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甲乙雙方的困境

前兩天參加了一個特鋼鋼管生産企業内部智能制造項目的專家評審會,這個項目從立項到現在已經有三四個月的時間了,推進比較緩慢。總體情況向大家作個彙報。

有5家企業參加項目評審,2家外國公司,在工業領域比較知名;3家國内的企業,其中2家偏IT類企業,1家為高校校辦企業。針對每個企業參加項目評審的具體情況不詳細介紹,總體來說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完全符合甲方的“要求”。項目評審會後,甲方内部對推進項目進行了充分讨論,最終的結論是這個項目暫時不具備招标條件,内部再梳理項目細節、名額及架構等内容。

有的企業到現場調研了5、6次,有的企業到現場調研了2、3次。從甲乙雙方的切身感受來講,這個項目推進仍然比較困難。在飯局上,廠上司說:在最困難的時候接手這個廠子,我都沒有感覺到困難,但是現在這個項目,心裡确實沒底。

造成這樣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在不擴大讨論範圍,就這個項目評審會談談我的感受。

一.從甲方來講,總體需求包括兩個方面: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和生産過程業務建設(不做業務的具體讨論)。最終内部評審讨論的時候,我的觀點:(1)既然是智能制造的标杆項目,從廠子對項目的定位和規劃是比較高的,确定沒有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在該領域的應用和實踐。(2)有總體需求和規劃,但是沒有具體細節、名額和範圍等内容,5個企業的方案介紹過程沒有具體提及,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角度來講,本身可大可小,平台定位、功能範圍、工具應用等沒有清晰的概念,例如資料接入、資料存儲、資料擴充應用等要有具體界定,導緻5個企業介紹項目方案時隻提概念、不提落地;從生産業務角度來講,我具體業務不太懂,不具體發表意見,但是單從識别率作為切入點的話,技術方案怎麼保障落地,5個企業隻做了業務流程上的梳理,沒有做技術全方位的方案。(3)既然有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生産業務,但是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與生産業務的關系如何定義,這兩個方面明顯是脫節的,無法保障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充分為生産業務服務。(4)既然要建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不僅是實作現在的生産業務,如何保障廠子将來擴充其他的應用業務和分析業務。(5)現在廠子已經有物料系統和MES系統等,也有現實問題,是否考慮把已有的系統內建到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上。(6)如果是平台導向或是業務導向,都比較好解決,但是這兩個要同時進行,要進行整體考慮和規劃。

以上是發言的大概内容,期間還做了内容的讨論。盡管廠裡有業務人員和資訊化人員,但是整體需求(不是細節)和需求之間的關系沒有搞清楚,對于工業互聯平台的認知相對比較傳統,集團級上司對項目的定義、廠級上司對項目的了解和廠級執行層對項目推動沒有在一個水準線上,是以給乙方的方案範圍和執行落地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二.從乙方來講,5家企業介紹完方案之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企業都敢來做項目,為什麼我們不敢呢!(1)2家外國的企業,比較高高在上,不見兔子不撒鷹,拿現成的過時方案來套用,大概意思是說:反正我的實力,項目确定了,給你們整就行了,是否能夠落地是另外一回事。(2)3家國内的企業,相對來說比較積極,但是技術和業務其中都有明顯的短闆,是以給甲方造成很猶豫的感覺。(3)5家企業對甲方關鍵資訊的捕捉能力明顯差異很大,這也是多方面造成的,前期的調研基礎、知識範圍、交流技巧等。(4)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是因為需求端的層次和思維模式改變了,是以對乙方面的要求也變高了,特别是思維模式要與甲方保持一緻,用集團上司的話說:我們也不是那麼好忽悠的了。

一個項目的主要沖突是使用者需求、規劃高度和實施落地三者之間的沖突,項目評審完,項目的沖突和資訊不對稱造成:被“魚肉”的甲方,被壓榨的乙方。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