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内卷化無處不在的當下,企業如何用RPA破解内卷迷局?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應對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自動化優先,人機協同,簡單原則,三個方式化解企業内卷化

文/王吉偉

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創造出“内卷”這個詞時,絕對想不到60年後,它會在中國網絡這麼流行。

内卷,即involution,也稱為内卷化、内卷效應。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确定的形式後,停滞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進階模式的現象。

經過網際網路發酵,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奪有限資源,進而導緻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内卷用以形容工作或考試的非理性的内部競争、内部消耗或停滞不前。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生活中許多低水準重複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頭苦幹,樂此不疲,但隻在有限的内部範圍施展,不向外擴張,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斂的,而不是向外發散的,這就是内卷。

就如很多簡單到隻有複制與粘貼的工作,員工們每天表情麻木地在可有可無的崗位上,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樣的事情,也是内卷。

而被内卷,則被比作是被安排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工作,或者日複一日地跟随大家做沒有效率卻又不得不做的應“無用功”。

内卷一詞,是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随着更多人的使用,它也延伸到了各行各業。

任何企業内卷都無可避免

5月初,華為内部論壇的一篇文章,讓這個詞再次被熱議。在這篇解讀中,内卷被拆解為7個次元,分别是:

  • 無意義的精益求精;
  • 将簡單問題複雜化;
  • 為了免責,被動地應付工作;
  • 與預期目标嚴重偏離的工作;
  • 低水準的模仿和複制是典型;
  • 限制創造力的内部競争是制度性;
  • 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地挖掘、研究。

這7個次元,解讀的是内卷,說的卻是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試問,哪個組織不會存在一些此類情況呢?畢竟事情是人幹的,隻要是人總會出現各種情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沒有哪個組織不存在競争與内耗,沒有哪個企業不存在低效辦公與“人為決策”。不然,業務流程管理等資訊系統又是幹什麼用的?

廣義而言,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内卷。就憑這一點,内卷是無處不在的,任何組織都會存在一定的内卷化,或者在某個發展階段出現内卷化。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企業的發展與成長,遵循生命周期理論。在發展與成長的前兩個階段,規模還不算大的企業能做到“人盡其用”,整體營運效率是不錯的。這個時期的競争主要表現對外,内卷化表現的并不明顯。

但随着企業進入成熟期,企業開始過得比較舒服,外部競争趨于平緩的情況下,内部競争會走向台前。随着企業的發展,總會出現管理水準、企業文化無法與其市場地位相比對的情況。

如果企業無法找到合适的價值觀來主導企業管理,員工不能人盡其用,業務無法快速落地,加上一些為擴張而生的不盈利項目,會導緻人員、資源、技術等的秩序混亂,内卷化就會逐漸明顯。

經曆四個成長階段後,企業通常會面臨消亡、穩定以及轉向三種結局。如果企業在此期間無法實作突破,面對更激烈的行業競争,找不到新出路的情況下,内部同樣會逐漸内卷化。當一個企業無心于外部競争時,内部競争與消耗往往會更嚴重。比如人事内鬥、營運效率無法提升等,都是企業内卷化的具體表現。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在内卷嚴重的企業裡,那麼多人響應996乃至007,那麼多人每天熬夜、犧牲周末以獲得上司肯定。形式上表現的很好,實則效率低下,加班與業務效率并不成正比。

大部分人都會被動内卷,加之很多人會主動内卷,整個職場都會陷入看似努力卻低效重複的怪圈。耗費時間卻沒有意義的工作,會消磨員工精力,甚至會讓很多原本上進的員工變得頹廢不堪。

技術能否解決内卷問題?

既然内卷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是不是組織的營運沒有人,或者盡量少用人就能避免内卷呢?比如将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全部換成以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生産線,将企業營運都用上自動化系統,是不是就不會内卷了呢?

用數字化技術代替人力資源,不失為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數字化就不會存在内卷嗎?

很多組織之是以出現内卷現象,在于仍舊采用較為傳統的經營模式。它們還沒有做到有效的數字化轉型,不能用數字化戰略及思維指導營運。營運效率上不去,成本越來越高,内卷也就越發嚴重。

而一些積極引入AI、雲計算、區塊鍊、大資料等技術的企業,通過平台戰略、中台營運等模式做到了營運與運維的自動化與智能化,人力資源、财務、銷售等多部門實作增效降本,進而減少了内卷情況的發生。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表面上看去,似乎數字化做的較好的企業,内卷的情況都比較輕。但數字化做得再好,也會存在一定的“資訊化悖論”。

技術可以助力企業提高營運效率,卻也可能讓企業營運更加繁瑣。一些企業對于數字化建設的非理性投資與決策,同樣會導緻企業的内部競争、消耗,乃至導緻某項業務停滞不前。是以,過度投資技術、投資回報率太低等情況,也都屬于内卷。

王吉偉頻道認為,在企業資訊化、數字化方面,以下幾種情況也屬于内卷。

  • 斥巨資上線企管管理系統不能有效利用;
  • 隻有投入很少産出甚至沒有産出的技術投資;
  • 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異構系統過多導緻資料孤島;
  • 不過問新技術新模式仍然投資維持原有資訊化系統;
  • 上線數字化系統仍要配備大量人力資源;
  • 增加數字化系統反而讓業務流程更繁瑣。

你看,為了解決内卷而采用各種數字化技術,到頭來仍然會出現内卷。

如何破解“内卷”迷局?

了解内卷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何破解“内卷”迷局。

技術可以助力企業增效降本,進而減少内卷化。但技術并非萬能,不合理的技術還會加重内卷化。技術最終要服務于企業經營,企業經營的決策者還是人。而企業内卷化,主要是因為經營與管理出現問題,最終也要歸結到人。

是以,合理的投資與使用技術,正确的人力決策,更優化的人力資源,到位的項目執行,各項措施多元并行才能更有效的化解企業内卷。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在數字化技術方面,王吉偉頻道認為,以下三種方式可以幫助企業有效避免内卷,或者降低内卷化對企業的傷害。

1、自動化優先。自動化優先是一種思維,也是營運方法論。自動化優先思維要求企業決策者從戰略制定和業務執行方面,優先考慮采用自動化。

現在而言,90%以上的企業都存在着業務流程備援、繁雜的情況,業務流程自動化可以解放人力員工,進而有效避免人力資源的内卷。自動化優先最佳實踐優先推薦RPA,可以讓自動化更簡單的實作。

2、人機協同。人機協同的邏輯,是讓機器做簡單重複的事情,以及通過資料分析輔助人力決策,進而提高人力員工的業務效率。

人機協同實則是提升企業營運效率的另一種路徑,它通過人工智能、智能增強等技術最大限度地提升員工能力,避免員工因為處理不了過于複雜的業務而“原地打轉”,也就能夠規避人力内卷。目前而言,“人+RPA”是打開人機協同的最佳模式。

3、簡單原則。這裡說的簡單原則,主要針對技術的投資與應用。很多企業引入技術無法有效利用,或者持續投入的技術長期不見成效。

簡單原則要求企業在技術應用上,盡量做到投入少且收效快,最好能做到邊投入邊見成效,這樣可以有效避免ROI過低的情況。同時也能快速提高業務效率,進而避免各部門因效率低下造成的業務、人員、管理等各種内卷。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現在,業務流程自動化已是企業增效降本的得力解決方案,而RPA也因為成本低、部署快、成效高等諸多優點,成為業務流程自動化實施的首選工具。

後記:如何通過RPA擺脫内卷

企業經營最明顯的内卷現象是,大量員工從事簡單、重複沒有價值的工作。這些工作,多是因為業務流程問題。很多企業的辦公場景,都存在大量需要優化的業務流程。這些業務流程,完全可以借助RPA實作自動化。

用機器人替代人力員工的方式,不但解決了日常工作中的内卷,也可以有效提高員工愉悅指數,降低離職率。

RPA通過模拟手動操作滑鼠、鍵盤等方式,代替人工完成工作上大批量、重複、繁瑣、枯燥的操作。RPA機器人可以減輕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繼而可以讓員工挑戰更有價值、更具創造性的工作。是以,大量應用RPA,可以有效避免員工的内卷化。

未來數字經濟時代,自動化與智能化無處不在。當一切業務流程都融合自動化後,人力員工做的是有決策性的工作,重複的低價值工作都将交給機器人去做。

在“自動化優先”思維的主導下,以RPA為代表的自動化工具會成為企業營運标配,以RPA為主的人機協同也将成為未來主要工作崗位。業務自動化的大流行,必然會大大降低企業的内卷程度。

用自動化優先與人機協同破解企業内卷,RPA成為重要殺器

各種組織的形态各異的内卷化,最終都要歸結于人。不隻是身處組織内的人會因從衆心理主動或被動内卷,日常生活中的我們也會内卷。比如拖延症導緻的計劃失敗,比如執行力差造成的任務破産等等。

很多人的計劃與任務半途而廢,都與效率不夠有關系。如果能夠有效提高效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個人内卷。是以,個人也能通過RPA實作“反内卷”。

比如,可以用RPA資料采集機器人來搜尋某些資料,用RPA釋出機器人上傳視訊及釋出文章等。借用自動化工具來優化業務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就可以節省出更多時間去做娛樂、放松以及深度思考的事情。顯然,這可以幫助很多人擺脫内卷狀态。

不同領域的開發者們,正在開發更多的RPA機器人。未來會有更多的工作場景,通過RPA實作業務流程自動化。

這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積極上進的人,可以通過RPA擺脫内卷化。

顯然,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