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後,三國時代逐漸走向落幕,北伐的關羽雖然斬了龐德。自己卻丢了荊州,被東吳殺害,沒多久張飛被部下所害。此時的劉備可謂是遭受了雙重打擊,或許是真想為關羽報仇,或許是借口。總而言之,劉備打算北伐,帶哪些将領出征便成了一個難題。
其實那個時候,劉備手底下的将領已然不多了,關羽、張飛身亡,黃忠早已離世。

五虎将之中也隻剩趙雲和馬超,雖然說攻下東吳會讓蜀國情況變好,可局勢顯然不會讓劉備輕易攻下東吳。趙雲和諸葛亮意識到了這點,極力勸說劉備暫停伐吳,另一邊孫權也不想跟他打。特意派遣使臣求和,劉備沒聽,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特意送信。結果隻是引起了劉備更大的反感,沒有任何效果,一意孤行。
他讓諸葛亮守益州,趙雲守江州,自己禦駕親征,帶着一堆新人伐吳。然而劉備将五虎将留了一位,另一位卻沒有任何表示,沒有帶上馬超。這一戰被稱之為夷陵之戰,孫權一邊修書跟曹丕交好,一邊派出了陸遜。陸遜也是一個人物,為人深謀遠慮,智勇兼備、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對了,就是他設計殺了關羽,最擅長的便是忍辱負重。
當初巧奪荊州,陸遜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特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令關羽喪失警惕。這一次,他也會是劉備的對手,以退為進、後發制人。先是不顧部下非議,主動放棄大片土地,接着巧用火攻。劉備輸了,馮習、張南、傅肜、程畿、馬良等人戰死,黃權因退路被截投降曹魏。
劉備自己,翻山越嶺,躲進了永安城(白帝城)。整個戰局看起來,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因着夷陵戰敗,劉備一病不起,白帝城成了他最後的歸宿。雖然馬超一人不能改變整體戰局,但他好歹是一名大将,趙雲沒帶上,為何還不帶他?其實這或許跟馬超的出身有關系,他确實勇猛無比,人品卻屬實算不得很好。
劉備接受他的投靠,卻不一定會重用,馬超入蜀七年,幾乎都沒起什麼作用。前幾次都沒重用,這一次不帶上馬超似乎也比較正常,再有便是馬超的身體。彼時的馬超四十多歲,身體不算好,多年的憂慮拖垮了他。在戰前便已患病,強行上戰場無異于是加速他的死亡,而夷陵戰後沒多久,馬超便因病去世。
從這兩點來看,他帶不帶馬超都沒什麼差別,也是沒必要帶。之是以說他當年帶着一堆新人開戰高明,是因為那是在為蜀國培養後備力量。關羽、張飛、黃忠等人接連去世,蜀漢也随之衰弱,培養下一代大将是必然的。這一次戰争,也是給那些年輕将領一個機會,磨練的機會。後來諸葛亮北伐,這些人便派上了用場,做了不少的貢獻。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