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從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看RPA,RPA+AI已成備受關注人機協同系統

人機協同時代已來,RPA+AI或将成為“普惠”人機協同系統

文/王吉偉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峰會,首次設立了一個AI+RPA分論壇。

分論壇的設定,意味着RPA行業發展已經到了值得重視的階段,與Gartner去年釋出首個RPA魔力象限如出一轍。該分論壇承辦者,也是在前段時間上了Gartner《競争格局: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軟體》報告的三家中國廠商之一雲擴科技。

雖然會議主要内容讨論AI+RPA,主題則是:人機協作,重塑未來工作方式。由此可見,大會主辦方在選題的角度上,同樣是将AI+RPA預設為人機協協作的重要打開方式。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會議主題為AI+RPA,雲擴科技的宣傳則是RPA+AI。說起來,這正是目前RPA行業的兩個流派。AI+RPA多是AI技術起家的廠商入局了RPA,而RPA+AI則是RPA廠商融合了AI能力。

從兩個标簽上能看出RPA廠商的先發能力,但在王吉偉頻道看來差別卻是不大,不管智能技術和自動化技術互相怎麼加怎麼融合,從人機協同而言最終目的都是增強人力的數字化能力,可謂殊途同歸。

在人機協同領域(關于人機協作和人機協同的差別,下文會有介紹),能夠讓人機系統變得更智能除了人工智能還有智能增強,可以做到自動化的工具除了RPA,也還有系統內建等落地途徑,當然RPA近些年更受重視也是事實。總之,智能識别+流程自動化是人機協同的主體,人則是人機協同這種工作關系的主體。

在人機協同的工作關系中,工作程序是由人來主導與把控。技術的發展與機器作業任務比重增加,促進人與機器的關系漸漸演變為人機融合,并進一步走向人機協同。這既是數字經濟發展到一定的勞作産物,也是數字化社會發展所必然經曆的階段。

本文,王吉偉頻道将結合RPA+AI,與大家繼續探讨人機協同。

人機協同是數字化社會發展的必然

在之前的文章中,王吉偉頻道與大家探讨過人機協同。很多時候人機協作與人機協同可以通用,真若論及差別:前者描繪了人與機器工作的情景,後者則更強調人與機器連同相應資源及個體共同完成某個任務或達成某種目标。顯然,人機協同更具目标導向,能夠表達人與機器協同工作的關系乃至成果。

很多人會問人機協同出現的原因,可以說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全球知名咨詢機構IDC從市場競争解釋了原因:随着雲計算、大資料、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發展,很多企業開始利用AI技術實作業務創新,未來在諸如法律合同分析、商業欺詐識别、圖像識别、地圖定位與安全監控等領域會運用大量的AI技術。新技術的應用效率遠高于人力,是以未來企業會大量使用人機協同來提升競争力。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事實上,從人工智能發展進度來看,人機協同也是在AI徹底替代人類工作之前必然要經曆的階段。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标是讓機器模拟人類的感覺,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與決策。先不說最終能否實作這個目标,即便能實作,以現在的科技而言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但AI發展到現在這個節點,完全可以讓很多的生産工具成為認知型工具,幫助企業高效營運。而社會生産力發展到現在确實也迎來了數字化技術的大爆發,對更高效的生産工具有着強烈需求。這種情況下,融合AI的各種智能增強工具與人類協同工作逐漸成為主流。

正是是以,IDC所定義的人機協同價值也就表現在:技術與智能機器将重塑現有工作方式,将可自動化的工作交由機器完成,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着手于創新性工作,進而使得企業不斷優化資源配置。

綜合因素影響下的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從人機互動的發展來看,在技術發展、生産經營、資訊孤島、流程桎梏、人力瓶頸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之下,人機協同的模型架構也在向三層架構演變。同時,三層架構也代表着人機協作發展的三個階段。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首先,需要一個能幫助人們工作的自動化工具,這是人機協同的基礎。人力職員使用自動化工具進行工作,很多工作流程都可被自動化替代,工作效率提高。

這一點很好了解。從使用算盤到電腦再到電子計算機,這個程序中人們早已體驗到了自動化任務處理的好處。而一些軟體譬如微軟office套件中的很多自動化功能,則能夠幫助辦公人員節省大量時間。初步的人機協同,仍舊需要人們進行大量業務操作。

其次,需要更多的先進技術融入自動化工具,讓自動化工具實作智能運作,适應更多工作場景,進一步增效降本。軟體自動化功能可以節省時間,但軟體多了同樣會耗費時間,甚至在多種軟體之間轉錄資料,錯誤、不合規等操作還會成為員工的工作負擔。同時,單純的自動化工具也會受很多規則限制,無法在複雜的場景中使用。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結合AI、大資料、雲計算等更多技術,讓自動化工具能夠做在企業經營的業務流程中無所不在。

這一點,可以拿RPA舉例。過去的RPA是單純的自動化工具,隻能應用于簡單重複且基于規則的業務流程,對于一些非結構化資料的處理束手無策。但現在不一樣了,AI技術讓RPA沖破了這個束縛,可以應用于更多業務流程,再加上資料挖掘、智能認知等功能,RPA的應用場景從固定式變成了機動性,大量應用場景正在不斷被發掘。

第三,具備親和力,最好能夠做到人人可用。對于人機協同系統而言,自動化工具更智能更完善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能否輕松上手,能夠将使用标準做到人人可用将是最大的成功。最好能夠像使用手機等工具一樣簡單應用,對個人而言節省學習時間,對企業而言能夠快速提高員工工作效率。

反之,如果你做出來的人機協同工具,功能和适用性等各方面領先,卻需要為數不多的專業人員操作,肯定是難以大量推廣的。單是專業人員費用這一項,就會讓很多企業望而生畏。

是以,研發人機協同系統很重要,但研發出人人适用的人機協同系統更重要,足以關聯協同廠商的未來發展。人機協同應該是一個“普惠”性的存在,應該是人人都能用的。

三層架構看人機協同系統RPA+AI

如今,在業務流程管理領域、數字化轉型領域、人機協同領域,包括投資領域,RPA算的上是當紅炸子雞。RPA之是以被人機協同領域重視,不隻是因為它在業務流程自動化領域的搶眼表現,更在于RPA與AI融合後的認知自動化,完全可以成為優秀的人機協同系統,它比AI+內建自動化等方式更加高效與便捷,并且投入更低。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結合上面所提的人機協同三層架構,從人機協同未來發展趨勢、必然性與重要性而言,一款合格的RPA+AI人機協同系統,至少也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具備易用性,需要觸及更多的人群。簡單的講就是,任何人接觸到RPA都能快速上手。

從技術上來看,簡單程式設計甚至無需程式設計的低(無)代碼,可以任意拖拽與組合的功能子產品,所見即所得編輯模式,都是RPA+AI産品不可或缺的。同時,端到端、千人千面等能夠提高使用者體驗的技術,也是加分項。

第二,更高的智能化程度,與AI技術融合及應用決定了RPA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越強人機協同能力也就越強。這一點主要展現于RPA能否處理更多業務流程以及能否适用于更複雜的場景。

技術上,智能分析與資料挖掘是探索與發現業務流程的基礎,OCR、NLP等技術則是非結構資料轉化為結構資料的根本,機器學習則有助于RPA更多的了解使用者行為,幫助企業建立更适合的流程優化方案。此外,能否快速将AI能力融入任意業務流程,也是考驗RPA+AI的重要名額。

第三,較強的适配能力。一套基于RPA+AI的人機協系統,跨平台的能力決定了其能否應用于更多場景,同時這也是對RPA廠商技術能力的考驗。

能夠跨Windows與Linux兩大系統平台,就意味着這套系統不但能夠應用于工作前端,同時也能應用于後端服務運維。如果能應用于手機系統,就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便利,無疑人機協同的能力也将大增。

結合王吉偉頻道的以上分析,AI+RPA分論壇上雲擴科技創始CEO劉春剛釋出新産品時用的這個模型,大家感覺如何?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用一句話表達:産品有序演變與使用者需求完善的生态路徑,是非常貼合的。簡單的講就是,功能越來越多了,離使用者越來越近了。

可以說,讓RPA+AI實作人人可用是每個RPA廠商的夙願,當然也隻有協同廠商有此情懷,才能真正讓人機協同助力中國數字化轉型。

最有可能成為“普惠”人機協同系統

廣泛意義上,人類使用工具達到提升效率之目的、做到改造社會意義即是人機協同。就如人類使用蒸汽機械實作規模量産,使用電力工具将規模量産做到成倍輸出,現在則是與融合新型資訊與通訊技術的數字化工具協同工作,再度實作倍數級的降本增效。

對于整個人類的數字化程序而言,綠色、環保、節約、共享、自動、智能、可控、安全、穩定的數字化社會才是最終的數字化目标。顯然,要實作這個目标需要一個長遠的程序,而人機協同也将是長期存在的社會分工與企業經營狀态。

重新認識人機協同,從RPA+AI了解人機協同系統三層架構

人機協同的本質是提高工作效率,确切的說是提高人力工作效率。從這個角度而言,打造人人可用、簡單易用、質優價廉的人機協同系統是協同廠商的經營關鍵所在。

目前,人機協同正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時期。大部分企業正在進行數字化更新與轉型,這個時期以智能自動化平台及工作為代表的數字化工具正在成為主流。

在目前已知的人機協同系統中,RPA被認為是最适合于“普惠”的人機協同系統,每個人都能夠快速學習并應用這種工具。這裡所謂“普惠”,是有機會做到真正的人人可用。

什麼叫人人可用呢?譬如不會程式設計的筆者,僅用Uibot最簡單的滑鼠、鍵盤模仿,就做到了讓PC自動去圖庫下載下傳圖檔,還做到了将需要的資料自動轉換成PDF。

在RPA做這些的同時,筆者在寫這篇文章。這,即是人人可用也是最基礎的人機協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