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朝晖:區塊鍊技術正引領網際網路世界内部深刻的技術變革

在今天舉辦的阿裡巴巴第四屆“95公益周”主論壇上,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朝晖受邀出席并緻辭。他認為,技術變革為良好公益生态的營造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并建議大家未雨綢缪,緊跟區塊鍊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步伐。

以下是張朝晖書記的發言全文,一起來看看他對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的思考吧!

今年論壇的題目用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這句話我在“志交會”的高峰論壇上、在“95公益周”等多個場合聽大聖講過。這句豪邁的話語,既展現了公益界超邁的價值追求,也傳遞了公益界内心長久而普遍的深刻期待。

張朝晖:區塊鍊技術正引領網際網路世界内部深刻的技術變革

(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做公益難在何處、何以難做?昨天晚上,我以“公益之難”為主題詞進行網絡搜尋,搜尋到的相關資訊并不多,這與我的實際感受反差甚大,我知道很多開展公益活動的組織和朋友都曾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其中搜尋到的一篇2017年8月對一位公益界重要人士的采訪讓我很驚訝,題目是“這三年 做公益比做銀行更難。”讀着這篇報道,結合今天的題目,我忽然想到一句話: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不易。

先說一說大有大的難處。随着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當公益成為“界”的時候,在傳統的慈善組織比如紅會之外,在大量的“草根”組織之上,出現了規模較大、實力較大、影響力較大的公益組織、公益“機構”、公益“平台”。以我個人的觀察,這些“大咖”遇到的最大難處,是被信任的問題,是透明度的問題,公衆和媒體較多質疑的是這些“大咖”與原生企業或資本“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系。

我個人更加關注的是小有小的不易。中國的公益不能僅僅有“公益界”,更應該有一個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目标、以大量“草根型”小微公益為主體、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公益生态”。以我個人的觀察,這些小微組織遇到的最大不易,是被看見的問題,被承認的問題,以及可持續地實作有尊嚴發展的問題。在越來越熱鬧的公益叢林裡,他們往往因自身的矮小而不被看見;面對越來越多樣、對服務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社會需求,他們往往因專業能力成長的緩慢、支援資源的缺乏以及内部治理結構的缺陷而不被承認。

我的一位富有詩人氣質的朋友曾經帶着激憤的語調對我說,當資本和技術越來越進入公益圈的時候,一方面營造了公益繁榮的景象,另一方面,并未能同步帶來小微組織數字化能力的提升、治理結構的完善和服務領域的拓展。在某些嘉年華似的盛大活動隆重上演的時候,大量的小微組織和小微項目如工蟻一般的辛勞,但真實的收獲卻非常可憐:他們越來越被“算法”所“算計”,在“流量”的海洋裡随波逐流、茫然失措。詩人的話語可能極端一點,但也确實值得我們思考。

張朝晖:區塊鍊技術正引領網際網路世界内部深刻的技術變革

如何實作“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呢?回到上面的話題,我想,大要有大的樣子、大的擔當;小要有小的追求、小的堅守。同時,整個公益界要更加主動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以創新應對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挑戰,以創新去主動建構面向未來的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态。

網際網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公益事業的發展,前網際網路時代所累積的做公益的諸多難處,主要是如何實作公衆參與方式的便捷化,在“技術公益”或“網際網路公益”時代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被信任、被接受等問題的解決,并不會因技術的進步而自然實作,包括區塊鍊技術的應用。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區塊鍊技術正引領網際網路世界内部深刻的技術變革,其核心是推動“資訊網際網路”向“價值網際網路”“信任網際網路”變遷。技術變革為良好公益生态的營造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我們既要未雨綢缪,緊緊跟上區塊鍊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步伐;更要“洗心革面”,主動建構與時代發展、青年發展、技術發展相吻合的思維方式。

張朝晖:區塊鍊技術正引領網際網路世界内部深刻的技術變革

(嘉賓合照)

目前,全球範圍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各國都面臨着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的艱巨任務。在這一背景下,公益界的朋友們積極行動了起來,在“中華慈善日”前後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大家攜手努力、共克時艱。

回望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共青團是公益界長久的朋友和堅定的支援者。迄今為止,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公益項目依然是共青團在前網際網路時代所發起的“希望工程”和“青年志願者行動”,“希望工程”和“青年志願者行動”為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領性作用。當此疫情将息未息、前路依然艱險的特殊時刻,“讓我們齊心協力、攜手前行,以堅定的步伐走出人類曆史上這段艱難時期,共同迎接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  E N 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