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位軍事謀略家,他在臨終前給子孫的遺囑是這樣的:

把我葬在首陽山上,不要立墳墓和墓碑,也不要擺放任何冥器;在我之後去世的家族中人不可與我合葬,後代子孫與群臣皆不用前來祭拜我。

正因為如此奇怪的遺囑,使得他的陵墓得以幸存下來,

而其他帝王的陵墓因戰亂或盜墓,不是洗劫一空就是慘遭破壞!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這麼看來,這位謀略家不愧是有先見之明,但他如此“設計”自己的陵墓,還有個人們達成共識的更深層次的緣由。

盡職輔佐曹魏君主,因曹爽打壓發動政變

上述說的這個軍事謀略家便是司馬懿,此人可了不得,堪稱三國時期的知名大軍師!

他曾輔佐了曹操曹家三代人,謹守着“軍師操守”,畢恭畢敬服侍着主子們直到古稀之年。

暫且不論他服侍之人品德操守如何,但他這一生的付出也足令人震撼和敬佩。

加上司馬懿家族均是重視宗教禮法的達官貴人,按理說不會如此簡潔地布置身後之事啊!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這就得從司馬懿那傳奇彪悍的人生說起了。

司馬懿的族譜可追溯到高陽之子重黎,可謂曆史悠久而底蘊深厚,是以司馬家世代都身居要職。

到了司馬懿這一代的名氣不減反升,他的名氣甚至同彼時的才子楊修齊名。

這個日後展現出非凡能力,深重影響曹魏政權的司馬懿出生于今河南省焦作市,自幼便展現出聰明博學的一面,對儒學義理也有着深刻地領悟。

優秀聰慧的人在三國時期總是惹眼而引人“垂涎”的,這不,曹操知曉了司馬懿的才華後就想讓他在自己身邊當官。

這司馬懿也不是等閑之輩,有着自己的思想準則,他見漢室被曹氏掌控加上本人對曹操的出身頗有微言,故屢次拒絕曹操的盛情相邀。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又聽聞旁人再次舉薦司馬懿,便決定不再“好說好話”,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曹操這個人的精明和疑心衆所皆知,他深知“強扭的瓜不甜”,認為被強勢擄來當官的司馬懿内心肯定有所不平,故時刻對他保持着警惕心。

司馬懿也是個審時度勢之人,既來之則安之何必惹得一身麻煩呢?

雖然自己在曹操掌權期間沒有将才華盡數展現出來,但是他每時每刻都在表現出支援曹操稱帝的意圖,漸漸地也就使曹操忌憚之心少了些。

再說曹操也找不到處置司馬懿的把柄,見他安守本分也就罷了,

司馬懿很快成為曹家的骨幹大臣。

後來,曹操之子曹丕在儲位争奪戰中依靠司馬懿奪取了政權,成為新一任帝王。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自此曹丕對司馬懿重視有加并在臨終前特意任命司馬懿、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

可惜曹叡由于身體孱弱沒有稱帝多久,他臨終前擔心蜀漢等政權會威脅到自己後代,于是托孤幼帝曹芳給司馬懿和曹爽。

若能如此平穩扶持下去,相信當初已垂垂老矣的司馬懿也不會多動心思。

然而政壇風雲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複雜,曹芳繼位後司馬懿的日子并不好過,倒不是曹芳搞幺蛾子,而是同為扶持者的曹爽看不慣他,處處排擠司馬懿。

被打壓的司馬懿自此被降職為沒有實權的太傅,這也是導緻他在古稀之年奮起反抗的導火索。

這天,曹爽跟随着曹芳前往高平陵祭陵,

司馬懿眼見時機已到遂起兵發動政變,很快控制了京都洛陽,也是從此時開始,曹魏政權徹底落入司馬家族之手。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唯恐後人複仇,留遺囑意欲低調下葬

對于司馬懿此舉後人褒貶不一,正如評價三國枭雄曹操一樣,有肯定其發展作為的,亦有對其殘暴行徑不屑的

故司馬懿也常被人稱呼為老謀深算的竊國賊,說其能在70歲奪取政權可謂心機頗深,狡猾隐忍。

而這些足以讓人揣測到他為何說出那樣不合常理,不符合其儒家思想的遺囑了。

司馬懿很清楚自己是耍了一些手段奪得曹魏政權,不少人也成為他前進道路上的染血墊腳石,是以他對自己的身後事格外留心。

假若将來自己的子孫守不住基業,那麼如果他建造了足夠顯眼高大的陵墓則勢必會引仇敵“扒墳鞭屍”,反之則能安安靜靜長眠地下。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至于司馬懿能出此計策,也是曾經的宿敵諸葛亮的去世給予了他“靈感”。

諸葛亮臨終前的遺言是無需厚葬,也不用陪葬品,隻需讓幾個壯士擡着自己的棺材一路走,直至棺木上的繩索斷裂,而繩子在哪斷裂則将自己安葬在哪。

可惜擡棺人偷懶,提前割斷了繩子并草草安葬了孔明,事後被劉禅得知,其怒不可遏就把擡棺者全斬殺了,而諸葛孔明的墓地自此也無人知曉。

司馬懿聞之便也采納了此法,擇一處不為人知的隐秘地安葬,既能彰顯自己的低調作風又可避免墳墓被破壞。

當然,其選擇隐秘處也是有講究的,差別于諸葛亮的“随地而葬”,司馬懿肯定是找了塊依山傍水的“好去處”,隻不過墳墓沒有植被裝飾亦無偏殿建築罷了。

事實證明,司馬懿之墓的确是塊“風水寶地”,兩千年來經過多少場混亂征戰,面臨過多少朝代更疊,他的墓依舊完好無損、無人探訪。

司馬懿立下遺囑:後代子孫不用祭拜,兩千餘年後,才知他心機極深

結語

都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但權謀者司馬懿可謂是把“近憂遠慮”都顧及到了,近憂是他怕曹爽打壓過後欲徹底消滅自己,便索性先發制人。

遠慮則是恐自己篡奪政權留後人诟病而影響到自己的墳墓,就立下“奇怪”遺囑,讓百年的自身徹底消逝在仇敵視線中。

人的是非功過并不是一筆就可帶過的,譬如司馬懿,他也曾因足智多謀征伐有功,亦曾率軍擒斬孟達,還對彼時農耕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貢獻作用。

在司馬懿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看待某個人、某件事以及某段曆史問題,需要用更為全面的眼光來全方位解析。

唯如此,才不至于一葉障目和管中窺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