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說起越王勾踐劍,多數人是從成語“卧薪嘗膽”中認識了曆史人物越王勾踐。勾踐是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相傳他十分喜愛鑄劍,最有名的就是”越王勾踐劍”,因為勾踐的曆史故事使得此劍更加具有曆史意義和文物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國的國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他任用賢臣,發展生産,東山再起。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并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鸠淺"就是這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名字。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采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鸠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曆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自越王劍出土至今,一直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幾十年來,共外出展覽過三次,但越王勾踐劍因海外展出受損從此永禁外展。

第一次發生在1973年6月,當時,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越王劍和銀縷玉衣隆重亮相。郭沫若欣然為該展覽親題詩篇:“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自己能一飽眼福而欣喜若狂,在祝辭中“對中國政府這種特殊的照顧與好意”表示衷心地敬意。

第二次出展是在1984年12月,地點在香港。當時是為慶祝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簽字、香港問題圓滿解決,越王勾踐劍與新近出土的吳王夫差矛一道在香港華潤集團新開設的展中國文物覽館裡與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及各國友人見面。該展覽命名為《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展覽》,兩件展品被香港各界人士譽為“稀世珍寶”,古代兵器的“雙璧”。

第三次出展是1993年在新加坡舉辦的“戰國楚文物展”,這是中新文化交流的五項活動之一。非常不幸,就是在這次展出中,這把千古名劍受損了,而且是人為的。1994年8月24日,展覽結束,拆展時,新加坡方從業人員毛手毛腳,竟讓一塊有機玻璃柄闆卡在了勾踐劍的劍刃上,劍拆下後,劍刃部出現了一道長0.7厘米、寬0.1厘米的新傷痕!這真令人心疼無比。此事,也在國内掀起了軒然大波。

湖北一家報紙為此發表了題為《不是“國寶”要出國,而是“活寶”要出國》的文章。文章尖銳地指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越王勾踐劍“出土20多年,數次飄洋過海,最終難逃劫難,……慘遭損壞”一石激起了千層浪。 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再次對越王劍的受損情況進行評估,不過,最後的正式結論是“輕微損傷”。經過了這件事,作為我國的無價之寶,越王劍從此被永久禁止到國外參加展覽。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實物現場給人的感覺不是2400多年前鑄造的,而是24年前鑄造的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是以,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于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随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随葬品。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這個角度賞劍最好,劍身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漸變優美的曲線

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内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這11道同心圓紋是用何種工藝鑄造出來的呢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越王勾踐劍見到實物我被震撼到了

同一時代其他鑄造的劍已經鏽迹斑斑

劍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世人尊其為"百兵之祖"。劍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成為曆朝曆代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所追捧的對象。不過究竟是誰發明了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有人根據《管子·地數篇》中"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铠,此劍之始也"的描述,判斷劍出現于軒轅黃帝時代。也有人說劍出現于殷末周初,《逸周書·克殷》記載,牧野之戰取得勝利後,武王用"輕呂"擊刺纣王的屍體,此"輕呂"古書釋為"劍名",據考"輕呂"實際上是突厥語,而周人出身戎狄,比商人更容易掌握這種兵器,是以有人推斷,劍是從西亞通過遊牧民族傳入中國。

無論劍是由誰發明的,劍曆史悠久,被後人稱之"百兵之祖",當之無愧。到了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冶煉技術也逐漸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規範了鑄劍的法則,使劍成為最主要的短兵器,并成為社會各階層必有之佩備。

未完待續。您的評論和轉發是我創作的不竭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