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貴陽數博會分論壇:人工智能遇上大資料

2015 年 5 月 26 日,由機器之心和國内知名人工智能公司小 i 機器人共同承辦的「人工智能遇上大資料」論壇正式召開。作為貴陽數博會的核心分論壇之一,人工智能加上大資料,兩個最熱門話題的融合,吸引了衆多業内人士的關注。

此次「人工智能遇上大資料」論壇由兩部分構成,主題演講和話題讨論。覆寫産、學、研三界的國内外嘉賓,在主題演講環節分别分享了各自所在領域對人工智能、大資料的認識。

而最後的話題讨論環節中,在機器之心首席技術顧問趙巍的主持下,其中 5 位演講人員展開頭腦風暴,就業内最熱的幾個話題展開了讨論。

貴陽數博會分論壇:人工智能遇上大資料

話題讨論嘉賓介紹:

邢波: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

杜江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大實體學院院長

Robert Weideman:Nuance 全球副總裁兼事業部總經理

朱頻頻:小 i 機器人創始人、總裁兼 CTO

Hanseok Ko:南韓高麗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大資料協會主管

 趙巍:第一個問題,針對在座所有的嘉賓,看大家給出什麼樣的回答,問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在學術方面有那些優勢和劣勢,我們可以在産業、政策哪些方面改進整個生态系統?

Hanseok ko:感謝你讓我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一個健康的、健全的生态系統,肯定把很多的利益相關方有機的結合起來,包括産業、大學内研發的團隊和政府。也許還要看看一些初創公司,很多的初創公司有很大的能量,對未來有很大的願景和看法,他們能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趙巍:在私下對話中,邢先生給出過非常明确的答案,能不能跟聽衆講一下?

邢波:我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市場很大,需求很大,而且起點比較低,這就容易形成規模。但我個人的感覺是有些盲目,比如對最近人工智能的一些成果,像 AlphaGo人機大賽、谷歌或者Facebook這些大公司某些産品的宣示,我個人觀察到它們在中國掀起的躁動比美國還大。這固然是好事,能引起很大的關注,但同樣使噪音也非常大,這給政府和科研機構的定位,給研發人員自我目标和路徑的設定的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或者一定的挑戰。

另外,改進是長期的任務,但也不是太大的問題。我們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是以說産業的整個布局,或者是研發活動都最好具有層次感。而不是一窩蜂式的躁動。這樣可以有一個自下而上,或者是自上而下的雙向互動來達到目标。

這就需要人們有比較好的智慧和耐心去引導這種狀态,同時也需要研發人員以及公衆,或者是學生們培養自己的鑒賞力和定力。尤其是對來自這些話語權比較強的人物或者是公司的資訊,有冷靜的觀察能力。

趙巍:Robert Weideman 先生作為在中國做生意的國外商人,你認為如何進行中國的生态環境,讓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得更好?

Robert Weideman:現在中國正在用各種事項和其他範例來激勵這個行業,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我也非常鼓勵,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中國有着非常大的市場,中國的創新精神也非常強,不僅僅是像阿裡巴巴、騰訊這樣的大公司,其他小公司也是一樣。

當然,我一樣會鼓勵我們去發現、确認人工智能将會對哪些領域帶來好處?同時了解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哪些問題?比如隐私,人們可能會比較關心。這些環節也是中國政府要去深入的方面,設定相關的标準,确定所有的發展将會得到一個良好的結果,而不是消極的結果。

趙巍:杜江峰院士,您認為在基礎研究方面,中國應該做什麼樣的努力呢?

杜江峰:一般講從科學到應用到産業,這是一個完整的鍊條,很多的技術是從科學基礎研究上得到的。而從一個科學的發現,到技術的産生,到形成産業規模,有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可以這麼說科學是技術的源泉,将來要做原創性或者新技術發現,在科學上要有一定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任何一個強國或者任何大國一定要有雄厚科研力量的原因。

我在中國科研機構裡面,做實驗研究很少,基本上在做理論研究。我看到因為我國經濟能力的提升,開始逐漸有一定影響力的基礎研究成果出現。比如華為,一個原創的、有核心知識産權能力企業的出現。

另外,我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其中一個目标是培養人才。而人才培養是更關鍵更基礎的,如果人才培養不出來,也談不上未來的創新,未來的新技術。中國的發展很快,在科學的使命上從無到有已經建立了基礎。相信随着大家的努力,明天會越來越好。

趙巍:朱頻頻總裁,作為産業人士,你認為從管理、稅收到投資環境,你希望看到一些什麼變化或改進,進而讓中國人工智能産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朱頻頻:上次我參加中國産業聯盟會議時取得了一個共識,現在人工智能戰場就是美國和中國兩個主要參與者。而相對而言,中國技術研究方面略顯浮躁,不是特别紮實,畢竟發展不是特别長。但因為中國特殊的市場環境,有更多的使用者群、有非常大的市場,可能在一些産品和應用上,會走在市場前列。這是技術研究方面。

在政策鼓勵方面,在國内,十幾年前開始創業的時候整個環境還比較惡劣一點。現在已經好了很多。而且中國在風險投資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仿造矽谷的一些做法。

但總體而言,整體發展時間還是比較短。學習外面的,很多都是表面東西。雖然跑得很快,步伐并沒那麼堅實。

趙巍:接下來,我們來講講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沖擊,因為我們知道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取代客服中心的一些客服人員,各位專家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

Hanseok ko:我覺得把人工智能注入到某些特殊的領域中,在具體的情況下得以應用仍然非常複雜,非常具有挑戰性。要達到那一步還很早。

另一方面之前也有别的演講人提過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更多新機會出現,而不是被取代。我們并不太需要考慮因為機器替代了人類,而喪失掉工作機會,我們更多應該關注如何利用新技術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邢波:其實人工智能跟其他的科技的發展一樣,沒有必要單獨拎出來拷問或者追究,在社會和道德層面的會有的影響。因為任何一個新科技的發展,都會在某方面替代一些人的功能、創造一些新的機會。比如自動飛行駕駛儀,現在客機上都裝着,但是從來沒有擔心飛行員的工作會消失掉,反而工作的品質會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工智能也是一樣,我不認為它會對人類的職業産生直接威脅,它可能會代替一些在我們看來比較無趣的、枯燥的、高強度的一些工作。比如法律文書或者書記員,我們就可以讓一個機器去做這些事。

當然任何技術都有一個适應期,工業時期,我們看到勞工會砸機器。但這不能怪機器,也不能怪發明機器的工作者或者研究人員。實際上這是一個政策問題,應該由資本家或者決策者來考慮。

趙巍:但我們看到現在有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記者寫稿子了,這就像人工智能突然出現,要代替你的大腦。也許這種變革和以往不太一樣?

邢波:代替人的大腦這個定義是很模糊,是寫東西?還是有思維?現在人工智能軟體來寫文章,基本是剪貼和裁剪,說不定以後它們會寫得非常好。但這就像以前毛衣織工一樣,織衣機器比人織的更好。但織工還是存在,這就是原創性、手工性的産品。是以機器和人之間不是一種競争關系,我們也不能太低估人的能力和高估機器的能力,人在威脅産生之前,也許早早就找到了出路和更有價值的活動。

趙巍:剛剛談到小i是智能客服領域的主力軍,朱總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朱頻頻:我認為整個方向是不可逆的,它可能會取代一些人的工作。但是我覺得從長期發展來看,卻有非常大的社會價值。假設政策、技術不斷發展,機器會不會創造更加巨大的财富?從大市場來看,局部上會影響一部分利益。但是總體水準會上升。就像企業做改革工作,可能會影響一部分利益,但是整個結果會變好的。整個趨勢一定是往上漲的,我對這個充滿信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