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最有機會一統北方的人,并不是袁紹與曹操,名字聽着很耳熟

中華文明,發源于長江黃河,并以黃河人口聚集更多,隻因華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适宜,地形平坦适合農耕。是以,以華北東北在内的中原地區,就成為最早被華夏先祖開發而走向富庶與先進地區,因而也成為了曆朝曆代都要争奪的地區。

三國時最有機會一統北方的人,并不是袁紹與曹操,名字聽着很耳熟

譬如三國時期,北據中原的魏國就憑借着國内物産豐富、環境優秀、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等優勢,成為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并且最終也并蜀吞吳,一統中原。而在那個動亂的時代,最有機會統一北方的,其實并非袁紹,也并非曹操,而是公孫瓒。

在《三國演義》裡對公孫瓒隻是一個跑龍套的,為的是襯托劉備識人善任,能夠看到趙雲之才而已。但在曆史上的公孫瓒卻遠不止如此。

三國時最有機會一統北方的人,并不是袁紹與曹操,名字聽着很耳熟

公孫瓒,字伯圭,出身在貴族之家,但是他的母親卻是庶出,是以一直得不到家裡的重視,這使得年幼的公孫瓒就十分渴望成功,無論在讀書還是習武上都頗為勤勉。成人之後,涿郡太守見他生得貌美,英武不凡,而且還文武雙全,處事勤勉,便把他招為女婿,同時讓他擺在大儒盧植門下。

盧植何許人也?也是文武全才,還熟讀兵法,深耕儒學,為人剛正不阿,更是在黃巾叛亂時連戰連捷,若非劉宏聽信左豐讒言,使奸臣董卓替了盧植的位置,黃巾賊早就被盧植剿滅了。

三國時最有機會一統北方的人,并不是袁紹與曹操,名字聽着很耳熟

所謂名師出高徒,公孫瓒能拜在盧植門下,加上勤勉好學,出來之後必然是個當世豪傑。公孫瓒出師之後,也确實不負所望。他先是在太守劉其之下做事,後來劉其被發配到交州,公孫瓒感念劉其知遇之恩,竟一路喬裝沿途護送。

結果送到一半,劉其被赦免,這才發現公孫瓒竟一路相随,于是,劉其以“舉孝廉”為公孫瓒某了個遼東長官的職位。他在邊關巡視時,卻遇到了鮮卑騎兵幾百人。但公孫瓒毫不畏懼,帶着自己的幾十人馬沖殺進去,一個人就連斬鮮卑騎兵數十人,可見公孫瓒之勇武。

三國時最有機會一統北方的人,并不是袁紹與曹操,名字聽着很耳熟

此後,公孫瓒又以三千兵馬平定韓遂、張純叛亂,而後烏桓聞其威風,竟直接率部來降。公元188年左右,公孫瓒就被擢升為中郎将,并不斷在邊關擊敗北方匈奴,公孫瓒“白馬将軍”威名日盛,麾下軍隊已經逾萬名。

而此時的袁紹與曹操還寄人籬下,雙雙做着校尉。公元191年,公孫瓒以兩萬兵馬大破青州黃巾賊衆三十餘萬,公孫瓒之名在中原也徹底打響。此時,公孫瓒之弟公孫越受袁術之命死于戰場,公孫瓒悲憤,立即屯兵準備攻打袁家,使得袁紹大驚失色,立即将渤海郡太守印拱手讓出。

三國時最有機會一統北方的人,并不是袁紹與曹操,名字聽着很耳熟

可見,當時不論從兵力、威名、聲望,公孫瓒都在北方幾無敵手,連袁紹都不戰而降,更不用說當時還未真正發迹的曹操了。可惜公孫瓒雖勤勉勇武,但經過多次勝利之後,卻變得傲慢輕敵,得渤海郡後,公孫瓒就開始總了下坡路。

192年,公孫瓒被袁紹與麴義大敗,一時之間,心氣大減,之後連戰連敗,居然跟手下降将打成了個平手。等到198年,袁紹勢力漸大,手下兵将漸多時,公孫瓒就吃了敗仗,被袁紹所圍。

三國時最有機會一統北方的人,并不是袁紹與曹操,名字聽着很耳熟

等到199年,公孫瓒中計兵敗,自知無力回天的公孫瓒最終引火自焚,一代白馬将軍就此謝幕。如若公孫瓒能保持謙恭徐徐圖之,這北方的局勢,還真說不準是誰的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