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為什麼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先得了解下明朝和清朝的軍事制度。

明朝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度。

所謂衛所制度,簡單點了解就2點:一是将軍隊安置在固定位置,進行屯田自給自足;二是将士兵建立戶籍,一人當兵,世代為兵。

換句話說,按照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所需要的錢糧供給,都是由軍隊自己屯田來供養,不需要額外花費朝廷一分賦稅,并且一人當兵,世代為兵,子子孫孫不斷傳下去,這樣朝廷也不用費盡心機的去募兵。在這種背景下,明朝自然可以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

為什麼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據統計,朱元璋時期明朝軍隊人生大概有180萬,朱棣時期則有280多萬,後來明朝軍隊的賬面數字也常年維持在200萬左右。有這樣龐大的軍隊基數做支援,明朝政府在調兵時,自然可以輕易動則十幾萬幾十萬。

清朝的軍事制度,是八旗制度。

所謂八旗制度,簡單點了解也就2點:一是軍隊隻負責打仗,不從事生産,士兵吃穿用度均由朝廷供給;二是八旗兵隻能從旗人中招募,不能從百姓中招募,也就是說,一個人想成為八旗兵中的一員,必須先成為旗人,否則沒有資格成為八旗兵。

按照八旗制度的這兩個特點,一方面朝廷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來供養軍隊;另一方面其軍隊在招募士兵時,所能選擇的範圍也非常小;在這種背景下,清朝就注定不可能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是以他們隻能實行“精兵”政策。

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清朝的正規中央軍人數一直都不是特别多,據統計,關于清代禁旅八旗的人數,順治年間約有兵丁8萬,乾隆年間為10萬餘人,清末也才增至12萬餘人。

後來,即便加上漢蒙八旗和新設立的綠營,清朝常備軍總兵力也長期維持在60萬至80萬,隻相當于明朝軍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個軍隊基數,也決定了清軍每次調兵規模不可能太大。

為什麼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當然,軍隊人數隻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明朝和清朝在統計作戰軍隊人數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差異,這樣導緻我們在看曆史時,會産生清朝每次調兵最多幾萬,而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的感覺。

首先,明朝軍隊由于是自給自足,其軍需供給均由軍戶們自己來提供,不需要耗費百姓一錢一糧食;換句話說,明朝軍隊的後勤人員,也是登基在冊的軍戶。在這種背景下,明朝皇帝在調兵作戰時,其所征調的軍隊,通常是包含作戰人員和後勤人員一起的。”

比如,朱元璋收複北平,派出25萬大軍;收複雲南,派出20萬大軍。朱棣北征,征服越南,動不動就二三十萬大軍,甚至有一次還高達五十萬大軍;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也是20萬大軍等,咋一看,明朝軍隊一調動,就是幾十萬大軍。但其實呢,這些軍隊裡面還包含了衆多後勤人員以及預備兵員,這些人數通常至少都占了三分之二左右。

為什麼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反觀清朝軍隊,由于是朝廷提供吃穿用度,相當于是職業兵,是以其後勤人員,通常都不是軍戶,而是由朝廷征調的民夫和輔兵。對于這些人,清朝自然不可能将他們算到軍隊人數中去。

與此同時,清朝雖然還設立有綠營兵,但它并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内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的地方警衛部隊。

是以很多時候,清朝即便已經調動綠營兵參戰,但通常也不會把他們算到作戰的軍隊人數中來。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在看清朝調兵的人數時,自然會覺得他們最多才幾萬人而已。

綜上所述,之是以會出現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的現象,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一是明朝整體常備軍軍隊人數要多于清朝;二是明朝所謂的調軍,通常是包含作戰人員、後勤人員和預備人員一起;而清朝所謂的調軍,通常隻包含作戰人員。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