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推動鄉村脫貧和振興,國家做了大量工作,阿裡能參與其中深感光榮 。”

日前,在“2021阿裡巴巴鄉村緻富大會”舉行後,阿裡巴巴公益負責人胡曉明接受專訪。“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助力者和探索者,一方面盡我們所能助力鄉村一線的奮鬥者,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探索将網際網路科技和鄉村實際密切融合的路徑與模式。”他說。

他尤其強調了“尊重”這個詞。“不是阿裡去指導鄉村,而是鄉村指導我們,是鄉村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責任,并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到把阿裡的科技平台能力與鄉村實際相結合的路徑。”

5月17日,阿裡正式推出“熱土計劃”,14項舉措從建産業、聚人才、賦科技三個方向助力鄉村振興,并将“阿裡巴巴脫貧基金”全面更新為“阿裡巴巴鄉村振興基金”。

“持續以紮紮實實的投入,給鄉村帶去實實在在的幫助”,這句話被寫在了大會主題上。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阿裡巴巴鄉村振興基金執行秘書長、阿裡巴巴公益負責人胡曉明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農特産不僅要賣得多,更要賣出好價錢

記者: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到了新的階段,阿裡巴巴也推出了助力鄉村的“熱土計劃”,14條具體舉措,以“建産業、聚人才、賦科技”三個基點投入。我們一般想到阿裡的,首先是幫農民鄉親賣貨,但是阿裡強調了“産業”,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胡曉明:僅2020年一年,通過阿裡平台銷售的農産品就有3037億元。如果以全國832個前國家級貧困縣為統計次元,過去三年,這832個縣域通過阿裡平台銷售商品達2700億。但是,農村電商不僅僅是賣出去,賣得多,更重要的是賣出品牌,讓農村特産賣出好價錢,這樣農産品産銷才能可持續發展,農民鄉親才不會隻是賣了個熱鬧。

這對于今天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農村是一個關鍵。我們看到在不少農村地區,有非常好的農特産品,但不會包裝,不懂設計,消費者不知道有這些好東西,品牌化的短闆是鄉村迫切需要補長的。是以阿裡的設計師們持續幫助這些縣域的農特産品做全新的品牌設計。在陝西宜君、甘肅禮縣等地,經由專業設計師的包裝,當地蘋果價格漲了,銷量還翻了好幾倍。周邊的蘋果都來蹭宜君蘋果、禮縣蘋果的品牌來賣。

這就是特産賣出好價錢。不僅如此,在未來,我們更要發揮天貓淘寶平台的品牌塑造能力,發揮網際網路數字化營銷的優勢,把好的農村商品推送到對的消費者面前,形成整體的品牌效應,我們在“熱土計劃”中說“三年打造100個縣域農産品品牌”可不是喊喊口号的。

有了品牌,我們就能和當地鄉親一起,開始把蘋果産業化,開發蘋果汁蘋果片,慢慢的就把工廠落下來了,慢慢的就把流水線落下來了,慢慢的也把就業做起來,年輕人返鄉回來了。農村電商,銷售是第一步,反過來推動産業提升、品牌提升,這是阿裡助力鄉村振興很重要的一個思考路徑。在吉林汪清,我們不僅推動當地木耳的銷售,幫助種植戶做淘寶直播,而且和當地政府一起推動引入現代化的木耳加工廠,也是一樣的思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了,已經成為全球的制造業的中心,把這樣的産業推動到鄉村,阿裡可以發揮應有的助力。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在甘肅禮縣,阿裡鄉村特派員尹贻盼和農民主播張加成大爺讨論直播方案

記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檔案”提出,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物流體系也是阿裡的優勢之一。

胡曉明:阿裡的優勢都必須與鄉村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才會變成真正對鄉村的有效助力,花架子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我們駐陝西宜君的鄉村特派員劉亞輝,去年6月剛到那裡,組織村民第一次做直播賣蜂蜜,賣出50多瓶,快遞過程中就碎了十多瓶。是以我們下定決心,在去年11月份就幫宜君建成了菜鳥物流共配中心,一站式進入直配管道。現在宜君每天發出的農特産品快遞已經超過一萬件,原來想都不能想,整體費用降低70%。

國家已經建設了完整的公路運輸體系,企業可以發揮專業的力量來做補充。鄉村農特産品未來要能夠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同,必須有一個基礎設施:通。線上是資訊通,線下是物流通。都通了,可持續發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阿裡助力鄉村,就是要從這些最基礎的地方紮實做起。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科技是我們助力鄉村的核心發力點

記者:你此前多次說,科技是推動人類變化的最關鍵因素。在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科技将以什麼方式,發揮怎樣的作用?

胡曉明:今天在農業農村層面上,我認為阿裡未來能做的核心助力之一,是科技能力的注入。阿裡巴巴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配合國家的鄉村振興偉大工程,把我們的科技能力前移,國家号召了,我們應該怎麼做?不僅做,而且必須馬上做。

實際上可以說,阿裡從助力脫貧攻堅到助力鄉村振興,整個過程,就是把網際網路創新和數字化技術與鄉村實際需求相結合的過程。我們已經在通過自己的雲計算和大資料能力,以及物聯網的技術,幫助農業增産增收,接下來我們要再進一步,幫助鄉親父老通過手機APP就能夠進行有效的科學的耕種,農機具和視覺智能技術更緊密地結合。我們通過區塊鍊的技術讓農特産品可追溯、可上鍊、可辨識,下一步,我們要幫助農特産品可信度提升,品牌提升,價格也提升。

螞蟻旗下的網商銀行,在過去幾年已經通過包括衛星遙感技術在内的新技術為農戶提供更便捷的貸款服務,去年部分鄉村發生了水澇,我們通過衛星遙感技術一發現,就為農戶自動免除了貸款利息。今天的阿裡巴巴公益業務,不是為商業,而是通過科技來推動普惠,通過網際網路平台來推動資源更精準地比對。這不僅是我們的初心,而且是我們接下來助力鄉村的核心發力點。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就是阿裡的中心思想之一。

記者: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八項重點工作,其中之一就關于種子。在阿裡助力鄉村“熱土計劃”中,第一條就是“助力智慧育種的數字化水準”,請問阿裡将拿出什麼樣的具體舉措?

胡曉明:阿裡巴巴不是農業專業企業,更不是種子專家,但是阿裡巴巴擁有獨特的科技能力,這是我們投入的重點。比如在種子科技創新層面上如何發揮雲計算的力量,如何發揮大資料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在推進種子科技層面上出一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指導農戶更好地播肥,把最好的種子種成好的收獲,賣出好的價錢。

阿裡雲與華大基因合作,通過雲計算的力量大大縮短人類基因檢測的耗時。我們走訪了不少種子科研機構,發現如今不少還是用PC計算機來進行種子的研發計算,但基因編輯一定是需要更大的計算能力的,這是阿裡巴巴的優勢,我們不是自己研發種子,而是助力種子研究機構來共同利用好科技能力,幫助種子科學家們更好地利用高科技能力,進而一起提升種子研發的效能。我們和重點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已經在快速推進,很快就會向大家做更詳細的報告。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教育和人才:另一類“種子研發”

記者:我們在走訪鄉村時,聽到很多老鄉提到上了“阿裡的課”,聽了“阿裡的教育訓練”。阿裡持續在做這方面工作,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胡曉明:我們助力鄉村振興,不是簡單幫着把東西賣出去,不然今年賣出去了明年怎麼辦?授人以漁,其中之一就是要幫助老鄉學會自己怎樣把農特産賣出去,賣好價錢。

阿裡的“鄉村特派員”剛到鄉村組織第一場電商直播教育訓練時,幾乎都遇到的情況是,來了20個老鄉,課還沒結束就走了大半。人才缺失始終是農村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關鍵瓶頸,但是江水長流,我們持續不斷地推動包括電商人才在内的各種人才教育訓練,慢慢的第二次第三次教育訓練人就多了,賣出貨賺到錢了,來參加教育訓練的人就更多了。這樣的人才教育訓練,肯定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是中長期來說,這是一點點厚實起來的積累,多做一點着眼長遠的事情,阿裡巴巴非常樂意。在過去三年裡,直接參加了我們的電商直播教育訓練的老鄉就超過了1.5萬人。

不僅是電商直播,在更多領域,我們希望推動當地就業。我們認為這裡有兩個關鍵,一是要讓當地的産業和全國甚至全球的産業鍊、服務鍊連接配接起來,第二個,就是要尤其把年輕人拉回鄉村。我們在陝西清澗、山西永和和貴州遵義等地建立了就業孵化中心,在更多的縣域建立“客服中心”“人工智能标注中心”“假發工廠”等等。我們看到更多的年輕人開始返鄉創業,在貴州普安,一位曾經的“殺馬特”回鄉參與創辦養雞場,網上買土雞,成了鄉村脫貧的帶頭人之一,年輕人長大了,擔負起了更大的責任,我們能有幸成為這個過程的一份子,這不就是阿裡的社會責任嗎?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在陝西宜君的假發工廠,在家門口就業的女工成為了全球産業鍊的一部分

記者:是以,阿裡公益積極推動鄉村教育,也是這一思路的延伸是嗎?

胡曉明:我們用科技助力種子研發,而投入教育是另一類“種子研發”,也是更重要的“種子研發”。為了鄉村教育體系的提升,國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就思考,阿裡能不能做一點點加法。是以馬雲公益基金會緻力于教育訓練鄉村教師、鄉村校長,希望一位好校長就能帶動一家好學校,蔡崇信公益基金會專注于縣鄉職業教育和體育教育,以職業教育獲得謀生的本領,以體育練習更加自強自立。我們和衆多公益機構一起,群策群力,為鄉村國小建宿舍,這樣偏遠區域的孩子可以住校學習,沒有後顧之憂,我們在欠發達鄉村的學校建籃球場、修跑道,去鼓勵鄉村的孩子們熱愛體育。

這些努力,在過去三年多裡已經使大約20萬位鄉村師生受益,這在全國來說隻是一個小數字,但卻是阿裡助力鄉村振興新的起點。

記者:在阿裡巴巴鄉村緻富大會上,我們看到前兩批“阿裡鄉村特派員”給第三批特派員送了一本筆記本,記錄了他們在鄉村一線工作的心得和經驗。總書記很重視為鄉村派出“科技特派員”,國家部委、發達省市和央企也都派出“駐村幹部”,請問阿裡派出“鄉村特派員”,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胡曉明:一方面是幫助鄉村當地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就是我們輸出人才到鄉村一線,重點就是“阿裡鄉村特派員”。阿裡巴巴對鄉村特派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第一,他在阿裡巴巴有足夠長的工齡,因為隻有足夠長,他才可以對公司有更多了解,組織更多資源;第二,他是真心熱愛鄉村,把助力脫貧和鄉村振興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業目标;第三,鄉村特派員必須足夠尊重當地的經濟階段、社會和文化。

是以我們的鄉村特派員起碼是幾百個報名者裡選一個,我們也是非常謹慎地推行,第一批和第二批特派員一共有11位阿裡同學,最新出發的第三批有7位同學,尤其要非常欣喜地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三位女特派員,女特派員奔赴鄉村工作,有特殊的優勢,但也有特别的艱苦。當然,對每一位特派員來說,工作都非常非常不容易,但他們真的也都是特别特别優秀的一群人。在鄉村一線工作,不是單純有理想就夠了,理想背後還要有能力;不是單純是情懷就夠了,情懷背後還需要有堅持,而整個阿裡巴巴,都會成為他們最大的工作支援和生活保障。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對阿裡鄉村特派員來說,詩和遠方就是把數字化帶給老鄉

第一批特派員的兩年工作期其實已經到了,但是讓我特别感動的是,這四位鄉村特派員都希望能再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為鄉村多做一點事,而當地政府上司也積極跟我們溝通,希望鄉村特派員能夠留在那裡的時間再延長。我是非常感謝這些縣域的,是他們給了阿裡巴巴勇氣,讓我們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長期價值的。我們現在隻有18位特派員,未來能不能擴充到50個縣,100個縣?鄉村振興是個長期工程,脫貧鞏固期是5年,我相信未來的5年裡我們一定會派出更多的優秀的同僚到鄉村去,到一線去。

記者:你剛剛特别提到了“尊重”。

胡曉明:尊重,是我們助力鄉村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沒有之一。尊重首先是态度,我們反複提醒每一位去鄉村工作的同學,不是阿裡去指導鄉村,而是鄉村指導我們,是鄉村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責任,并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到把阿裡的科技和平台能力與鄉村實際相結合的路徑。這要求我們緊密結合鄉村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我們的資源為當地服務,這個定位一定要非常清楚。

是以,更深一層的尊重,是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探索出真正能實實在在幫到鄉村的資源供給、産業組織和未來規劃。阿裡不是給錢,給錢的事很多公司都可以做,阿裡真正要做的,是從産業、科技到教育、健康、鄉村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完整規劃,站在鄉村的角度上,設身處地想出辦法,做成事情。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人人3小時:公益的核心是完善自我

記者:阿裡公益的标志之一是“人人3小時”,從最早對阿裡員工的倡議,到現在作為一個開放的公益平台理念。如何将網際網路平台推動高效協同的優勢,轉化為更有效的的公益行動,阿裡在這方面有哪些思考?

胡曉明:阿裡巴巴公益最早的倡導者是馬雲,他提出“人人公益3小時”的理念,對阿裡同學發出倡議,希望大家在追求物質豐富的同時,如果每個人每年能夠有三小時的公益時間,為大家多做一點事情,就可以聚沙成塔,推進很多社會問題的更好解決。

過程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公益和慈善是不一樣的,慈善更多是給予,讓别人獲得支援,但公益的本質核心,是通過幫助他人讓自己獲得提升,是完善自我。是以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每年三小時公益的行列中來,不論你是教貧困山區的孩子英語,輔導他體育,還是保護環境、種樹,我們希望能夠發揮網際網路的價值,讓每一個緻力于公益的人,一起來參與公益。

網際網路可以高效觸達每一位有志于公益的人,并将每個人的點滴行動聚合成巨大的成果。例如螞蟻森林,5億人共同努力,過去五年每年種大約1億棵樹,在内蒙、甘肅,也圍繞長江、黃河流域,防風固沙,提升生态。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自己的低碳行為、降塑行為為環境做貢獻,這些本質上都是在提升自我與周遭的和諧共處,而網際網路恰恰是提升公益效率、聚合公益協同的最好工具。

記者:“人人3小時”要成為一個更好的公益開放平台,阿裡公益的下一步重點是什麼?

胡曉明:目前全國有8000多家的各類公益機構,有非常好的公益理念、公益項目,這些公益理念和項目,如何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的立志于投入公益的人能發現、參與并親身在其中取得成果?我們搭建“人人3小時”公益平台,出發點就在這裡。

在阿裡内網有一個專門的公益申報系統,不論你關注自閉症兒童、阿爾茲海默症老人,還是保護水資源,這些行為都可以被得到認同、獲得包括資金和團隊在内的支援,其他同學看到這些項目,也可以快速申請加入。是以在阿裡,越來越多同學成為了公益的深度行動者。

這個理念、這樣的平台産品,應該是能夠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接受,也能讓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的好項目、好産品找到真心實意的參與者。是以,如果說此前的公益平台主要是在局部環節提升公益效率,那麼未來的公益平台2.0,阿裡的主張,首要的就是要全面加強科技對公益的提升作用。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等技術将更深入地用于公益開放平台中,讓每一個善行都被記錄,好人留有姓名,讓每一筆善款不僅被清晰記錄去向,而且要用數字化的方法,使每一筆善款都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幫助到最需要的人,也讓每一個好的公益項目能夠更精準地找到參與者。

基于這些産品和技術,我們就能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益開放平台,為全社會服務。是以我們把“人人3小時”公益平台進一步提升為一個開放公益平台,我們把“科技公益”作為我們現階段的重點工作目标。“人人3小時”公益平台不屬于阿裡巴巴,而屬于全社會,我們希望讓更多人拿出一點時間,每年有三小時的時間去關注身邊的人,去關注讓環境更好、讓地球更美的事情,讓自己的内心變得更柔軟一點點。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聯合更多優秀醫生助力鄉村健康醫療體系建設,也是阿裡助力鄉村的重要一部分

轉載:科技、生态與更深的尊重:阿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我們做了力所能及的一點點,希望更多人能一起來

記者:阿裡公益開放平台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胡曉明:實事求是地說,助力鄉村振興,阿裡做的離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标還有相當的距離,正因為這樣,是以我們要持續加大平台投入,要發動更多生态夥伴加入進來,一起把更多的新科技、新模式、新想法,更紮實、更優先、更深入地紮根在鄉村,生長在鄉村。

舉例來說,阿裡的設計師為不少欠發達縣域做了品牌設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全中國有那麼多縣鄉,全靠阿裡的設計師是不現實的。不過,在剛剛舉行的“阿裡設計周”的活動中,阿裡設計師分享了這個名叫“尋找遠方的美好”的項目後,當場就有很多設計師申請加入,他們不是阿裡的設計師,而如果全社會的設計師都能加入進來,這個問題不就完美解決了嗎?

我們正在開發更好的網際網路産品使更多的設計師能參與到這場社會協同中來。助力鄉村振興,國家做了大量的工作,阿裡隻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點點,但如果我們能通過公益開放平台,聯合更多社會力量一起來高效協同,助力鄉村振興,這不是更善莫大焉嗎?這是網際網路技術的最大優勢,也意味着網際網路平台最大的社會責任。阿裡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公益的過程越深入,對自身責任的了解越深入,科技的力量、生态協同的力量、尊重的力量,我想,這是我們的新出發的起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