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身華野的将軍們相聚一堂,例如粟裕、王必成、葉飛等人,大家在閑聊中一同回憶起了那段艱難的戰鬥歲月。
此時的開國将軍們,早已步入晚年,再談起過去的事情時,紛紛感慨頗多。在衆人回憶過往時,總會想起陶勇将軍:“唉,如果陶勇在這裡多會!有他在,便會熱鬧得多了。”

圖丨陶勇
然而,陶勇将軍已經于16年前逝世了。
粟裕作為陶勇的老首長,在得知陶勇逝世後内心非常難受,事後特意囑咐王必成:我們要給陶勇同志出本書,籍以弘揚他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德,并紀念他的不幸去世!
陶勇于1929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到延安抗大學習,1938年配置設定到新四軍工作。
對于上司粟裕,陶勇是十分尊敬的,當然,這種尊敬,也是在打仗中慢慢積攢的。
在粟裕的帶領指揮下,陶勇英勇作戰的事例數不勝數。
在解放初期,他帶領着中野戰軍第一師前往山東,但就在他們行軍途中,突然與國民黨第5軍相遇,受到了敵人坦克的沖擊。
圖丨1947年1月2日毛主席關于魯南戰役電報
當時,部隊也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缺乏打坦克的經驗。
是以,此時的他們不知該如何是好,就這樣一邊打一邊向後撤,慌亂中隊伍也變得不整。
這個時候,戰士們紛紛朝他喊:“師長,坦克擋不住,馬上向後撤!必須立刻向後撤了。”
陶勇聽了往路邊谷場上的石磙上坐了下來,大聲喊道:“我陶勇坐在這裡,哪個敢撤?”
有陶勇這句話,大家都變得振作了起來,紛紛互相鼓勵道:“陶師長就在這裡,我們有什麼好怕的?”
其實此時的陶勇和戰士們一樣,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魯南山區,思想彎子難免一時轉不過來。
圖丨魯南戰役戰前情況圖
但是,當他想到粟裕的殷切期望,想到即将與國民黨王牌軍快速縱隊決戰的重任,他還有什麼可說的?
他的一生早已全部交給了革命,交給了戰争。對于上級的訓示,意圖,陶勇總是不折不扣地去執行和完成,從來沒有半點怨言。
軍人嘛,總是需要不斷開辟新的戰鬥疆場,去消滅還生存着的敵人。
想到此,陶勇召集了師黨委會議。不一會兒,各旅團的幹部們根據師黨委的精神,邊走邊動員,宣傳起大踏步北上魯南的意義。
士兵是神聖的。隻有他們才是最富有忘我的犧牲精神。
一旦明白了北上魯南,與山東野戰軍會師,目的是使自己主力高度集中,殲滅敵有生力量,從根本上改變敵我形勢的偉大意義,懷疑、急躁情緒一掃而光。
北上魯南打勝仗的口号,響徹在整個隊伍中。
“怎麼樣,小夥子們,到了山東境内了,還想蘇中嗎?”陶勇在隊伍中和戰士們拉起了家常。
戰士們都十分喜歡同陶勇聊天,無拘無束,就像和兄長在一起。
陶勇對他們親如兄弟,他熟悉他們,對每個人的性格都了若指掌。
在戰場上,如碰到什麼問題,派誰去解決,哪個人合适,他都知根知底。
一次,師政治部給他出了一套試題,要他把機關和部隊班以上幹部的姓名說出來,他對答如流,連炊事員、馬夫的小名,家裡有幾口人,都記得清清楚楚,就像數叨自己家裡人一樣。
粟裕曾這樣評價陶勇:“陶勇是個很有個性的指揮員,他的嚴厲反映在戰場上,下達任務丁是丁,卯是卯,毫不含糊。”
的确,陶勇面跟戰士們相處,是很講原則的,生氣了就罵人,但平時又會跟他們說笑打鬧,打牌摔跤,玩輸了還讓人刮鼻子,讓人很難分出司令員和戰士的界限。
那些挨了陶勇巴掌的人,往往自我炫耀地對戰友誇口:“嘿嘿,我今天挨了陶司令兩巴掌。”
在陶勇身上,有一種吸引人的特殊魅力。他走到哪裡,戰士們就把他當作知己。這一點粟裕也曾稱贊過。
臨戰前動員,陶勇從不作長篇大論,簡明扼要幾句話,就鼓足了士兵的作戰熱情。
他常常在交代任何之後,走進隊伍中,摸摸這個背包,看看那個的武器;見到新兵就關切地問:“害怕嗎?我第一次也有點怕,但也要向前沖。頭開好了,以後就不怕了。”
見到老兵他就會問:“你這支槍背了三年了吧?找敵人換支新的去!”
當沖鋒号吹響前,他趕到隊伍前對下級指揮員說:“注意你的戰術動作,我可會拿望遠鏡盯住你的屁股!”“我跟在你們後面進城,你們要是動作慢了,我就先進去了!”
眼下,陶勇和戰士們邊走邊說,腳步如飛,铿锵有力的話語從他們的口中湧出:
“打好入魯第一仗,為一師争光!”
“北上山東打勝仗,要把威名天下揚!”
..........
經過七天七夜的艱苦行軍,隐蔽急進,陶勇所部于1947年元旦這天,進至山東郯城以南,協同兄弟部隊形成了對魯南之敵的包圍。
魯南戰役的帷幕,一下子拉開了。
炮聲迎來了1947年的新年。2月2日晚,我軍對敵人發起了全線攻擊。
戰地指揮所裡,陶勇關注着戰鬥的進展,雖說是初次來山東作戰,但在經過幾天的摸底、了解情況後,陶勇對魯南戰役的态勢很快成竹在胸了。
粟裕對陶勇也充滿了信心,他相信,自己的這位得力幹将經過多年的戰争實踐,已經使他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指揮藝術。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陶勇一貫遵循的戰鬥原則。每次戰前,陶勇首先要想方設法了解敵情,從敵軍人數、裝備到敵首腦的脾氣特性,都盡量設法了解,從中作出正确的判斷。
圖丨陶勇(中)在黃橋戰役後
第三天的夜晚,天色漆黑。陶勇指令一旅、三旅與友鄰部隊密切協同,縮緊對敵人的包圍。
在靠近前沿的指揮所裡,他傾聽着激烈的槍聲,親自掌握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态勢。
陶勇他不但能靈活地運用傳統的戰略戰術,又能夠不拘形式,創造新的打法。他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就是從一次次戰鬥中積累而成的。
又是一夜激戰,迎來了1月4日的黎明。被圍之敵二十六師全部被殲,殘敵和快速縱隊被新四軍緊緊包圍在陳家橋、賈頭、作字溝一帶狹小地區内。
剝烏龜殼的戰鬥,可以說是剛剛開始。
真是天賜良機!此時,天空陰雲密布,細雨迷濛。敵機運動受阻,加上道路泥濘,敵機械化部隊行動困難。
敵困我打!陶勇當即抓住戰機,與友鄰部隊密切協同,開始向國民黨軍第一快速縱隊進攻。
陶勇仰望天空,盼望雪下得更大一些,讓這些烏龜殼都陷在泥地裡。
圖|1949年8月1日杭州,陶勇(中)與譚知耕、金冶
敵坦克越來越近了,三百米、二百米,當坦克行進到距陣地隻有一百多米時,陶勇大聲喝令:“打!”
霎那間,一旅迎頭一陣猛烈的攻擊。三旅從側翼撲向坦克後面的步兵,一下子切斷了敵步兵與坦克的聯系。
風雪交加中,陶勇舉目觀戰,穩如泰山。士氣高昂的戰士們,穿着濕透了的棉衣,不顧敵火力攔阻,短兵相接。
他們有的用手榴彈炸坦克,可坦克卻紋絲不動;有的爬到坦克頂上掀開蓋子往裡扔手榴彈。
可突然炮塔旋轉起來,把戰士摔下坦克;戰士們愈戰愈勇,而敵人像輸紅了眼的賭徒又開着坦克向陣地沖來。
這場激戰,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敵人除七輛坦克逃到峄縣外,全副美械裝備的26師和蔣介石苦心經營的第一快速縱隊三萬多人全部被殲。
雨雪後的天空,格外清湛。在硝煙褪去的戰場上,陶勇和張震東、彭德清、譚知耕等幹部,高興地穿梭在被打瞎、打聾、打癱的坦克、大炮和汽車前。
陶勇興緻勃勃地說道:“我們以步槍、手榴彈打敗了敵人的機械化,我相信,過不了多久,我們定會有自己的戰車大隊!”
郎朗的笑聲,蕩漾在甯靜的田野。此役,一師共殲5400多敵人,其中俘獲4100多人,繳獲敵坦克8輛,擊毀敵坦克10多輛,繳獲山、野炮10門,汽車65輛等大批裝備。
共同的戰鬥凝結了真摯的感情。陶勇對粟裕一直都十分敬重。而粟裕對于陶勇,也有着别樣的感情。
1947年初春,萬物複蘇,大地一片生機盎然。
時間過得真快。淮海戰役後,陶勇奉命率領四縱來到峄縣整訓。對峄縣,陶勇并不陌生。
兩年前的魯南戰役就在這一帶進行的。部隊一駐下,開始了淮海戰役總結,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一月會議關于目前形勢與1949年任務的決議。
在整訓後期,中央軍委指令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四縱改為二十三軍,屬七兵團建制,下轄六十七師、六十八師、六十九師。
陶勇為軍長,盧勝為政委,梅嘉生為副軍長,劉文學為副政委。
圖丨4縱(23軍)淮海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唯有讓陶勇感到依依難舍的是,共同戰鬥四個月的郭化若要離開四縱,上調為 兵團政委。戰争中結下的友誼是終身難忘的。
陶勇已經接到野司《京、滬、杭作戰預備指令》。這是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針對敵人反革命的兩手。
一面通過和平談判進一步揭露敵人陰謀,一面訓示二、三野戰軍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準備渡江作戰,直搗京、滬、杭敵人巢穴。
大軍剛要出發,陶勇忽然接到粟裕的電話:考慮到二十三軍多系蘇中子弟,對該地區的地形和民情比較熟悉,決定改變23軍原來參加中線渡江作戰的任務。
暫歸十兵團指揮,南開江蘇泰州地區集結,參加東線作戰集團的渡江作戰。
對粟裕司令體諒下屬之情,陶勇深感欣慰。他馬上把這個指令傳達下去,全軍上下一片歡騰。
圖|陶勇(右一)與葉飛、粟裕、王必成
400多公裡行軍不在話下,部隊飛速向泰興以南地區挺進。
一路上,解放區人民歡聲笑語,夾道歡送子弟兵遠征。
老百姓的信賴,家鄉父老的深情,激勵着官兵的心。有多少人路過家門而不入,喝一杯家鄉茶繼續上路。
陶勇被鄉親們包圍着,争相問候:“陶司令,你可打回來了!這次去了,打勝了再回家來呀!”
“陶司令,我的兒子交給你了,不立功不叫他回來見
我!”.........
陶勇的眼眶濕潤了。這裡,也是他的家鄉呀。是他,帶一個營挺進江北,轉戰蘇皖邊,後來一點點發展壯大成為今天兵強馬壯的23軍。
整整10年了,他們的足迹踏遍蘇北、蘇南、浙西、蘇中,與這裡的人民結下了生死與共的感情。
臨走前,陶勇向粟裕告别:“相信我陶勇,我會勝利而歸的!”
整整20天的晝夜不停地行軍。3月21日,部隊意氣風發地到達泰州。
圖|陶勇與妻子朱岚
一到駐地,一到駐地,陶勇每天都接到雪片版的決心書、保證書、挑戰書。
還有的上書到黨中央、毛主席。士氣高漲、求戰心切,使陶勇心情振奮。
另一方面,他也在形勢任務教育中告誡大家,破除北方籍一些同志“江無底、海無邊”的帆船恐懼心理,糾正輕敵思想。
陶勇進一步明确渡江的戰術手段,以偷渡和強渡相結合,在偷渡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功夫,分秒必争。
陶勇指着渡江地圖對各師團幹部說:
“我們面前的敵人抵抗将會十分頑強,但要記住,這次渡江戰役是最後一次大戰了,我們一定要突破敵人長江防線,船自為戰,人自為戰,一舉登陸,釘住釘子,堅決打垮敵人進攻,站穩腳跟,保證後續部隊源源登陸。”
1949年4月20日,國共談判以國民黨南京政府接受國内和平條件而破裂;毛主席、朱總司令向全軍釋出《向全國進軍》的指令,偉大的渡江戰役開始了。
然而,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件。
圖丨行駛在長江上的英艦“紫石英”号
這一天,正當大家嚴陣以待地等侯着進攻的時刻,突然,甯靜的渡江出發陣地上傳來猛烈的炮擊聲.....
“發生了什麼事?”人們的臉色驟然一變,争相詢問。
電話鈴急促地響起來,陶勇霍然跳起去接,方知:萬惡的英帝國主義軍艦對我68師主攻團悍然開炮,當即炸死主攻團團長鄧若波,炸傷團政委等40多人。69師主攻團陣地也遭敵炮擊,造成傷亡。
陶勇一聽,怒火滿腔。兩天來,江面上時有英帝國主義的軍艦,同國民黨軍艦相伴相随,幾次侵人我解放軍的防區,往返遊弋,停泊窺測,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
這些英國軍艦中有“紫石英”号、“黑天鵝”号、“伴侶”号、“倫敦”号等等。
前沿觀察所再次升起信号“警告”,但“紫石英”号竟“轟轟”發出一陣排炮!
“怎麼辦?”指揮所裡,人們的目光在注視着陶勇。有人提出要為死難戰友複仇,伸張正義!
“聽我的指令,堅決還擊!”請示上級已經來不及了,陶勇當機立斷,作出這一大膽決策。
炮兵以猛烈、準确的火力射擊,成串的炮彈傾瀉在英艦炮台和甲闆四周。
長江、水柱突起,煙卷波濤。頃刻間,兩艘英艦陷入人民解放軍強大的炮擊火網之中,冒出濃煙,燃起大火,“米”字旗破裂了,飄落在長江之中,同泥沙一起被巨浪卷走了。
“好啊,打中了!”前沿陣地上,指戰員們歡呼雀躍,陶勇剛毅的臉上,正氣浩然,威風凜凜。
驚慌失措的“紫石英”号,多處中彈起火,狼狽地挂起三面白旗,從擴音器裡發出哀鳴:“我們不是你們的敵人!我們不是你們的敵人!”
“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以往那種不可一世的氣焰,掃地殆盡,在求饒聲中各自奪路逃竄。
圖丨英艦“倫敦”号中彈累累
“紫石英”号巡洋艦因中彈最多,被迫停于鎮江附近江面,被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俘獲。
這一事件壯了軍威、國威,震動了世界。國際輿論大嘩,紛紛譴責英國這一無理行徑。
這一炮擊“紫石英”号的壯舉,也已載入人民解放軍的史冊。
1967年1月21日,陶勇将軍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粟裕這樣說:
“在我們共同戰鬥的歲月裡,陶勇一直率部奮戰在戰争的第一線,馳騁于長江南北的抗日遊擊戰場,參加了解放戰争時期華東戰場上曆次重要的戰役,參加了偉大的準海戰役和渡江、上海等重要戰役。
他以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機動靈活的指揮藝術和顧全大局的共産主義風格,為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立下了不朽的戰功。他率領的部隊以輝煌的戰果,在我軍的史冊上留下了光榮的一頁。”
1983年,出身華野的将軍們相聚一堂:粟裕、王必成、葉飛等人,大家在閑聊中一同回憶起了那段艱難的戰鬥歲月。
閑聊過程中,粟裕曾托付王必成,一定要為陶勇出本書,籍以弘揚他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德,并紀念他的不幸去世。
圖丨粟裕
在陶勇将軍生前的老部隊和他戰鬥過的地區黨政上司的大力支援下、努力下,這一願望終于實作了。
《戰将陶勇》一書是許多老戰友、老部屬緬懷陶勇将軍的文集,也是贊頌陶勇将軍英勇奮鬥一生的光輝實錄。
除此之外,也包含了粟裕對于陶勇真切的情感,在陶勇離開的幾十年裡,他從未忘記這位在革命戰争的烈火中冶煉成長起來的,卓越的軍事指揮員;智勇雙全、軍政兼優的常勝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