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你讀《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 (IPv 6)》第三章IPv6過渡技術3.3 IPv6 過渡技術(四)

3.3.4     其他新的過渡技術标準

除了上述幾種技術标準,中國營運商也提出了諸如Laft6、Smart6、Space6等相關标準。

Laft6是針對 DS-Lite的改進,其将原本在 AFTR上的 NAT功能轉移到 CPE終端上完成,降低了 AFTR的性能要求,提高了網絡的可擴充性。

Smart6和 Space6類似 NAT64技術,都是解決 IPv6使用者通路 IPv4資源問題的協定轉換技術。通過将 Smart6/Space6網關部署在 IDC出口,可以使 IPv6使用者通路IPv4的ICP/ISP資源,進而達到遷移 IPv6流量,促進使用者向 IPv6演進。

3.3.5      IPv6 過渡技術對比分析

在面對一個具體的 IPv6改造項目,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各類要求,諸如要求現網業務的穩定性高,任何改造都不能影響現有業務的運作、可以平滑更新等。是以我們在評估采用哪種過渡技術來實作IPv6改造時,需要考慮到諸多情況進行綜合判斷,具體如下。

(1)  實施部署的便捷性,周期不能太長,如何保證在國家或監管機構的規定時間内完成全部業務平台的改造,并對外提供IPv6服務。

(2)  方案須支援雙棧,對後續的演進發展到純 IPv6沒有障礙。

(3)  要考慮投資成本和影響,分步進行,優先完成對外網系統改造(如門戶網站),再進行内網系統改造。

(4)  對現有業務的影響最小,已有的 IPv4通路不受影響。

(5)  技術的通用性,不同廠商産品能夠實作對接支援。

(6)  不增加過多的運維負擔,對 IPv6網絡的維護工作可以平穩過渡。針對上述需求情況,我們對 3種主流的過渡技術進行比對,詳見表 3-1。

表3-1      IPv6過渡技術對比

技術 優點 缺點
雙棧技術

改造徹底;使用範圍廣;

單協定使用者互通性好

雙棧運作對資源消耗更大,降低了裝置性能;

涉及伺服器和網絡裝置更新; 投資成本高、周期長

隧道技術

僅需對承載網絡改動; 部署快;

适用于 IPv6 孤島間通信

配置複雜;

多次的封裝 / 解封裝提升了裝置負載, 降低了網絡使用率;

對運維和網絡性能帶來極大的挑戰

協定轉換技術

網絡架構改動小(不改動業務系統); 部署速度快;

投資成本低

部分應用需要特定的ALG(應用層網關) 協同

每種過渡技術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結合應用場景和需求,在不同的場景下需要選擇不同的過渡技術以實作IPv6改造:對于建立業務系統的場景,推薦采用雙  棧技術,同時支援 IPv4和 IPv6,一步到位實作最優改造;對于多個孤立 IPv6網絡互通的場景,如多個 IPv6的資料中心區域互聯,可以采用隧道技術,讓 IPv6資料封裝到 IPv4網絡上傳輸,減少部署的成本和壓力;對于已經上線的業務系統,建議采用協定轉換技術,對現網的改動最小,可以快速部署,投資成本最低,可支援後期逐漸演進到純 IPv6環境。在一些特定的場景和需求下,甚至需要針對系統網絡架構綜合應用多種過渡技術實作 IPv6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