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越來越向大衆化和專業化。
健康的開源項目需滿足使用者、貢獻者、商業公司等各方「名利雙收」的商業化利益。
開源已經是一種越來越清晰且可以走下去的商業模式了,大家對于“開源商業化”這個話題也已經慢慢接受了。抽象來看開源裡面隻有兩類人,一種是開源産品/服務的使用者(消費者)更多的是企事業機關,一種是開源産品/服務的貢獻者(生産者)多是代碼文檔等送出編輯維護者、社群治理與營運者。這兩大參與者之間目前都有一些痛點需要被解決,我認為這些痛點很重要值得被關注,否則可能會影響開源的健康發展。
使用者端,一方面需要“物美價廉”的開源産品為其解決工作生産中的問題,降本增效,更進一步完全可以看到軟體内部邏輯,它是一個白盒子,“看的明白用的放心”等衆多優點。從另一面出發,使用者在使用一個開源産品時可能會擔心在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 Bugs 該怎們辦,該找誰幫助修複,尤其是上線到生産環境出現問題呢。有的開源軟體使用者認為,可以把問題回報到開源項目社群等待社群人員解決,這是正常有效的方法,社群中貢獻者可以幫助修複問題、測試、釋出等,由于各種原因社群人員不可能像企業内部員工那樣及時快速的去解決問題,也有可能永遠都沒有人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在送出問題時描述不清楚等,社群沒法了解問題也就沒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可控的風險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有的開源軟體使用者想,能不能雇傭專門的人員來維護使用的開源産品,初步看好像可以,然現在是“軟體吞噬世界,開源吞噬軟體”,每個企業使用了不止一款開源軟體,難道都要請專門的人員來維護,最直接的就是投入高昂的成本,顯然不可行。那麼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呢?我認為是“使用了開源軟體可能會帶來不可控的風險和高昂的成本”,需求應該是“物美價廉”的開源産品,包括可靠的售後支援與保障。
貢獻者端,很久以來很多人一提到開源/開源愛好者都會閃現出“極客”、“情懷”、“熱情”及“無私奉獻”等等的詞語,确實也創造出了很多好玩有價值的開源産品。随着近年來開源被更多人認識,有更多的人想去參與開源。根據 Stack Overflow 的調查,真正能參與到開源貢獻裡面的人并不多,調查顯示很多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将編碼作為業餘愛好,但是沒有選擇為開源項目做貢獻。大緻原因是`「開源思想無限制,但開源貢獻有很多限制,沒有時間,基本免費貢獻」`,這樣就導緻很多人隻是很業餘的送出一些貢獻,這些貢獻不一定會被開源項目的維護者所采納,随着快節奏的生活,很多人除了要高效的完成正常的工作之外,隻能抽出空閑時間才做點開源貢獻,而且很多開源貢獻者沒有從開源中獲得經濟收益,當然過程中真的是有“情懷”的愛好者極客會不在乎擠壓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沒有經濟回報,最起碼他們這樣投入之後可以在開源界收獲到“名聲”人脈也可以增強技術能力,然大多數人長此以往參與開發貢獻的美好願望可能會事與願違。是以他們的痛點是“不能保證最大精力投入,長期免費産出沒有經濟回報”,需求是“名利雙收”。
我認為開源項目中的兩端痛點能否被解決,需求能否被滿足,是決定一個開源項目能否長遠健康發展的核心點。若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開源産品就是個 Toy,不能滿足貢獻者需求開源軟體就沒法向前發展。
那麼如何滿足雙方需求呢,我認為是更好的“開源商業化”,其實之前對于開源商業化我的了解是狹隘的,我簡單粗暴的認為,商業化就是讓開源背後的商業公司獲得商業回報,才能讓開源軟體走的更好,現在看來我的了解是狹隘的。我現在認為商業化或者回報是通過專業化方式讓開源軟體的兩端都能得到回報。
首先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出現了開源軟體背後專業的商業公司,這些商業公司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專業的「技術咨詢」、「技術支援」、「源碼解析」、「高效的 Bug 修複」、「個性化的定制開發」等等,讓使用者售後無憂。當然使用者要為商業公司支付專業的服務費用,這無可厚非,根據以往經驗軟體用的好,服務費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為了滿足貢獻者的需求,我給出兩種解決方案,
第一種,還是類似上面的商業公司出現,“收編”開源貢獻者,讓其全心全意的為開源項目做更多的貢獻,商業公司滿足他們的「名利雙收」,比如,名,商業公司可以為貢獻者提供發表、分享以及展示觀點的機會與平台,使得貢獻者被更多的人認識到,也會拓寬貢獻者的職業範圍;利,可以為貢獻者支付比之前工作中相當甚至更多的薪水,還有不受限制的辦公文化,Remote、不打卡等等,後面不一定都會這樣,在這樣「名利雙收」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産出會更高、開源項目會更加的活躍有保障。
第二種,即使有商業公司,有些貢獻者可能出于種種原因不會加入商業公司,那麼怎麼保障他們的「名利雙收」呢?根據經驗我認為,比如,名,基本和第一種差不多,除了商業公司為了宣傳開源項目更好的發揮他們的商業服務,可以讓更多的貢獻者也參與到宣傳中,貢獻者自己也可以主動的為自己的“名”發聲。利,我目前推薦如下:商業公司做好商業生态,牽頭做「開發者認證」,基于開源項目的特點推出商業的「Marketplace」或「AppStore」或「衆包」或「分包」的單個或者組合的模式,即貢獻者可以自己決定除了自己開源貢獻之外的産出是否要變現,比如 Plugins、Apps 等是要免費提供給使用者,還是明碼标價付費才能使用。這樣如果跑順,我認為「名利雙收」也是指日可待。
通過上面可以看出隻要出現專業的商業公司好像就能完美的解決開源項目中的雙方痛點與需求了,但是我們想一想為什麼要出現一個商業公司才能解決呢,從長遠來看這個商業公司還有其他的什麼目的或者影響嗎?比如可以猜測一下,他們會不會完全控制了這套開源軟體?開源軟體的走向完全由其掌舵?甚至是讓開源不再開源等等?我覺得可以這樣思考,在開源軟體與商業公司之間又出現`「Open Source Foundation(開源基金會)」`,也不一定說商業公司一定是先于開源基金會出現。開源基金會的最基本的屬性是“中立”,職能之一是通過法律等手段讓開源項目不受某個商業公司的控制,讓使用者和貢獻者可以放心的參與,不要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失。
關于開源基金會内容很多這裡不詳述了,可以參考其他的資料。如果某個開源項目能很好的解決兩端的痛點滿足各方需求,則開源基金會是非必須的。
目前基本上通過「使用者」+「參與者(開源貢獻者、商業公司、開源基金會)」+ 類似與“開發者社群專委會” 就能幫助開源項目以及開源文化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