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業透視 | 平台企業“雙碳”路線圖,帶你一“碳”究竟導語01調整能源結構,建構綠色基建02提升數字經濟,實作綠色算力結語

來源:阿裡雲研究公衆号

作者:阿裡雲研究院内容營運主管 趙子千

行業透視 | 平台企業“雙碳”路線圖,帶你一“碳”究竟導語01調整能源結構,建構綠色基建02提升數字經濟,實作綠色算力結語

編者按:

在國家雙碳号召下,如何将社會責任與商業模式緊密融合實作雙碳目标成為各平台企業的當務之急。阿裡雲碳普惠試點項目在自身節能減排的同時為更多平台企業提供“綠色算力”,成為全國IDC行業綠色行動的标杆。

行業透視 | 平台企業“雙碳”路線圖,帶你一“碳”究竟導語01調整能源結構,建構綠色基建02提升數字經濟,實作綠色算力結語

導語

阿裡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程立,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署名文章,提出平台企業要為中國低碳發展作貢獻。對于今年的“6·18”,我們沒有公布總銷售額,而是選擇披露“綠色GMV”,這雖是一個小改變,但在行業中倡導一種理念:平台企業不能隻比增速,更要比健康度;不能隻比價格,更要比價值。如果說,曾經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技術重心是要確定平穩順暢的“商業價值”,現在必須增加一項:更要推動實作環境、生态等“社會價值”。

行業透視 | 平台企業“雙碳”路線圖,帶你一“碳”究竟導語01調整能源結構,建構綠色基建02提升數字經濟,實作綠色算力結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6月21日 第 09 版)

01調整能源結構,建構綠色基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指出,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态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面向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節能減排的曲線很陡峭,生産生活許多環節面臨根本性改造。結合2020年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的要求,瞄準碳達峰、碳中和目标,5G網絡、資料中心等新基建很大程度上需要向“綠色基建”邁進,平台型企業需要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平台交易能耗。

圍繞“綠色基建”的實踐已陸續展開。比如,政務領域的“最多跑一次”,就是在創新便民高效的社會治理降低碳減排。再比如,疫情以來普及的線上會議、線上辦公,顯著減少了非必要差旅、提升了無紙化辦公水準。從更大層面看,通過大資料、人工智能解決交通擁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監測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等探索已陸續展開。可以說,推動“綠色基建”,技術是貫穿其中的“金線”,“綠色”、低碳則是必須堅持的“準繩”。

02提升數字經濟,實作綠色算力

平台型企往往面臨“減碳三環”:自身發展中的節能是“内環”,推動行業減排脫碳是“中環“,鼓勵公衆“綠色”低碳消費是“外環”。處在這個“三環”之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觀察視角。國内不少行業與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是數字化基礎薄弱,對于碳排放底數是多少,從哪裡開始減碳,既缺少抓手,也缺少方向。從這個角度說,企業數字化與低碳化發展是一體兩面,是互相促進的。

阿裡雲張北基地是全國IDC(網際網路資料中心)行業首個碳普惠試點項目,近3年來,以市場化方式交易清潔能源,截至2021年5月共交易約4.5億千瓦時,累計減排二氧化碳近40萬噸,在實作企業自身減排的同時,也為更多平台生态企業提供了“綠色算力”。如果将目光投到消費領域,經測算,2005年,每10筆電商交易耗能可以煮熟4個雞蛋;今天,隻能煮出一顆溏心鹌鹑蛋,技術演進成為綠色低碳消費方式的重要保障。面向未來,科技公司需要繼續保持“技術自覺”,充分釋放技術紅利,推動自身、行業及全社會的綠色發展。

行業透視 | 平台企業“雙碳”路線圖,帶你一“碳”究竟導語01調整能源結構,建構綠色基建02提升數字經濟,實作綠色算力結語

阿裡雲張北基地

低碳經濟、零碳經濟,符合數字經濟發展的初心。數字經濟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要通過優化比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這個程序,能為交易做“減法”,也能為生态做“減法”。對于今年的“6·18”,我們沒有公布總銷售額,而是選擇披露“綠色GMV”,這雖是一個小改變,但在行業中倡導一種理念:平台企業不能隻比增速,更要比健康度;不能隻比價格,更要比價值。如果說,曾經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技術重心是要確定平穩順暢的“商業價值”,現在必須增加一項:更要推動實作環境、生态等“社會價值”。

結語

無論是面向全球競争,還是适應國内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們都要在低碳發展上增強緊迫感。當然也要看到,壓力之下蘊藏機會。正如化石原料危機催生新能源革命,氣候變暖帶來節能技術進步,曆次技術革命都是以對一種具體限制的創造性回應,帶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面向“雙碳”時代,社會對“綠色算力”的需求還在爆發式增長,鋼鐵、電力、煤炭等行業脫碳減排對雲計算“外腦”的需求非常大,普通消費者對“綠色物流”、低碳商場還有新的期待。平台企業以創新推動低碳發展,是在順應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也是在回應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為此,我們要立足自身業務,充分抓住經濟社會環境重大變革的機遇,盡快實作企業自身的碳達峰、碳中和,也為培育中國未來低碳發展的新競争優勢作出應有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