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起 iPhone 7,我們更關心蘋果的人工智能「大腦」

當地時間 9 月 7 日上午 10 點(中原標準時間 9 月 8 日淩晨 1 點),蘋果将在美國舊金山 Bill Graham Civic Auditorium 舉辦今年的秋季釋出會。全世界果粉翹首以盼的 iPhone 7/iPhone 7 Plus 有望在這次釋出會上正式釋出。

而除了這些備受期待的硬體産品,蘋果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似乎更容易讓人忽略。事實上,除了衆所周知的 Siri,人工智能正在蘋果的産品和服務中扮演着無處不在的「大腦」角色。

無處不在的「蘋果大腦」

在去年的谷歌年度媒體會議上,谷歌前 CEO Eric Schmidt 曾表示,谷歌在機器學習上的應用已經在郵件、圖檔及語音識别上為使用者體驗帶來了極大的提升,其中,Gmail 甚至已經能識别出 99% 的垃圾郵件。但絕大多數使用者卻感覺不到這種體驗提升的存在:

「即便有,也隻是在搜尋服務中能夠明顯感覺到。」

蘋果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雖然 iPhone 的使用者能明顯感覺到手機性能上使用者體驗的提升,但與絕大多數人認知相反的是,蘋果的機器學習遠不止應用在 Siri 上。

比起 iPhone 7,我們更關心蘋果的人工智能「大腦」

識别陌生來電、在解鎖後列出你最常使用的應用,或者在提醒事項中标記了一個約會,以及自動顯示附近标記的酒店,這些在蘋果全面應用機器學習及神經網絡後,都能處理得遊刃有餘。

在某些層面,蘋果人工智能有關的釋出,很大程度借鑒了微軟的 Cortana。蘋果高管表示,Siri 正走向桌面:不久,使用者就可以和蘋果電腦對話,就像和手機對話一樣。

和 Cortana 類似,Siri 也能掃描使用者的通訊情況并給出建議。假如系統發現兩位使用者正在通過文本資訊讨論約會事宜,系統會自動彈出一個台曆圖示,這樣,使用者就可以在文本線程中實作會面安排。蘋果也會推薦相關的對話 emoji,在新的作業系統中,這一功能會變得更加有趣。

比起 iPhone 7,我們更關心蘋果的人工智能「大腦」

而和谷歌類似的是,蘋果現在可以用面部識别技術掃描你的照片,給相冊中的人物分類。假如祖父照片散落在相冊各處,面部識别技術可以幫你找出祖父照片,并将它們分組集中起來,如此以來,整理回憶,你無需親自動手。而臉書的自動面部識别技術已經面世好幾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讓使用者在單一應用中盡可能完成更多的任務,蘋果也在盡力減輕使用者的應用程式疲勞症——無需離開文本資訊對話就叫 Uber,在 iMessage 中就可以完成這一任務。想從電腦給某人發文本資訊?

現在,你可以告訴 Siri 這麼做。公司也試着減輕使用者的密碼疲勞症,你可以用蘋果手表登陸電腦,這樣就不用再輸入一次密碼。而且,蘋果支付市場也會進一步得到擴充,現在可以在桌面上使用 Apple Pay,而且對象涉及很多商業網站。這也意味着,那些偏愛使用蘋果的使用者在面對一大串商戶時,不用再費力地進入并儲存資訊用卡資訊。

而除了在 Mac 的桌面系統上加入 Siri 外,蘋果還允許開發者在自己的 App 中接入 Siri 的語音功能。蘋果使用者不久後就能通過直接與 Siri 對話,使用 Slack、Uber 或者 Skype 了。

此外,蘋果也在其新的戰略産品 Apple Watch 上深度應用了機器學習,包括在 iPhone 上早已應用的使用者行為檢測和相機人臉識别功能。

總體而言,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正在與技術對話:谷歌最近說,大約 20% 的谷歌詢問來自語音,而不是鍵盤輸入。雖然一年多以前,Cortana 已經賦予使用者與台式電腦對話的能力,但是,蘋果的優勢是能夠将這一流行移動工具整合到桌面,實作不同裝置間的無縫對接。而這些的最終目标是實作用智能助手連接配接一切服務,這也是谷歌和 Facebook 紛紛開源 bots 平台的原因。

在未來,以 Siri 為代表的蘋果人工智能技術和可能會成為幫使用者連接配接服務的「大腦」。

蘋果這些年都收購了哪些人工智能公司?

近些年來,蘋果漸漸赢得了世界上最不差錢的公司的稱号,今年年初時曾有報道稱蘋果的現金儲備超過 2000 億美元。這麼多錢怎麼花呢?收購創業公司來增強自己的技術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和谷歌、Facebook、微軟等巨頭一樣,蘋果也在最近人工智能熱度暴增的這幾年收購了一些相關的創業公司。

但和谷歌、Facebook、微軟等有公開的專門的人工智能技術科研機構的公司不一樣,蘋果的收購似乎都是為了增強自身已有業務或即将實作的業務,而對長遠規劃的關注則相對較少——不過蘋果也可能隻是秘而不宣;就像蘋果自己說的那樣:「蘋果時不時會收購一些小型技術公司,而我們通常不會讨論我們的目的或規劃。」

這裡我們簡單盤點一下蘋果近兩年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 10 筆收購。

2015 年 3 月,蘋果收購網絡應用資料庫技術公司 FoundationDB。這家公司由 David Rosenthal、Nick Lavezzo 和 Dave Scherer 聯合創立于 2009 年,該公司的産品 FoundationDB 是一種 noSQL 資料庫,非常适合低成本的 Web 應用。

2015 年 4 月,蘋果收購以色列的攝像頭技術公司 LinX,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交易金額大約為 2000 萬美元。這家公司設計的攝像頭模組具有背景焦點模糊、視差圖像和 3D 圖像拍攝等功能。今年年初時,有多家媒體都報道了即将推出的 iPhone7 Plus 手機所配置的雙攝像頭就使用了 LinX 的攝像頭技術。

2015 年 5 月,蘋果公司收購了全球定位系統(GPS)創業公司 Coherent Navigation,這家公司的高管也加入了蘋果公司的地圖團隊。Coherent Navigation 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衛星技術的商用高精度導航服務。

2015 年 9 月,蘋果悄然收購了舊金山地圖資料分析和可視化創業公司 Mapsense,這筆交易的價格據稱在 2500 萬美元至 3000 萬 美元之間。Mapsense 稱該公司的基于雲端的高速地圖系統可為開發者提供重要資料分析和工具;客戶可以向其服務上傳 TB 級的位置标記資料,然後該公司可通過強大的搜尋和過濾工具建立定制可視化資訊以提供給開發者分析。

同月,蘋果還收購了來自瑞士的臉部動畫生成技術公司 Faceshift,該公司是一家專注實時動作捕捉技術的公司,專利是無标記(markerless)面部動作捕捉技術。該公司還經常和遊戲、動畫工作室合作,通過 3D 傳感器實作快速、準确的面部表情捕捉。

比起 iPhone 7,我們更關心蘋果的人工智能「大腦」

使用 Faceshift 的實時動作捕捉

2015 年 10 月,英國自然語言處理創業公司 Vocal IQ 被蘋果收購,蘋果收購 Vocal IQ 的目的可能是強化其語音助手 Siri。同月,蘋果還收購了創業公司 Perceptio,該公司的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客戶在智能手機上運作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該公司的負責人 Nicholas Pinto 和 Zak Stone 都是知名的人工智能研究者,研究領域主要是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的圖像識别系統。

比起 iPhone 7,我們更關心蘋果的人工智能「大腦」

2016 年 1 月,人工智能創業公司 Emotient 被蘋果收購,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人們的面部表情進行分析以解讀其情緒。不知道新款 iPhone 上的人臉識别會不會用到這家公司的技術?

同月,蘋果公司還确認已收購教育技術初創公司 LearnSprout,這家位于舊金山的軟體創業公司成立已有 3 年,其線上資料洞察力可以幫助 K-12(學前教育到中學教育)教育工作者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

2016 年 8 月,蘋果收購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創業公司 Turi*。*Turi 能讓開發者們打造出配有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能力以及進行自動調整的應用。它的産品——包括 Turi 機器學習平台、GraphLab Create、Turi Distributed 和 Turi 預測服務——多半旨在幫助大大小小的組織更好地感覺資料。使用案例包括推薦引擎、欺詐檢測、預測客戶流失、情緒分析以及客戶細分。

此外,蘋果還在 8 月份宣布已經收購了創業公司 Gliimpse,該公司的業務是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幫助人們安全地管理和共享個人醫療資訊。據了解,這項交易在今年早些時候就已經完成,但蘋果公司一直以來都沒有公布這項交易。Gliimpse 于 2013 年由 Anil Sethi 和 Karthik Hariharan 創立于矽谷,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服務平台,讓使用者可以将不同來源的醫療和健康資料整合到一起,并按照需要與第三方(包括醫生)共享。

蘋果究竟想用人工智能做什麼?

從上面的蘋果在人工智能上的收購也可以看出一些蘋果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的計劃,具體集中在資料管理、智能助手、計算機視覺、地圖服務、教育和醫療健康領域。

今年 8 月份,Backchannel 主編 Steven Levy 發表了一篇重磅長文《The iBrain is Here》,其中談到了許多蘋果在人工智能上的「大計劃」(包括一些并未得到蘋果确認的傳言)。同樣,就像前面談到的那樣,蘋果的已經公開的計劃更加關注實際的應用。

蘋果網際網路軟體及服務部進階副總裁 Eddy Cue 在上述文章中說道,「人工智能與以往改變人機互動的各種媒介并無本質差別」,蘋果對于機器是否将取代人類這樣老生常談的讨論也并無興趣。

蘋果網際網路軟體及服務部進階副總裁 Eddy Cue 在上述文章中說的那樣:「人工智能與以往改變人機互動的各種媒介并無本質差別」,蘋果對于機器是否将取代人類這樣老生常談的讨論也并無興趣。

汽車應用與自動駕駛

對于蘋果設計制造自動駕駛汽車的傳言已經由來已久(甚至已經有了 iCar 的說法),但蘋果對此從來沒有正面做出過評論。現在谷歌、Uber 和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以及特斯拉外加一衆傳統汽車制造商正紛紛向自動駕駛領域進軍,而蘋果的汽車計劃一直處于秘而不宣的狀态。

去年 12 月,福特汽車和蘋果公司宣布一項新合作。福特 2011 年後出産的搭載 SYNC 功能的汽車都可以更新到蘋果的 CarPlay,這也意味着你可以用 Siri 來給你的愛車發指令。

據報道,這次合作将使得蘋果的 Siri 安裝到福特的 500 多萬汽車上。另據了解,那時候蘋果公司就已和超過 30 多家汽車廠商達成了合作,進一步推廣 CarPlay。

而雖然蘋果從未口頭上承認過自動駕駛研發計劃的存在,但蘋果在相關領域的招人挖角上一直動作頻頻。

據《華爾街日報》去年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蘋果首席執行官 Tim Cook 大約 2 年多以前準許了汽車研發項目,并指定分管産品設計的副總裁 Steve Zadesky 上司研發,授權他組建一個最多 1000 人的研發團隊,在距離蘋果公司總部數公裡的一個基地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機器人技術以及和汽車制造相關的金屬和材料分析等。

蘋果今年初還聘請了原黑莓旗下 QNX 汽車軟體業務部門的 CEO Dan Dodge 加入蘋果汽車業務團隊,Dodge 将和蘋果汽車計劃(Project Titan)負責人 Bob Mansfield 一起發展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據傳言稱,蘋果公司的目标是 2020 年左右釋出一款蘋果汽車。但是該計劃可能受到一些高層的離職、技術推遲以及公司政策方向的變化等因素影響。

教育與醫療健康

由于在教育市場面臨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施加的競争壓力,蘋果開始全面發力教育市場,甚至為美國上百所學校免費提供 iPad,還派駐專員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甚至連高管都親自出面一對一幫扶各所學校。

蘋果的這些付出并不是沒有回報的。随着其所積累的使用者資料越來越多與線上教育的興起,蘋果有望通過這些曆史所積累的資料發展自己的個性化教育方案,進而占據學生群體這一未來增長的動力源泉。

比起 iPhone 7,我們更關心蘋果的人工智能「大腦」

而醫療的智能化也是科技巨頭們看上的一塊未來「大蛋糕」,谷歌、IBM、微軟和蘋果等都已入場。2014 年 WWDC 上,蘋果推出了全新的健康平台 Healthkit。憑借蘋果公司遍布全球的數億 iPhone 使用者,蘋果可以獲得來自手機/手表傳感器和大量第三方配件的健康資料,這也構成了蘋果在醫療健康領域内野心的資料基礎。

今年五月份,蘋果還聘請了 Nest 前首席技術官 Yoky Matsuoka 加入該公司的健康産品團隊。Yoky Matsuoka 的來頭可謂不小,她曾是 Google X 實驗室的共同創辦人,後來又于 2010 年加入智能家居公司 Nest 擔任技術負責人。

音樂與多場景

早年憑借着 iTunes 和 iPod 等應用和裝置,蘋果就已經在音樂市場占據了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而擁有數億使用者的 iOS 平台上的 Apple Music 的釋出(盡管蘋果也推出了 Apple Music 的安卓版本,但安卓使用者對此興趣不大)更是幫助蘋果幾乎瞬間就成長了音樂市場的龐然大物。

為了和 Pandora 與 Spotify 等音樂服務提供商競争,靠手機預裝當然是不夠的。為了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幫助使用者找到他們所喜歡的音樂。據了解,和 Pandora 等較小的公司所采用的純算法的推薦方式不同,蘋果采用了半人工操作的解決方案。

正如谷歌在原始地圖裡面添加中繼資料(比如街道名稱、單行線/雙行線、公司名稱等等)一樣,蘋果也在音樂播放清單裡面手工添加音樂的中繼資料資訊。之後,蘋果公司會針對一個使用者篩選出他們喜歡的資料,然後推薦 10 個、20 個或是 30 個音樂播放清單。

除此之外,蘋果的觸角也已經伸入了虛拟/增強現實(已經收購了多家相關的公司)、物聯網等領域,但相關領域還沒有什麼成型的産品(甚至傳言都很少),此處便不再過多涉及了。

群雄争霸的人工智能領域,遲到的蘋果還有機會嗎?

自 2009 年以來,人工智能已經吸引了超過 170 億美元的投資。過去四年間,人工智能領域的民間投資以平均每年 62% 的增長速率增加,這一速率預計還會持續下去。

在群雄争霸的人工智能領域,蘋果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保守而緩慢的,而其他對手間的競争卻日趨白熱化。

在 TensorFlow 之後,谷歌開源了其最精确自然語言解析器 SyntaxNet;而在開源其人工智能硬體平台 Big Sur 後,Facebook 也開源了其文本分類專用工具 fastText;而比 Facebook 更早,在谷歌宣布開源 TensorFlow 後的一周,微軟也将開放人工智能學習系統 CNTK,包括多台伺服器上展開訓練的子產品架構、一個主題模組化算法,以及一個進行自然語言處理的文字嵌入算法。谷歌更是把公司戰略從」移動優先」轉為」人工智能優先」。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協助使用者擷取想要的資訊,或者幫助他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

但這真的就意味着「遲到」的蘋果沒有機會了嗎?

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今年蘋果 WWDC 上,蘋果的高管們公布了許多即将與使用者見面的桌面及移動作業系統的新功能,人工智能,或者說,強大計算功能及軟體算法的混合物賦予了這些系統強大功能。這種技術讓手機及其他裝置看起來更加智能,因為它可以預測使用者行為。

在蘋果看來,更多的人工智能和更多的與第三方服務內建,可以減輕使用者疲勞,使用者已經被太多的應用程式、裝置以及資料搞得不堪重負。最終,背景的人工智能會簡化使用者操作,從管理使用者與日俱增的相片、通信、高效使用網絡服務,到減少不同裝置間的切換。蘋果的這一舉動也恰逢其時,如今,科技巨頭正與一波新創業公司競相開發相似的人工智能産品。

将公司平台開放給第三方,對于蘋果來說,也是一個讓其不太舒服的曆史時點,因為這家公司總想控制自身産品的品質及其整合性,這一不可按耐的沖動其實和人工智能趨勢不合,後者更多強調的是第三方資料更多地被用來增加單個平台的服務數量。最初的 Siri 的确內建了許多第三方服務,不過,在賣給蘋果後,這些第三方服務就被移除了。如今,為了抵抗外部壓力,蘋果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

在将主要應用開放給第三方過程中,蘋果正在肯定矽谷中一個日益得到認同的觀點,那就是使用者正在尋求替代方案,不想在眼花缭亂的手機應用程式之間頻繁切換。比如,不用打開一款應用,就可以叫車。如今,外部開發者可以直接将這些服務接入蘋果資訊平台。最近,臉書也在頗受歡迎的資訊應用中啟動了類似的功能。

當蘋果的競争對手們都已經在人工智能上有所行動和投資的時候,蘋果的延遲政策是讓各種功能和它的産品無縫連接配接起來,并避免潛在的錯誤。例如在去年,谷歌釋出了一種(通過人臉識别技術)幫使用者自動歸類照片的工具。但是因為這個工具卻錯誤地将非裔美國人歸類為大猩猩。

庫克此前的一次采訪中展望,他希望蘋果能持續進步。如果蘋果的資料積累和資料中心建設足夠順利,蘋果的人工智能就有希望以更快的速度甩開對手——「就像 9 年前的 iPhone 一樣。」

參考文獻:

資訊 | 蘋果 2 億美元收購機器學習創業公司 Turi

業界 | 蘋果 WWDC 的人工智能宣言,預示将迎來重大轉型?

業界 | 蘋果微軟同時下手收購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但目的各有不同

業界 | 智能助理 Viv 釋出 demo:來看看它有什麼過人之處

深度|最強智能助理 Viv 明日釋出,Siri 創始團隊打造屬于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統

http://www.nytimes.com/2016/06/17/technology/apple-faces-an-artificial-intelligence-challenge.html?_r=0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02241/apple-lags-behind-google-and-facebook-on-ai/ https://backchannel.com/an-exclusive-look-at-how-ai-and-machine-learning-work-at-apple-8dbfb131932b#.6lcvff9rl

©本文由機器之心原創,轉載請聯系本公衆号獲得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