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開源的世界裡如何應對搭便車者?

近來,有幾位年輕人寫了一些文章,有關道德綁架開源項目維護者之類的怨言之類的,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

  1. 望京一哥小智: 6年開發者社群工作經曆,聊聊我眼中的社群、開源與商業
  2. toughtworks 的李光毅: 開源社群的暗面

通常情況下,我是不理會這樣的文章的,但是這次實在憋不住了,不吐不快。我想最大的原因還是不希望看到年輕人這樣,他們本應該充滿希望,對開源保持樂觀。

什麼是搭便車?

經濟學家/博弈理論家的解釋是這樣子的:

沒有通過參與集體行動來為利益總和的累積貢獻力量,還想要從成果中分得一杯羹。[1]

那麼我們在開源的世界裡,可以套用這個定義:

一些商家或個人沒有參與開源項目的 upstream 的任何行動(設計、編碼、測試、回報、需求、文檔、宣傳、營銷等),隻是坐收其中的利益,甚至還違反開源項目的許可證聲明。

大體上滿足這個定義,就可以稱之為搭便車者了。

如何識别搭便車行為?

在開源的世界裡,其實識别搭便車行為是蠻難的一件事,因為加入開源,就壓根不是沖着這個來的。還因為開源對于最終使用者是完全不設防的買賣,對于懲罰搭便車行為不是直接的。

最為簡單粗暴的識别方式就是是否違反項目的許可協定,換句話說,當繼續分發的時候是否遵照了開源的許可證條款。

雖然搭便車行為在人類自己建立的秩序上不能讓部分人接受,但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産權官司大部分也很難提起訴訟。

其實還有一個頗為有效的識别方式,可以美國波特·斯圖爾特大法官鑒定情色藝術的說法[2]:

“哪兒有什麼标準,我一看就知道是不是。”

搭便車行為不會根除,請認清這一現狀

我們通常以為随着時間的流逝,尤其是近代實體學和生物學的發展,以進化論為代表的觀念深入人心。以為人性也是全部進步的,其實不然,以全球的視角來看,文化的發展并不是齊頭并進的,可能随着全球化供應鍊的發展,技術普惠人類可能很快,但是文化觀念卻未必。即所謂的“現代人的頭腦,原始人的心智”[3]。

因為開放源代碼的天然特性,對于搭便車行為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也就是我們常常形容的“不設防”的交易,而且将定價權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交還給了消費者。那麼搭便車行為,隻要文化沒有進化為生物性,這種事情就不會斷絕。

如果對于搭便車行為視為一種惡意的話,而且你總是盯着這些惡意的行為,就會讓你的心胸充滿怨氣,就是作者在引言中所提及的那種類型,進而走向開源的反面:專有的閉源,曆史上有一些聰明的人非常的善于利用人性的這點,并成就了專有軟體帝國。正是應了著名哲學家尼采的那句話: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可以,換一個思路,搭便車又何嘗不是一種征得使用者乃至開發者的先決條件了呢?但是,正如中國古代諺語所雲:“升米恩,鬥米仇”的後半句,有一部分搭便車者就會轉換為對原創者的惡性索取。這是誰也不想看到的局面,但是人性的弱點,我們是可以通過其它手段來進行預防和彌補的,而且不一定非得使用道德綁架/譴責,法律等強制手段。

如何消化道德上的反胃

搭便車者,絕大多數時候給人的是一種不适的感覺,似乎一報還一報是一種人類非常原始的本能,即使進入現代複雜的社會,人們之間的互相依賴前所未有的緊密,而且有着越發緊密的趨勢。

就像我們在引言總所看到的文章作者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厭惡、譴責一樣,搭便車者給人的感覺讓人抓狂。每年、每個項目都有一些人忍受不了這些人或行為,倦怠感充斥着,有的甚至心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實,這種反感,要盡力去理性的對待,不能任由其發展,無論是倦怠,還是憤怒,其實傷害的是自己。除了上面提到的轉移注意力之外,掌握更多的知識,未嘗不是一種轉移這種消極的上佳做法。

如何轉化搭便車為共赢,才是充滿前途的道路

一定要認識到,人是可以改變的,沒有人是天生下來的搭便車者,不要尊嚴,願意寄生的。有了這個前提,就可以想着做下面的事情了,即有一部分搭便車者是可以轉化為:付費使用者、推廣者、contributor、捐贈者、贊助者的,一同進步,所有人都赢的非零和博弈,是大家都樂意得到的結局。

從認知的角度

軟體的開發以及軟體本身是一種很特殊的兼具資訊、計算機技術、傳播等特性的新型事物,其本身的抽象性,以及建構自身世界的複雜性,決定了軟體是一個動态的、開放的、進化的創造物。也就是說它是一直都在變化的。縱觀軟體的曆史,很好的證明了這點。

隻有真正的了解了軟體,才能明白開源的重要性,源代碼對于技術的傳播和交流的載體,是軟體進化的充分條件。其實搭這樣的便車,是一種“冒險”,它并沒有固定下來的可能性,随時翻車。

動之以情,同理心政策

無論是黑客文化[4]也好,匠人[5]精神也罷,開源項目的開發、工程都是有這些人付出勞動的結果展現,正如其成果,以Linux、Kubernetes、Apache等為代表的開源項目為現代資訊世界的塑造有着巨大功勞的成果,這些人在現實中也是人類,需要吃、穿,需要安心的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任何對開源項目的不可持續性造成的傷害,就會間接的造成這些開發者的困擾,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一旦不劃算,他們就可能會放棄項目,另謀高就。

精打細算不吃虧

開發一款開源項目是可以計算出成本的,全球化的匯率是流通的,各地的個人所得也是可以查閱的,不斷疊代的開源項目仍然在不斷的累積着成本,搭便車者往往會在靜态中做計算,忘記了沒有投入,意味着對于項目的駕馭能力的消弱,以及創新的匮乏。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項目,用事實證明了,搭便車者經過了歲月的洗滌,沒有占半分便宜,相比于一幹不斷的contributing,虧的是不見影蹤。

把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剩下的就看他們的覺悟了。

結語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是記載于*巴比倫時代的漢谟拉比法典[6], 但是這是說被傷害的時候。其實搭便車者在資訊時代,或者是限定在開源世界,至少是沒有傷害到主體:開源項目及其共同體,雖然在行為上是有道德反感,而且也不符合共同體的日常行為規範,但是他們并不是開源的敵人,或者是由于一時的貪婪,或者是由于知識上的欠缺,又或者是由于道聽途說,又或者是由于盲目跟風,無心做出了這些行為。

就結果而言,搭便車者往往沒有什麼好的下場,翻車、落伍、失去誠信等等都是他們最後承擔的代價。

無論如何,他們仍然是開源世界的一部分,你不能消滅他們,那麼就不如争取到他們。

9月17日,由中國信通院主辦的可信開源大會 OSCAR 即将舉辦,演講主題贊助正在招募中,“開源之商”和“開源文化”分論壇,歡迎你來傳播開源知識,拓展使用者視野,打開開源萬億市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