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雲網絡改變商業模式
在傳統的購買方式中,提供應用服務的企業為了搭建資料中心,需要購買各類軟硬體及服務,包括向內建商購買咨詢與傳遞服務;向多家裝置商分别購買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負載均衡裝置、伺服器(含網卡)、維保服務;向雲計算軟體廠商購買或利用開源搭建虛拟化環境;向多家營運商購買帶寬與專線。這需要漫長的協調和溝通過程,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當雲網絡出現後,有技術能力的網際網路企業,可以根據應用部署的規劃,直接在控制台或者通過程式調用雲網絡API,很快完成部署。技術能力欠缺的企業,也可以通過找到管理服務提供商(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MSP)來完成雲環境的搭建。
通過雲網絡的服務化提供方式,企業可獲得許多在傳統網絡中無法獲得的能力, 例如,全球部署的互聯與加速能力,雲—管—邊—端的連接配接能力,應用的實際使用量與網絡服務品質的感覺能力、總部、分支、移動辦公等向雲的平滑遷移能力等。
在采用雲服務後,網絡工程師不再需要獲得各種裝置廠商的認證,但需要了解計算、安全、資料庫、大資料、AI 等基礎知識,懂得應用部署方式,才能更好地進行網絡規劃與設計,可以通過程式設計根據應用需求靈活排程網絡服務。
1.4.4 DevOps 變革産業生态
在建構網絡時,傳統營運商首先要考慮互通标準以降低總體成本。形成标準的時間很長:回顧從2G 到5G 的發展曆程,基本上從标準制定到商用需要5 年以上的時間。網絡裝置的發展經曆了技術、競争、場景的不斷疊加,在特定場景中會發現某類網絡裝置中包含了很多無用的功能。
為了提升服務釋出效率,雲網絡采用了自研方式。 以開源OpenvSwitch 為例, 為了避免對Linux 核心的改造,充分複用Linux TCP/IP 協定棧的特性與能力,然而OpenvSwitch 在核心上的處理性能并不理想,在10Gbit/s 伺服器時代還可勉強應付, 但更新到25Gbit/s、100Gbit/s 以後就難以維持了。為了提升轉發處理性能,軟體與硬體的結合給網卡晶片、交換晶片提供商帶來了新的機會與挑戰,進而促使雲網絡産品快速發展。
雲網絡的技術架構與開發模式,對傳統的實體網絡裝置帶來一些沖擊,主要包括交換機、路由器、負載均衡和防火牆等。由于伺服器與存儲間的實體連接配接依然存在,對實體交換機、路由器的影響有限,依然要求它們具備高性能、低延遲時間的轉發性能。由于雲網絡中的虛拟交換機采用VxLAN 等Overlay 技術,對實體交換機的表項要求變小了。當複雜的應用協定層被剝離到雲網絡虛拟化層後,實體連接配接層盡量減少使用二層部署,以避免随之而來的環路問題。同時,對底層實體交換機的功能需求會減少。為了提升運維效率,要求實體網絡的監控功能提升,由人—機CLI 轉變為API,以實作機—機監控。但由于各廠商的标準不統一,交換機有被雲廠商白盒化的趨勢。雲網絡對于4/7 層防火牆、負載均衡等網絡裝置的沖擊尤為巨大, 簡單地把傳統的裝置進行軟體化,并不能帶來彈性伸縮能力,很多原有的4/7 層網絡裝置正被取代。
由于采用了DevOps 方式,雲廠商同時具備開發與運維的能力,可以根據實際運維過程中的需求,在開發時快速提供管理接口。由于涉及衆多租戶和應用線上不間斷使用的問題,靠人使用腳本方式來管理已經不可能,要以更智能的方式對網絡進行監控、故障逃逸、版本更新管理。雲網絡要求在新、舊版本之間進行平滑更新與復原。
對企業來說,管理運維雲網絡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已經看不到實體裝置,很多網絡的管理工作交給了雲廠商,但是依然需要從應用的視角去感覺網絡的品質與故障,進行應用層的可靠性保障。
在過去的10 年間,大部分的網際網路企業已經将應用部署在雲上,充分利用雲網絡的能力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雲計算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基礎設施。變革已至, 未來已來。企業上雲,網絡先行,雲網絡必将攜網際網路新技術惠及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