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你讀《資料自治》前言第一章緒論1.2 資料的戰略性(二)

1.2.3        資料要素

2020年 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于建構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資料作為生産要素,可以參與配置設定。将資料作為生産要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市場經濟要求生産要素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通過交易實作流動,進而實作要素的優化配置,因而需要建設各類生産要素市場。商品是為了出售而生産的勞動成果,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産品。恩格斯對此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商品首先是私人産品。但是,隻有在這些私人産品不是供自己消費,而是供他人消費,即供社會消費時,它們才成為商品。

那麼資料如何成為生産要素呢?先看一下資料使用的 3個階段。

第一階段(手工階段):在計算機出現之前,人們進行決策依靠的是手工收集和分析資料、決策者的經驗和直覺,即當時的決策是手工方式的決策。例如,早期的軍事情報部門就是通過手工擷取情報、分析情報的,諜報人員通過自身接觸到的地方人員或機構,竊取軍事情報,然後通過交通站将情報傳遞給情報部進行情報分析,情報部再将分析結果送出給參謀部,供其制定作戰計劃,或直接送出給指揮官進行戰場決策。

第二階段(自用階段):随着資訊化程序的推進,大量資料被生産出來,人們開發了計算機決策支援系統,再後來出現了商業智能,這時生産者就可以利用自身資訊化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決策。然而,生産者自身的資料積累是一個漫長、成本高和困難的工作,隻有少數大型企業能夠做到,不僅如此,積累的資料也僅僅局限在企業自身生産的資料範圍内。在這個階段,資料主要供生産者自身使用,不能被稱為商品,也不是生産要素,但是資料已經是一種資源了,企業也認識到了資料的價值,是以逐漸考慮将資料作為資産來看待。

第三階段(流通階段):随着技術的進步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應用,不論是政府、組織、企業,還是個人,都越來越有能力獲得決策需要的各種資料。這些資料來源多樣、類型多樣,甚至超過了早期大型企業自身的積累,并且資料分析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人們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資料來得到決策依據。這樣,一種新型的決策

方式就産生了,這就是大資料決策。

顯然,目前的資料使用已經到達了第三階段(流通階段)。但是,目前的資料流通還處在無序流通的狀況。資料産品的形态、計量、品質等問題還有待完善,資料資産的會計處理還難以進行,資料商品流通體系剛剛開始嘗試。是以,将資料作為生産要素是一個戰略方向,是重大創新,需要理論研究和市場實踐來解決資料特性、資料資産化、資料商品化、資料流通等一系列法規、經濟、财會、技術問題,需要開發相應的資訊技術來支撐資料要素市場的各項活動。

1.2.4         資料能力

本節關于資料能力的闡述來自文獻[9]。

人類的競争正快速轉向對網絡空間的競争,網絡空間的競争就是對資料資源的争奪和掌握。未來的資料技術将加工出大量的資料産品,提供衆多資料服務,創新生産和生活方式,這取決于國家的資料力。資料力是對資料資源掌控、擷取、開發的能力和力量,主要包括資料資源擁有量、資料技術的掌握程度和資料人才數量

3個方面。建設中國的資料力,其戰略意義可比神舟飛天、嫦娥攬月、蛟龍探海,是國家競争力的全面提升。資料力建設包括以下 3個方面。

•  一是建設可開發的資料資源和資料儲備。包括保護已有的資料資源,建設可用的資料資源、儲備資料資源、掌控資料資源,尤其要率先建設國家戰略資料資源,為頂層設計和戰略決策提供服務;在各省市建立資料資源中心,為政府治理提供服務。各地可因地制宜,發展本地的大資料資源,例如,農業大省可以建設發展農業大資料,旅遊大省可以建設發展旅遊大資料,金融中心則可以建設發展金融大資料,等等。

•  二是發展資料科技。大力支援開展資料科學研究,支援資料技術開發,掌握核心技術,設立科學研究專項基金、科研基地、創新基地,形成“資料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局面。

•  三是加快培養資料科學人才。突破體制機制的限制,大力支援高校設立資料科學學院、資料科學和大資料技術專業、學科體系,鼓勵開展跨校、跨學科的大資料綜合人才培養;整合社會力量建設大資料人才培養基地、大資料市場教育訓練機構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