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名唐朝吏部員外郎何以接連兩次推翻自己給出的官員考評

這名唐朝吏部員外郎何以接連兩次推翻自己給出的官員考評

成語“寵辱不驚”,大意是說受寵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動心。讀《舊唐書》《新唐書》知道這個成語的出處後,突然感到那個受到盧承慶“寵辱”的運糧官,應該處之不驚。

盧承慶是唐朝宰相,唐高宗時曾經擔任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抓官員考評。這一年,河西走廊發生戰事,朝廷急忙從錢塘(今杭州)調運糧食。運糧船因為突遇大風,船翻糧沒,損失慘重。

盧承慶一聽此事,直接将負責運糧的官員定為“監運損糧考中下”。中下意味着要被奪祿,直接影響來年的政治前途。面對“中下”之評,這名官員一言不發,神情自若。

盧承慶見此人沒有辯解、沒有抱怨,便說遭遇大風非人力所能阻止,将考評改為“中中”。這名官員也沒有表現出高興之态或慚愧之意,依舊如初。盧承慶覺得此人胸襟非常人可比,于是大筆一揮,将考評語改為“寵辱不驚,應定中上”。

新舊唐書中都無法找到那名運糧官的具體資料。史書中詳細記載此事,想來是肯定盧承慶能察人優點、憐才惜才。其實,作為考功員外郎,手執評定官員等級大權,本就應該客觀全面分析事情經過,拿出實事求是的評語,而不能主觀臆斷。

早點了解實情,知道遭遇大風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就不會貿然下斷語為“中下”;先改為“中中”,迅即又改為“中上”,實在又讓考評看上去像是“打擺子”“開過山車”。古往今來,考評都不是選演員,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此看臉色、察表情,考評哪有實事求是、公平公正可言?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曾對此事專門進行過評述:盧承慶之屢易判語,乃出于憐才熱腸,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慮開後世展轉之門也。這一看法可謂入木三分。考績應有客觀标準,考評官員不應把個人喜惡放進去,更不該任性随意。

人是感情動物,真寵、真辱是斷然“有驚”的。《老子》曰:“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蘇轼在《謝中書舍人啟》中說:“省躬無有,被寵若驚。”歐陽修在《辭特轉吏部侍郎表》中說:“受寵若驚,況被非常之命,事君無隐,敢傾至懇之誠。”

可見,受寵若驚是人的心理真實反應,隻不過“驚”得要合乎情理。像“北宋六賊”之一朱勔那樣,宋徽宗用手撫其肩,就在自己的肩上繡上皇帝的金手印,這樣的受寵若驚是一定會令人不齒的。

總體上,盧承慶是個好官。歐陽修、宋祁和劉昀在編著新舊唐書時,都為之列傳,皆有頌詞。一件史事,結合社會現實,可作多種角度的分析。之是以認為寵辱失據應不驚,是在現實生活中還能找到那樣的影子。

作為考評者,不要随意“寵辱”幹部,必須實事求是;作為被考評者,不要太在意考評之語。人總有七情六欲,難免受各種因素影響,關鍵是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事。要體會基層幹部工作的酸甜苦辣,把基層幹部的政治生命真正當回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