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目前處于大規模産業應用階段,是引入到企業管理的好時機。好的技術可以簡單有效,無需那些高大上的包裝。
本文旨在抛磚引玉,雖然出于商業考慮做了一些簡化,但作為案例參考,希望對大家規劃工廠業務的持續優化有啟發。
案例基本資訊
某裝配生産型企業有若幹條生産線,其基本資訊如下。
1、每條生産線上有若幹個工序崗位。
工序間關聯,上一道工序完成後下一道工序繼續。
2、每個崗位涉及若幹種零件的組裝。
崗位所對應的料盒獨立,所需零件獨立配料。
3、目前配置了 3 名專職物料管理與配送人員。
在成本可接受的情況下,兼顧了多個崗位需同時配料的情景需求,也增加了巡檢的頻次。
存在的問題
現象 :補料效果差。
某裝配生不同崗位零件需求不同,用量不同,或者因補不及時造成生産暫停,或者因補料過度,增加庫存,也增加物料配送成本。
現象:補料投入大。
物料配送人員走動巡檢投入大,效果不明顯,遇到缺料時,尤其是多個崗位缺料時對于配送速度要求高。
現象:裝配效率受影響。
對于裝配工,既要專心裝配,又要随時注意料盒中零件的剩餘情況,還得停下手頭工作聯系物流管理人員,影響工作效率。
技術方案
1、 基本思路。
借助物聯網技術,連接配接操作台與倉庫的需求,讓資訊多跑路,讓工作更專注,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庫存壓力。
2、方案簡述。

- 操作台旁的料盒裡安裝傳感器,采集物料用量資訊;
- 組建工廠區域網路;
- 将采集到的資訊回傳到倉庫端,資訊包括:工位号,料箱号,零件型号;
- 倉庫端圖形化顯示+任務報警;
項目價值
1、 企業視角。
補料門檻值标準化,降低了零部件庫存的壓力;
減少物料管理人員數,無需為應對多個崗位同時缺料而預備的多個物料管理者。
2、裝配工視角。
裝配工可以更專注的工作,無需分心配件不足;
裝配工作更連續,不因缺料而中斷。
3、物料管理視角。
物料管理者不需要頻繁來回巡檢物料使用情況;
從救火式的工作模式,變成有序響應的模式。
拓展應用
品質管控上,可增加配件與産品的關聯,為品質追溯提供基礎資料。
工作效率上,可增加裝配效率的統計,為工時核定及員工績效提供基礎資料。
庫存管理上,可與采購管理結合,讓采購計劃更有依據。
資料可上雲,發揮雲上的大資料基礎設施,用于資料分析。
資料連接配接上,可連接配接工廠中的各種元素,讓生産資料統計實時化、直接化、準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