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引言

“人生莫作婦女身,百年苦樂由他人。”中國經曆了漫長的男權社會,婦女的悲慘遭遇可謂是一言難盡。不隻平民女子身不由己,即使在富貴人家,甚至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寵愛,同樣難得好下場。01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世宗朱厚熜依然膝下無子。對于一朝天子而言,沒有誕下皇子其皇位就不算徹底穩固,是以大臣們都開始為了帝國的繼承人問題着急。朱厚熜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開始在民間選秀,最後在五十名符合标準的秀女中欽點九人為嫔。朱厚熜在這九人中最滿意的要屬方嫔。她不但相貌端莊、身材窈窕,而且雙手雪白修長。據傳朱厚熜有很重的“戀手癖”,是以獨寵方嫔。随後,朱厚熜廢掉張皇後,封方嫔繼承皇後位,于是這位方皇後轉眼間就成為天下身份最尊貴的女子之一。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方皇後畫像

因為吸取了張皇後的前車之鑒,方皇後在宮中處事圓滑,從不輕易得罪人,對其他嫔妃都是以禮相待,頗有如履薄冰的感覺。可是皇宮終究是個吃人的地方,與民間妻妾關系不同,後妃都有成為皇後的機會,是以互相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沖突。聰明伶俐的方皇後在這個大染缸中逐漸學會了如何生存。但方皇後獨寵的待遇沒有持續太久,王甯嫔和曹端妃先後得到朱厚熜的寵幸,對此方皇後十分恐懼,害怕步張皇後的後塵,但很難找到處置她們的機會。不過方皇後也沒有等待太久,“壬寅宮變”就是她的機會。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故宮(明清兩代皇宮)02

朱厚熜是個崇信道教的天子,而且還迷上了丹道。為了長生不老,朱厚熜養了一大批道士為他煉丹,而且聽信了很多道士的胡言亂語。比如他在道士的建議下,在民間選了很多美少女,逼她們服食丹藥,以此來煉制仙丹。這些少女大多中毒死亡,少數能活下來的對皇帝無不恨得咬牙切齒。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明世宗朱厚熜畫像

可能有看官會問了,朱厚熜自己不也常常亂吃丹藥嗎?怎麼就沒被毒死?這是因為道士們自己也清楚煉的都是什麼玩意兒,藥性猛烈的人吃了十有八九一命嗚呼,于是給皇帝煉制的基本都是毒性盡可能輕的慢性毒藥,因為不同皇帝對佛道兩教的偏好不同,抱上了這麼一個信道的皇帝誰都不希望他駕崩。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明世宗陵墓—永陵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由王甯嫔幕後策劃、以楊金英為首的一衆宮女悄悄展開了對皇帝的刺殺計劃。此時朱厚熜獨寵曹端妃,夜夜留宿在曹端妃的宮裡。此前曹端妃已經給朱厚熜生下了常安公主和安甯公主。因為皇帝近期的行蹤固定,大大降低了刺殺的難度,于是刺殺計劃正式展開了。03

那天晚上,朱厚熜進入曹端妃的寝宮後,宮女們一擁而上把他按在了椅子上,随後一名宮女用早已準備好的繩子勒住朱厚熜的脖子,想讓皇帝窒息死亡。可是宮女太緊張了,繩子始終沒有真正勒緊朱厚熜的脖子,于是情急之下這名宮女幹了一件蠢事,不折不扣的蠢事——在繩子上又打了一個結。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紮口袋時如果連續打上兩個結,那最後的結果就會成為死結。沒錯,宮女給繩子打上死結,這下徹底拉不動了。這時候宮女張金蓮終于恐懼到崩潰了,她背叛了一衆宮女,沖到方皇後的寝宮說明情況。方皇後震驚之餘立即派遣侍衛沖進曹端妃宮中,将曹端妃連同一衆宮女全部拿下。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此時朱厚熜一直沒回過神來,方皇後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嚴刑拷打,順藤摸瓜引出了背後的王甯嫔,最終将王甯嫔、一衆刺駕宮女連同無辜的曹端妃一起處以極刑。

原來王甯嫔本來得到了皇帝的寵幸,但是皇帝移情别戀後就懷恨在心,失去理智的女人是瘋狂的,是以她才不顧後果策劃了這次行動,而且有意把火燒到皇帝寵幸的曹端妃身上。最後兩人雙雙被處刑,也許在她的意料之中。

明代最憋屈的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卻遭記恨,最終被其放任葬身火海

▲明朝皇後劇照

方皇後救天子于刺殺,并抓住這次機會除掉了兩個大敵,但沒想到朱厚熜卻是以記恨上了她。畢竟朱厚熜和曹端妃正是戀奸情熱的時候,驟然失去後更是倍感惋惜,而所有的怒火自然要由方皇後一力承擔。于是多年後當坤甯宮失火時,朱厚熜明知道方皇後在宮中也冷眼旁觀,甚至阻止太監侍衛救火,眼看着坤甯宮化為廢墟,任由方皇後葬身火海被燒死,此等遭遇方皇後也堪稱明代最憋屈、最冤的皇後了。結語

後來,明世宗朱厚熜為了避免不好的輿論,給方皇後舉行了盛大的葬禮,為她修建永陵,葬禮規模堪稱空前。之後,朱厚熜追封方皇後為孝烈皇後,神主安放在奉仙殿中。從張皇後和方皇後的遭遇來看,朱厚熜是個“性情中人”,他不是冷血,相反恰恰是因為喜歡感情用事,是以才會用很拙劣的手段對付失寵的皇後,在後世留下不好的名聲。

參考資料:

《太行路》

《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