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道麥IT負責人李樂:數智化成“中國智造”引擎 | 阿裡雲研究院名人堂

來源 | 飛天CIO學堂微信公衆号
安道麥IT負責人李樂:數智化成“中國智造”引擎 | 阿裡雲研究院名人堂

圖為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IT負責人李樂

導語

憑借開拓者的精神,安道麥現已發展成為全球農化領軍企業,成為唯一一家“立足中國、聯通世界”的跨國作物保護公司,為滿足全球農業的重要需求提供助力。

近日,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IT負責人李樂作為第67期企業智能更新走進阿裡的嘉賓,同筆者分享中國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問題、建議及展望。李樂表示,傳統制造業低利潤戰略已然失效,亟需數智化轉型賦能,鼓勵企業把握時代機遇,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走“智能化”道路,推動中國制造轉型更新、走向國際。

低利潤戰略的失效

名人堂:您好,請問您如何看待傳統制造業企業數智化轉型?

李樂:随着人工、安全、環保等成本的日漸提升和勞動法律法規的日臻完善,中國制造業以量取勝的低利潤戰略已經逐漸失效,亟需加大投入,實作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效益。

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無法擷取明确的利潤回報而陷入困境。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實作企業數智化轉型成功,阿裡提供了很好的樣闆——實作資料互通共享和整合利用是制勝所在。以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網際網路等戰略經驗來評價,阿裡選擇的路徑無疑是正确的,通過數字化讓小企業快速更新轉型,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值得學習借鑒。

“選型”“轉型”兩手抓

名人堂:在全球化背景下,您對傳統制造業轉型有什麼建議呢?

李樂:一是要明确傳統制造業的企業“選型方向。在營商環境日益國際化的當下,中國制造業在“走出去”的程序中必然面臨“選型”的問題。是否需要參照國際化的選型方案進行管理與營運,應根據企業所面向的客戶群體的差異性有所差別。值得欣慰的是,國内不少同行正在運用中國的方案努力“走出去”,有效實作與國際接軌,把更多的“中國制造”推向國際市場,中國制造業正在快速進步。

二是要積極促進制造業的組織轉型。從人員成本、人員結構上看,傳統制造業企業想要留住年輕群體較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作從資訊化到數智化的轉變,把更多企業内非IT人員利用起來,是企業需要着重解決的現實問題和關鍵所在。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阿裡提供了更接地氣、更易操作的數字化方案,相較其他全球化程度高的公司更具“中國特色”參照性和可行性。

全面擁抱數字化轉型

名人堂:請問您如何看待未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

李樂:中國制造業的前景是光明的。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和産業的快速複蘇展現了國人強大的執行力、組織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在國際疫情形勢依舊嚴峻的當下,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競争中無疑擁有更大優勢,即整個全球市場對中國是開放的,中國制造業必将擁有更多更好的機會。

同時,在傳統制造業中,外企優勢正在逐漸減弱。以汽車制造業為例,盡管傳統汽車制造業流水線生産汽車的效率較高,但建立在智能化基礎上的汽車制造能夠實作從産品研制到生産的一體化定制,既保證了産品品類多樣性,又滿足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在崇尚個性和追求品質的當下,外企高效率生産的單一優勢逐漸減弱,國内企業契合使用者心理、響應市場需求的方案将會更受歡迎,更具生命力。

誠然,中外制造業的實力仍存在較大差距,國外的總體水準更高。如汽車制造行業,以我曾任職的公司為例,從研發、仿真、測試到生産制造的全流程均采用資料模型來執行。相比較而言,國内制造業的數智化程度尚有進步空間,中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但是差距已然在逐漸縮小。

從未來發展看,國内有許多像阿裡這樣的公司能夠制定出制造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更接地氣,成本更低。這些改變,都為中國制造業邁向物聯網時代,催生更多“智能制造”創造了可能。是以,當下正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最好時機,制造業應該把握好這一機遇,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為“中國智造”提供強大引擎。

關于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

安道麥是全球作物保護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緻力于創造農業簡單化,為農民提供高效的産品和服務,簡便農民的農作生活并幫助農民發展。

公司在全球擁有7,000名員工,竭誠為全球100多個國家的農民提供解決方案,包括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種子處理,保護作物免受雜草、害蟲和病害的侵襲,進而幫助農民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産量。同時,它也是全球擁有最廣泛和差異化的産品組合的公司之一,擁有270多種原藥和1000多種終端産品,可以為各市場所有主要農作物的全部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安道麥擁有七十多年的悠久曆史,企業規模在全球600億美元的作物保護行業裡名列前茅,是唯一一家“立足中國、聯通世界”的跨國作物保護公司,2018年公司年銷售額達39億美元。 > (來源:企業官網)

安道麥IT負責人李樂:數智化成“中國智造”引擎 | 阿裡雲研究院名人堂

(歡迎掃碼進入圈子)

安道麥IT負責人李樂:數智化成“中國智造”引擎 | 阿裡雲研究院名人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