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你讀《6G需求與願景》第一章資訊技術及移動通信發展曆史1.2 移動通信發展曆史(二)

1.2.4 第四代移動通信

為了克服 3G技術存在的不足,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于2004年年底啟動了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标準化工作,并命名為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而 ITU于 2008年完成了 IMT-2000(即 3G)系統的演進——IMT-Advanced

(即俗稱的“4G”)系統的最小性能需求和評估方法等的制定。為了保持3GPP标準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競争優勢,3GPP于 2008年 4月正式開始了 LTE演進标準——LTE-Advanced(簡稱為LTE-A)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于2010年 6月通過 ITU的評估,于 2010年 10月正式成為4G的主要技術之一。

IMT-Advanced(即 4G)定義的蜂窩網絡系統必須滿足以下要求。1)基于全IP(AllIP)分組交換網絡。

2)在高速移動性的環境下達到約100Mbit/s的資料速率;在低速移動性的環境下達到約 1Gbit/s的資料速率,即移動/固定無線網絡接入的峰值資料速率。

3)能夠動态地共享和利用網絡資源來支援每單元多使用者同時使用。

4)使用 5~20MHz可擴充的信道帶寬,高達 40MHz。

5)鍊路頻譜效率的峰值為 15bit/(s·Hz)(下行)和 6.75bit/(s·Hz)(上行)。

6)系統頻譜效率下行 3bit/(s·Hz·cell),室内 2.25bit/(s·Hz·cell)。7)支援跨不同系統網絡的平滑切換。

8)提供高服務品質(QualityofService,QoS),具備支援新一代多媒體的傳輸能力。

4G以正交頻分複用多收發(OFDM-MIMO)天線技術和空分多址(SDMA)技術為基礎,采用 Turbo碼編碼技術,支援 FDD和 TDD兩種模式,其網絡結構如圖 1-4 所示。

帶你讀《6G需求與願景》第一章資訊技術及移動通信發展曆史1.2 移動通信發展曆史(二)

圖 1-44G網絡結構

4G網絡分為演進的通用移動通信系統陸地無線接入網(E-UTRAN)和演進分組核心網(EvolvedPacketCore,EPC)兩部分。首先,接入網的結構更為扁平化,整個網絡隻有一種基站——eNodeB。eNodeB的功能由 3G階段的 NodeB、RNC、SGSN、GGSN的部分功能演化而來,新增加了系統接入控制、承載控制、移動性管理、無線資源管理、路由選擇等功能,并可以通過 X2接口互聯。其次,EPC能夠前向相容已有的系統架構,并将之前的相關實體取代成移動管理實體(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與服務網關(ServingGateway,SGW),将電路域和分組域的業務統一承載在分組域上,實作了核心網的全 IP 化,并将控制面和使用者面相分離。

整體而言,4G網絡為全 IP化網絡,可有效滿足移動通信業務的高帶寬發展需求。與 3G通信系統相比,4G通信系統資料傳輸速率更快,且能夠更好地對抗無線傳輸環境中的多徑效應,系統容量和頻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然而,随着經濟社會及物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雲計算、智慧城市、車聯網等新型網絡和業務形态不斷産生,對通信技術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移動通信網絡應面向工業制造、智慧交通、智能電網等領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而以高帶寬為特性的 4G網絡難以滿足超低延遲時間、大規模接入和超高帶寬等業務需求。面對這些存在的問題,5G技術被提上了日程。

1.2.2         第五代移動通信

2015年 10月 26—30日,在瑞士日内瓦的決議,并正式确定了5G正式名稱為“IMT-2020”。第一個5G标準是3GPP的第15版(Release15),已于2018年 6月當機,并于 2019年開始了商用部署。2019年被認為是中國 5G元年,在這一年的 6月 6日,工業和資訊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了 5G商用牌照,标志着5G時代的正式開啟。

與 2G、3G、4G不同,5G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無線接入技術,而是多種新型無線接入技術和現有 4G後向演進技術內建後的解決方案總稱。從某種程度上講,5G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網絡。5G網絡融合了 SDN、NFV、超密集異構網絡、自組織網絡、内容分發網絡、D2D通信、大規模 MIMO、毫米波、多連接配接等技術,實作了峰值速率、使用者體驗資料速率、頻譜效率、移動性管理、連接配接數密度、網絡能效等名額的全面提升[4]。相對于 4G技術,中國 IMT-2020(5G)推進組設定的 5G關鍵技術名額要求如圖 1-5所示。

帶你讀《6G需求與願景》第一章資訊技術及移動通信發展曆史1.2 移動通信發展曆史(二)

圖 1-5

中國IMT-2020(5G)推進組設定的 5G關鍵技術名額要求相對于 4G,5G考慮了更多的性能次元提升,包括:峰值資料速率由 1Gbit/s

提升至 20Gbit/s;城區和城郊使用者體驗速率達到 100Mbit/s,某些熱點地區的使用者體驗

資料速率提升至 1Gbit/s;頻譜效率提升 3倍;支援的移動速度由 350km/h提升至

500km/h;支援極低延遲時間要求服務,端到端時延從 10ms 降低到 1ms;支援更多數量的

裝置連接配接,連接配接數密度由每平方千米 105個裝置提升至每平方千米 106個裝置;網

絡能效提升100倍;區域通信能力提升100倍,由0.1Mbit(/  s·m2)提升至10Mbit(/  s·m2)。基于上述8個方面能力的增強,5G網絡開始具備滲透垂直行業的能力,支援的應用場景涵蓋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超高可靠和低延遲時間通信(uRLLC)和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三大場景。具體場景特征和關鍵技術将在第 2章進行詳細介紹。

在無線側,5G融合了多種現有無線通信技術,利用毫米波、大規模 MIMO等技術提升吞吐量,并支援獨立組網和非獨立組網兩種架構。在核心網側,5G旨在通過單個 5G核心網絡滿足各種應用的不同需求。是以,5G核心網絡需要提供多種新功能,如靈活資源配置設定、靈活的網絡重構以及對各種平台的開放通路等。5G核心網絡的典型演進包括移動邊緣計算(MEC)、軟體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拟化(NFV)和網絡切片等。5G系統的網絡結構如圖 1-6所示。

帶你讀《6G需求與願景》第一章資訊技術及移動通信發展曆史1.2 移動通信發展曆史(二)

圖 1-65G系統的網絡結構

圖 1-6中 UE為使用者終端,(R)AN為(無線)接入網絡,DN為營運商資料網絡,其他部分為 5G 核心網功能實體,其描述見表 1-1。

表 1-1 5G核心網絡實體功能描述

5G網絡功能 中文名稱 類似 4GEPC網元
AMF 接入和移動管理功能 MME 中 NAS 的接入控制功能
SMF 會話管理功能 MME、SGW-C、PGW-C 的會話管理功能
UPF 使用者平面功能 SGW-U+PGW-U 使用者平面功能
UDM 統一資料管理 HSS、SPR 等
PCF 政策控制功能 PCRF
AUSF 認證伺服器功能 HSS 中的鑒權功能
NEF 網絡能力開放 SCEF
NSSF 網絡切片選擇功能 5G 新增,用于網絡切片選擇
NRF 網絡注冊功能 5G 新增,類似增強 DNS 功能

5G核心網借鑒了 IT領域的“微服務”理念,采用了基于服務的架構(ServiceBasedArchitecture,SBA),通過子產品化和軟體化以實作面向不同場景需求的切片目的。

目前,5G移動網絡的最終設計目标是滿足終端使用者多樣化的服務品質(QoS)需求,這就要求網絡實體能夠實作對網絡環境的認知和自主決策。網絡層、控制層和管理編排層中的不同網絡實體(如無線裝置、基站和 SDN控制器)需要做出本地自主決策,包括頻譜接入、信道配置設定、功率控制等,以實作不同網絡的不同目标,如吞吐量最大化、時延和能量最小化等。随着移動通信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複雜化,我們面臨着一個更加分散和多樣化的網絡環境。網絡狀态的動态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異構無線使用者之間的共存和耦合,使得網絡控制問題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5G架構難以同時滿足三大場景的需求,且資源的排程過程仍然缺乏足夠的彈性,難以滿足資源随需即用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 6G需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