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裡波特
來源:阿裡雲研究公衆号

導語:
馬雲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道:“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DT時代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機遇。
DT=Data technology,“大資料”已經成為燙手的名詞,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避免被大量新名詞淹沒了實質表意,而應該看到名詞後面的本質,大資料是什麼,有何必要又有何用途?
01.人類社會正從資料生産的IT時代邁向挖掘資料價值的DT時代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IT時代下的社會活動是一個生産資料的過程,各行各業通過資訊化更新,将企業的生産過程、物料移動、事務處理、現金流動、客戶交易等業務流程,通過特定的資訊系統、網絡加工生成新的資訊資源。
DT(Data technology)時代則是把資料當成生産資料的深入挖掘和動态運用,在生産生活決策的閉環中産生作用。是以服務大衆、激發生産力為主的技術。
這兩者之間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技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思想觀念層面的差異。資訊和資料的累積,不會自動創造價值。
總的來說,IT時代是資料的靜态發現,通過資訊化解決流程和效率的問題,DT時代則是把資料當成生産資料的深入挖掘和動态運用,是解決挖掘資料價值、運用資料賦能的問題。
随着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啟了從IT時代向DT時代轉變的新程序。
02.資料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和戰略資源
傳統的生産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知識等,而在資訊時代,資料正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産要素和戰略資源。随着資訊技術和産品的普及和應用,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生産、生活的各個環節,無時無刻不在産生着資料。資料的彙聚與融合逐漸形成了大資料,資源化的資料成為驅動産業智能化的關鍵原料。
狹義的大資料是以數量巨大、來源多元、格式多樣、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資料集合,而廣義的大資料除了資料集合的含義外,還包括對這些資料進行采集、存儲、管理和關聯分析,以及從中發現擷取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動能的新技術和新業态。也就是說,不僅要掌握大資料,還要通過雲計算的處理産生資料洞見,挖掘大資料背後所揭示的“知識”。大資料的價值在于可以提供盡可能多的詳盡資訊,并對資訊進行有效處理,以資料聚合技術、人才、資金、物資等要素,推動生産要素的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高效化利用、網絡化共享,形成全新的資源配置模式,改變傳統的生産方式和經濟運作機制,提升經濟運作效率和水準。是以,大資料是一種重要的促進社會發展、保障經濟增長的戰略資源。
大資料不是一種特定的技術,它是資料資源化并通過新技術挖掘資料價值的創新模式。
03.算力、算法、資料組成“智能三螺旋”,實作資料資源智能化變現
智能是DT時代的核心,人工智能在三大核心要素的驅動下,将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算力、算法、資料三要素緊密結合,發生化學反應,其産物便是智能。我們可以這樣來了解三者的關系:資料是輸人的生産資料,算法是處理資料資源的方法,算力則是實作算法的能力。海量資料需要強大的算力進行處理,目前以雲計算、邊緣計算等為代表的計算技術,為高效、準确、安全地進行大資料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簡單的資料與算力配合仍舊難以發揮出資料真正的價值。要真正發現資料洞見,還需要有好的處理方法,這就需要先進的算法。以機器學習、機理模型等為代表的算法技術、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智能決策支撐和智能化分析。大量的資料為智能學習算法提供了“學習資料”:複雜的計算在業務中倒逼算力的提升;算力的增加保障了高階算法得以實作,提供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資料處理能力;算法的演進更新可以提升效率,節約算力。“資料+算力+算法”組成“智能三螺旋”,成為驅動産業智能轉型的關鍵力量。
人類的有形資源都有邊界,唯有科技創新蘊藏着沒有邊界的無限潛能。在DT時代,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正成為推動政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基于資料資源的資料智能的相關技術與創新模式,将推動各産業的智慧化轉型。
内容來源:《數字政府2.0》 ,中信出版社,2019-10
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