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編者按:自去年九月起,澳洲山林接連起了大火,至今持續4個多月,燃燒5.25萬平方公裡并造成約5億動物死亡,有網友表示,考拉這次都變成“烤拉”了。更有被困在鐵絲網上燒成焦炭的袋鼠屍體照片被爆出。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往往對于生态環境與人類文明造成巨大的損失,而古代軍隊也注意到了火的威力,曆史上戰争時使用火攻的次數頗多,其形式、工具繁雜。????據統計,中國自春秋到清末的曆代戰争中,被載入史冊的火攻達370次之多(劉思起《談我國古代的火攻》),絕對可謂是“用火大戶”。《阿房宮賦》有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當年項羽焚毀秦朝國都鹹陽之時,大火焚燒三月才熄;赤壁之戰曹操一軍因火攻損失慘重,被迫還軍。曆史上的執行個體比比皆是。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孫子兵法·火攻篇》曾記載五類火攻,除了焚燒敵軍人馬的“火人”以外,其餘均指向了敵方的後勤。此時火藥、石油等物尚未被廣泛運用于戰争之中,故而孫子強調火攻的實行必須依賴于大風及幹燥的天氣。中國最早使用火攻的記載出現于魯桓公七年(前705),當時魯國攻打邾婁國,以薪柴焚邾婁國的國邑鹹丘。但在春秋時期的引燃物主要是薪柴,難以迅速點燃敵方物資,是以在春秋時期火攻并不普及,有記載的僅僅七次而已。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澳洲的山火

到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及礦物油膏進行引燃,這也使得火攻戰法普及起來。士兵在箭杆與箭镞連接配接處綁上火球,在引燃以後将其射出。這種戰法的基礎在于弓弩的發展及箭矢的改良,士兵将燃燒的火箭射上城牆與戰車,以點燃木制結構。在公元前299年,田單于即墨之戰中使用“火牛陣”,說來隻是在牛尾上綁上柴草并澆上油膏予以點燃,其後讓牛自行沖鋒威脅敵軍。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隻狼》裡的火牛比較别緻

到了秦漢三國時期,火攻被用于野戰之中。如漢武帝天啟二年(前99),漢将李陵随李廣利出征匈奴。李陵為飛将軍李廣之孫,在其父李敢死後承擔起家族複興之業,但此時漢武帝卻讓李陵負責後勤。李陵為了立功,自請出兵上陣殺敵,曰:“臣願以少擊衆,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試圖以此極端的條件來換取立功的機會。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李陵的影視形象

李陵奉命自居延出發前往浚稽山,随即在此處與匈奴單于遭遇。單于最初投入三萬騎圍攻李陵,而李陵則迅速以弓弩反擊,将單于擊走。但随後,匈奴單于集結八萬大軍再度殺來,李陵且戰且退,至大澤葭葦叢中,匈奴自上風處縱火,而李陵則下令在原地縱火形成隔離帶以自救,應對及時而妥當。然而李陵所部僅有五千人,在匈奴不斷的進攻之下損失慘重,“士卒多死”而投降。(《漢書·李陵傳》)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然而當時軍隊的将領大多沒有李陵的果決。在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就曾引火焚殺匈奴使者,并且以弓弩手埋伏以避免其逃脫,匈奴衆人“前後鼓噪…人悉燒死”(《後漢書·班超傳》)。又如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之時,黃巾軍“依草結營,易為風火”,皇甫嵩就此定下火攻之計,黃巾軍在火勢之下潰不成軍,而漢軍則乘勢對其進行殲滅,“斬首數萬級”(《後漢書·皇甫嵩傳》)。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不過東漢末年更為人所知的,應當是發生于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戰,但曆史中的赤壁之戰與《三國演義》稍有差別。曹操軍多為北人不習水戰,而軍中此時又爆發流行病,為了迅速擊破吳蜀聯軍以鎖鍊連接配接大船,但此計策卻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而史書中也不載草船借箭,其時乃是“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在黃蓋詐降之時将其引燃,一并駛向連船,這才有了火燒赤壁的故事。(《三國志·周瑜傳》)這種戰法在後來被稱為“火船”或“火舫”,而在陸地之上則出現了“火車”。大體上,在唐代以前,火攻一般都采用薪油引火,運用火攻的戰法及戰具也在不斷改進。直到唐代之時,火藥、猛油(石油)投入使用之中,火攻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更有效率的燃燒性火器。在唐朝末年,出現了以火藥為燃料進行推動的“發機飛火”焚燒城門,而後唐時猛油則已經被用于焚燒敵軍雲梯了。此後,火藥與猛油在戰争之中的運用愈加頻繁。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盡管火攻作用不小,但卻可能造成遍及山野的火災,對生态及人文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比如迦太基城在曆史上曾經4次遭到大火侵襲,最終難以繼續修複而遭到廢棄;洛陽古都在曆史上曾經遭遇多次城破,當地植被及建築曾因火攻而大規模毀滅。寶應元年(762)回纥入洛陽搶掠,“火累旬不滅”(《資治通鑒·卷222》),“宮室焚燒,十不存一”(《舊唐書·卷120》)。洛陽地區僅唐代一世,便遭到11次火攻。而在累遭兵災以後,洛陽一帶“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耽,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邵氏聞見後錄·卷3》),環境遭到了巨大破壞。(吳家洲《唐代洛陽地區森林變迀研究》)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即便脫離火攻,戰争本身也會對植被帶來巨大的破壞,甚至引發大範圍的火災。《三國志·荀彧傳》中有:“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敵軍。”堅壁清野由堅壁與清野兩部分組成,其中後一部分即通過銷毀城野外可能存在的各類補給來阻礙敵軍,而這一舉措多發于我國北部及西北地區,并對當地的生态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當地的荒漠化程序。為此,宋代之時宋夏兩國都曾明令,盡可能避免堅壁清野的行動,以避免對當地脆弱的植被造成毀滅性傷害。

火攻記錄370次,洛陽光唐代就燒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愛玩火?

▲宋仁宗火攻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蔓延的火勢未必受到控制。盡管曆朝都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試圖控制人為、自然火災帶來的環境破壞,但在戰争發生之時卻又顧不得防火,故而時常造成巨大的破壞。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月照秃貓,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