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個讓人想起來都後怕的病例,有一位血液粘稠如粥、深夜腦梗去世的患者,罪魁禍首就是其經常吃的一道家常菜——蕃茄炒雞蛋。
以蕃茄炒雞蛋為例,不少掌勺人為了讓菜更好吃,習慣多放一些油。可是這樣一來,菜肴的熱量可能翻倍!
很多人做番茄炒蛋會放兩次油,第一次是為了把雞蛋炒香、炒蓬松,第二次是炒番茄,很容易用掉40克油,成為一道“增肥菜”。如果将食用油減少到15克,一道菜就能減少225千卡,大約相當于慢走一小時消耗的熱量。
最新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居民每人每天平均攝入食用油41.8克,明顯高于25~30克的推薦量。
食用油攝入過多,危害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01 直接危害
影響代謝: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研究發現,連續5天食用油攝入過多,就會改變人體代謝情況。長期如此,更易出現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問題。
危害心髒:美國榮民事務部研究發現,正餐中含油量過多,飯後兩小時出現心髒不适的風險高出4倍。
影響心理:食用油攝入太多對心理健康不利,容易使人變得愈發懶惰,增加抑郁、焦慮的風險。
02 間接危害
身體用不完的能量,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皮下和髒器之間。人體内适量的脂肪,利于保暖、能為髒器提供保護和支撐。
但是脂肪過多,各種健康問題就會随之而來。
“三高”和心腦血管病:肥胖會導緻各種疾病風險增高,容易引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誘發冠心病、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
月經紊亂:相比歐美女性,中國女性體内胰島素水準較低,而胰島素水準受肥胖影響,會引發女性月經紊亂、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傷害内髒:向心性肥胖(腰圍粗)者,脂肪可能将内髒包裹,導緻脂肪肝、腎衰竭、心衰等,危害更大。
其實,不良的炒菜習慣不僅毀血管,肺癌、食管癌以及腸癌都與不健康的炒菜方式有關。讓這些疾病繞道,從改變一個烹饪方式開始。除了炒菜少油,小編還有11條炒菜經驗與大家分享。
1
熱鍋冷油更健康
倒油,點火,當油開始冒煙,放入蔥姜蒜爆鍋——相信這是不少人做菜的“秘訣”。然而事實上,油溫高,不僅會破壞菜中的維生素,還會産生很多對身體健康不利的物質,比如反式脂肪酸、苯并芘等,有些具有緻癌性。
正确做法應該是熱鍋冷油,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此時,油溫在150℃左右,油從四面往中間剛剛滾動,或者是放入菜葉、蔥花時,周圍出現均勻的氣泡。
2
炒菜後刷鍋再炒
很多人在炒菜的過程中,都有這樣的經曆:剛炒過青菜,沒啥油,鍋也是幹淨的,那就繼續用呗!
看似幹淨的鍋表面,會附着油脂和食物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時,可能産生苯并芘等緻癌物。而且在不刷鍋再接着炒菜的時候,你會發現原本在鍋裡殘餘的菜很容易燒焦,這也存在一定的緻癌隐患。是以炒完菜後一定要刷鍋再炒,别偷懶。
3
平底鍋炒菜省油
我國80%家庭食用油量超标,油吃多了,不僅容易發胖,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疾病也會随之而來。用平底鍋能幫助我們減少食用油的攝入量。
普通圓底鍋,倒進去30克油也不覺得多,25-30g就是每天每人烹調的推薦攝入量(《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一般家裡那種瓷湯勺,兩勺左右。而用平底鍋,比如煎荷包蛋,四個荷包蛋隻用5克油。油入鍋後,一轉,就鋪滿整個鍋了,再把四個雞蛋打進去,放點鹽,然後翻個身,油沒了就加水,這樣上面是脆的、下面也熟了,味道一點不差,而且全家人才用5克油。
4
炒菜出鍋時放鹽
吃的鹽多,進入體内的鈉離子增多,造成血容量增加、心髒負擔加重、血管壓力增大等一系列變化,最終導緻血壓的升高。每人每天吃鹽量應嚴格控制在6克以内。
做菜放鹽,七八成熟時再放鹽,或者出鍋前再放。這樣鹽量即使放的少,鹹味兒也可以很突出,而且也不影響營養。太早放鹽,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過多,不僅造成營養素損失,而且還會讓菜肴塌蔫,影響口感;肉類放鹽太早,則會讓蛋白質過早凝固,不僅難消化,湯汁的鮮味也滲不進去。
5
油炸别用不粘鍋
一般的不粘鍋低溫小火炒菜時基本沒問題。但怕高溫油炸,其表面有聚四氟乙烯塗層,若炒鍋溫度超過300℃,容易導緻塗層中的有害成分分解,不利人體健康。
6
油煙機要先開後關
在長期接觸廚房高溫油煙的中老年女性中,患肺癌的風險增加約了2~3倍,危害不亞于吸煙。是以炒菜時一定要注意開窗通風,開抽油煙機。
油煙機排出廢氣需要時間,不要等到廚房油煙四起才想起開油煙機,一定要在開火前,就把抽油煙機打開,炒完菜後還要讓油煙機再抽3到5分鐘再關閉,有助于完全吸走有害物質。
7
有些菜炒完焖下更健康
炒菜時蓋鍋蓋,不僅有助于減少油的用量,還可以讓食物熟得更快。菜花、洋芋、茄子、豆角、胡蘿蔔等質地比較堅實的蔬菜往往不太容易熟,需要反複翻炒。可炒得時間越長,營養損失就越多。是以,最好用焖的方式,翻炒後加點水焖,鍋内溫度更高,炒菜用時大大縮短,味道上原汁原味,營養也更好。一些澱粉含量比較多的蔬菜,例如洋芋、山藥,焖制後更容易消化吸收。
8
剩下的油别再炒菜
很多人不舍得倒掉油炸過的油,還會用來繼續炒菜或油炸,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多次重複使用的油,油裡面會有殘留緻癌物,主要是苯并芘的成分,還有些醛類、雜環化合物等。
是以,食物油最好隻用一次,在控制好油溫情況下,最多2-3次。
9
快出鍋再放醬油
含有谷氨酸鈉的味極鮮等醬油,應該快出鍋的時候再放。由于谷氨酸鈉不耐高溫,一旦溫度過高,就會變成焦谷氨酸鈉,不僅鮮味喪失,還對人體不好。用醬油炖煮食物沒問題,但高溫油炸要盡量少用醬油。而且醬油含鈉量也較高,用醬油要注意減少食用鹽量。
10
炒菜時加點澱粉保護維生素C
蔬菜煮3分鐘,其中VC損失5%,10分鐘達30%。炒菜時盡量做到急火快炒,烹調時可以加少量澱粉,可有效保護VC。或者加點醋,因為醋可避免蔬菜中維生素C丢失,而維生素C可阻斷亞硝基化合物(一種可導緻消化道癌症的物質)的形成。
11
鐵鍋炒菜補鐵少
鐵鍋溶出的鐵元素為非血紅素鐵,能被人體吸收的比例并不高,大概隻有不到3%。而人體血液所需的、且能更有效吸收的是血紅素鐵,是以即便是長期使用鐵鍋,也達不到很好的補鐵效果。
别把補鐵的希望寄托于鍋上,日常動物肝髒、各種瘦肉、蛋、奶及各種豆制品等高蛋白食品,都具有很好的補鐵功效。正常人隻要保證健康飲食,一般就不會出現缺鐵症狀。
另外,下面這些方法,能幫你烹饪出少油、低卡路裡的美食。
01 生吃:100%保留維生素
蔬菜生吃能夠保留100%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多種活性保健因子。質地脆嫩、草酸和單甯含量較低的蔬菜,如生菜、苦苣、黃瓜、番茄、紫甘藍等比較适合生吃。
提示:選擇來源可靠的蔬菜,食用前清洗幹淨。
02 蒸着吃:營養保留全面
蒸菜幾乎是保留營養最全面的烹調方法,葷菜、素菜都可以用來蒸。
用蒸菜法做涼菜,可以先把材料蒸熟,然後澆上汁,比如青菜、甘蘭菜等可以蒸好之後澆上炝蔥花豉油汁。
做熱菜,則有連湯蒸、隔水蒸、氣鍋蒸等不同加熱方式,還有醬豉蒸、加粉蒸、糯米蒸、填料蒸等配料調味方法。
提示:食材盡量鋪平一些,以便蒸汽接觸。
03 焯、煮、煲 :“湯”也很有營養
水煮烹調包括煮、煲、焯燙等,靠水來給食物傳熱,适合所有食物。
質地較嫩的食材,比如葉菜可以用短時焯燙。菜量大時宜分批焯燙,盡量縮短加熱時間,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質地較老的食材,比如薯類、肉類等可以長時間炖煮。
提示:水煮時,湯中會有大量水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B2和葉酸等,最好連湯喝掉。
04 炒着吃:速度是關鍵
炒菜速度較快,食材中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通常少于炖煮方法。
少放油,以免大幅增加菜品的脂肪含量,同時造成類胡蘿蔔素的損失。
炒菜講究快速,是以最好用質地脆嫩容易熟的食材,或将食材切成薄片。
提示:控制油溫也很重要,等油快要冒煙還沒有冒煙的時候放菜最好。
05 “壓”着吃:保留抗氧化成分
與常壓烹調相比,高壓鍋烹調不僅簡便快捷,而且因為鍋體密閉,有利于儲存食材中抗氧化的活性成分。
高壓烹調适合需要較長時間炖煮的食材,如牛肉、雜糧和豆類,且維生素損失相對常壓略少。
在使用前要仔細檢查鍋蓋的閥座氣孔是否暢通,安全塞是否完好。
來源:綜合生命時報、健康時報
END
星标關注《最後一支多巴胺》微信公号
精彩故事永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