫折:”餘生平吃數大塹,第一次壬辰年,學台懸牌,責其文理之淺。”

自此曾國藩發憤圖強,專心八股之道,第二年終于考中秀才,又二年,曾國藩又中舉人。在這年 雖然最終通過科舉進士及第,卻對八股文心有餘悸,多年後還對此評價說”自制科以四書文取士,強天下不齊之人,一切就瑣言之繩尺,其道固已隘矣。”直到晚年,曾國藩還因為做夢夢到自己不能完成試卷而驚醒,可見當時科舉确實給他留下了一個負面陰影。

當時的另一位左宗棠就因為一生多次落第而心生絕望幹脆躲進山裡做起農民,如果不是太平軍戰亂被請出山,或許最終就會終老于此。

八股文為何會在争議中沿用五百餘年?真的一無是處嗎?

其實早在康熙時期,八股文已經被廢止過,但是後來經過研判又給與恢複,主要原因是不考八股文,太容易,評定成績自然困難。二是考察思想上着眼,怕不考八股文,讀書人從此就不再研究四書五經,是以康熙最後準許恢複制度,仍然用八股文考試。總之,八股文從明末到清代一直在争議中進行,期間拉鋸頗為頻繁。

從選拔人才角度來看,八股确實阻礙了人才的湧進,但是另一角度來看,能夠對如此高深的八股過關者,都是飽學經書的人。八股文在曆史上是一種教育和考試的專用文體,它不是闡述各種學術觀點的論文,也不是什麼文學藝術作品,不能用《史記》、《漢書》、古人著述以及詩、詞歌賦、小說戲曲和它相提并論。它所起的作用是文化教育思維訓練、考試選材等方面的作用。

八股文為何會在争議中沿用五百餘年?真的一無是處嗎?

而所遴選的人才是為當時朝廷辦事的官吏人選并非專門學者,更非文學家、藝術家等等。自然這些人選中後不少人在做官之餘,成了各種學者、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但那是另外一回事,用現在話說,那些似乎都是業餘的。

八股文的最終專業目的就是做官,五百多年中八股教育、科舉考試的最終目的就是做官,社會視此為最高榮譽。對這一目的,在曆史上是起到保證作用的。

穩定了明、清兩代的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保證了有較高文化的、有精明思維能力的年輕官員的持續不斷湧現。這樣避免了不通過私人各種勾結的關系,而是用比較公平競争的手段獲得官職,然後逐漸升遷,或許從公正角度來看,八股文還是有着巨大優點的,因為一件事物能夠長期維持在500年,如果不經過一定的進化,必然被淘汰。

八股文為何會在争議中沿用五百餘年?真的一無是處嗎?

1905年9月2日,直隸總督袁世凱、盛京将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南巡撫端方等聯名呈遞了一份《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

至此,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作了徹底分離,八股文也就此壽終正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