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疫情,割斷了人與世界的實體連接配接,幸好還有一根網線。

各行各業轉移到“雲”上,于是有了“雲健身”、“雲蹦迪”、“雲舞會”……最矚目的還是“雲”上賣保險,因為中國足足有800萬保險代理人。

往日裡,他們發圈頻率僅次于微商,此時此刻,左手張羅保險知識教育訓練,右手上線保險新品,拼命地搶占疫情下驟然爆增的流量紅利。

但“雲”上賣保險亦是挑戰多多。

保險代理人轉向線上,沒了線下面對面遊說消費者的真實感,很多人恐會遭遇“開單”難。而将産品服務及組織管理全然搬到線上,整個保險行業不得不遭遇數字化改造。

這一切談何容易?

幸好,近年來,中國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蔚為大觀。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已經鋪就,新基建恰逢其時,保險業得以躬身入局。

太平洋保險、新華保險、中華财險、信泰保險等險企攜手阿裡雲率先提供了一份樣本。

01保險“雲代理”

白素是中國800萬保險代理人中的一員。

她入行的故事和大多數同行一樣,最開始是因為家人生病來咨詢保險産品,随後被親友列為增員對象,最終成為代理人。

她來到現在的保險公司已有三年,以前常和客戶約在咖啡廳,帶上筆和計劃書,花費一下午時間面對面溝通,針對客戶提出的疑惑,總能及時給出解決方案。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保險代理人都靠着高密度的線下活動和拜訪開單,每年第一季度更是保險行業創收的黃金期,也是所謂的“開門紅”。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但在疫情之下,這些套路恐怕都玩不轉了。

“對保險代理人來說,春節是最好的展業機會,”白素說,“但疫情爆發後,客戶在了解産品時,更傾向于無接觸和網上雲溝通。

變化不止一處。除了業務拓展,保險業的教育訓練群組織管理都“被迫”走向雲端。 

“最近公司開始抓出勤和教育訓練了。”白素明顯感覺到工作方式的變化。從在家辦公開始,每天出勤管理、早會、客戶拓展、日報總結一個環節都不能少。

團隊溝通也全部走向線上。白素所在團隊的會議、招募和教育訓練都啟用了線上方式。“公司也不斷通過直播、視訊、語音會議和學習檔案等形式展開教育訓練。”

雖然外出展業受阻,但白素工作比過去更忙。“幾乎是24小時線上,手機螢幕都沒滅過,不是在教育訓練就是在和客戶溝通。”

事實上,保險代理人線上“營業”隻是冰山一角,背後折射是保險業全面向線上轉型的迫切需求。

但這個過程卻是艱難的。

02科技進階

保險與人須臾難離,但少為人知的是,中國保險業誕生之日,距今已過去200餘年。

早在1842-1852年間,魏源就在其名著《海國圖志》中,對西方商業保險作了詳盡的描述。

最早的保險興起于海上貿易。由于當時清政府的船舶在運輸過程中時常會遭受風浪和戰争的威脅,為了降低風險,現代保險業才被引入中國。1805年,英國商人在廣州開設的“谏當保安行”是在中國成立的第一家保險機構。

而早期中國保險業發展緩慢,辦理業務多用手工、憑證也都是紙質保單,名曰“燕梳”。随後,經曆了早期計算機輔助和聯網階段,如今我國保險業已經開始向大資料和雲端服務更新。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很巧,兩個關鍵節點都與疫情有關。

2003年“非典”期間,傳統金融業務受到沖擊,線上下銀行櫃台辦理業務的消費者寥寥,這直接加速了網上銀行的發展,使之成為特殊時期金融業務的主力軍。不僅如此,為挽回損失,傳統銀行網點也紛紛布局線上業務,利用網上銀行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

17年後,新冠疫情重新摁下了傳統金融機構轉型的快進鍵,這次主角是保險業。

艾瑞咨詢釋出的《中國保險科技行業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保險機構科技投入319億,其中僅人工智能方面就專項投入42.9億,從AI定損、智能客服,到智能保顧問、智能理賠,再到功能強大、設計精美的各類保險APP,保險行業在C端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科技投入巨大。

從紙質保單到雲端服務,中國現代保險業幾乎是一部資訊化技術疊代史——黑科技的廣泛應用,拓展了保險業的底層邏輯和業務邊界。

雲計算,正是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和二次騰飛的技術底座。

03雲計算風起

風起于青萍之末。

早在2017年,中華财險就意識到傳統資訊系統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弊端。

那時,保險企業每上一套業務系統,都要購買諸多IT硬體。新業務不斷開發,系統也越來越多。如此往複,最後各個系統如煙囪般林立,機房變得擁擠不堪,IT資源利用效率卻大大降低,内部資料也無法形成統一的資産,支撐公司未來發展。

“傳統企業級IT架構根本承載不了網際網路的不确定性。”中華财險IT部負責人陳小虎說,“目前的服務體系無法應對高度碎片化的作業體系,這次疫情也是對各家公司做了一次線上化預檢,中華财險一周内完成了全公司4.1萬員工遷移到釘釘線上辦公,采用健康打卡、線上會議等手段確定了公司組織及員工的線上,保障公司的客戶服務不掉線。”

在陳小虎看來,以前瀑布式的項目開發模式,早已不适應網際網路的靈活。加之在傳統營運系統下,幾乎是靠“人肉”來支撐項目上線,即便是每個月一次正常的産品釋出,對企業也是重大考驗。

這些困難幾乎是所有固守傳統IT架構險企的“通病”。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在傳統IT服務體系之下,保險企業想要提升數字化水準,往往是心有餘力不足,而“上雲”可以高效解決這一難題。

雲計算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資訊服務的提供方式。“雲”資源在保險企業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充的,并且可以即時擷取,随時擴充或縮小、按需使用,靈活性更高,也不會造成IT資源浪費。

不同于其他老牌保險公司,保險行業有一匹特立獨行的“黑馬”,它最早意識到了雲計算的魔力。

衆安保險成立于2013年,是中國首家跑在雲上的保險公司——平台不設任何分支機構,完全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線上承保和理賠服務。它的底座就是支撐雙11購物節的阿裡雲新基建。

衆安保險率先将阿裡雲的大資料和雲計算能力應用在産品開發上,面對使用者個性化消費需求,開發出針對特殊場景的保險産品。

例如客戶網絡購物後因為所買産品不合适,需要退貨,但退貨的郵費需要自己承擔,于是衆安保險就推出了“退貨運費險”,來保障這類損失。

另外,客戶在購買手機後,不小心把手機螢幕摔碎了,但換一個手機螢幕要幾百元,針對這一痛點平台則推出“手機碎屏險”。諸如此類還有針對旅客的“航意航延險”以及給外賣派送人員提供的“健康險”。

事實證明,衆安保險從供給側切入,拓寬了業務場景和品類,最終獲得了差異化競争優勢。到2018年,衆安保險已經累計服務超過5億使用者,銷售保單逾百億元。

而衆安保險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大多數險企的明天——未來保險企業隻有通過上雲,擁抱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新基建,才能在下一階段競争中領先對手半步。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04數字經濟新基建

如果說,在工業時代,煤礦等能源被視作經濟的血液,那麼在數字經濟時代,雲計算便可以算作是企業發展的水和電,成為數字經濟新基建。

在阿裡雲的布局邏輯中,将雲服務應用于金融領域,不僅是将金融業務搬到線上,還要提升管理、營運、産品和人員上線後的内部協同能力,然後通過智能化技術增強客戶的數字化能力的武裝。

保險企業在修煉好内功後,阿裡雲還将以雲和智能方式,幫助保險企業與外部玩家形成連結,實作内外部的生态協同。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但在實際操作層面,究竟要如何實作内外協同?阿裡雲智能新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劉偉光向「子彈财經」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

“比如你到醫院看病治療,得出的診斷結果等資訊對保險公司非常有價值,但這些資料并沒有完全在各個地域打通。而建立醫療領域的生态圈後,通過資料共享,險企在保險理賠過程中就可以有效解決‘騙保’問題。”劉偉光解釋道,例如你在廣州看病拿到檢查結果,如果資料不共享,北京的保險公司核實客戶資訊和健康情況的工作難度将大幅提高。

協同效應的本質,則是雲計算技術幫助保險企業實作連結,進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疊加勢能。

關鍵時刻見真章。

一家大型壽險企業科技高管向「子彈财經」透露,在疫情期間,公司在阿裡雲上的資源擴容了近2倍,以支撐内部教育訓練、業務拓展等轉到線上。“我們以前使用傳統IDC,但是如果遇到疫情這樣的外部沖擊,IDC的擴容肯定沒法保障業務的開展。”

新華保險疫情之前就有視訊會議系統,功能齊全,運作良好,有效支援了各種規模音視訊會議的召開,但系統尚不支援分散式、全員移動化音視訊會議。在“人人不出門、不提倡現場會議”的背景下,并不能完全滿足遠端辦公、移動辦公的需要。

除了音視訊會議,幾萬名員工的健康防疫管理怎麼開展?2月3日“線上複工”之後的員工考勤打卡怎麼辦?在基礎的IM溝通之上,檔案共享、項目協作、團隊管理怎麼辦?如何保障效率和安全?新華保險的答案是:按下數字化的加速鍵,與阿裡雲、釘釘組成聯合團隊,在短短三天内,在釘釘上快速建立起一個“數字化、線上化的新華保險”。在釘釘上實作了組織線上、溝通線上、協同線上,為數萬名内勤員工、為企業内部組織、為業務管理和營運提供支援,確定新華保險高效防控疫情和有序複産複工。

依靠阿裡雲實作數字化、線上化,新華保險并非孤例。

信泰保險一位高管也告訴「子彈财經」,公司從去年四季度就開始部署推廣釘釘數字化辦公應用,疫情期間公司的内部管理、工作協同、日常溝通等均未受到實質性影響,反而讓大家有一個單純的環境和場景來充分體驗和使用這些數字化工具。

“有些時候,大家甚至感覺遠端辦公可能比現場辦公效率還要高。比如用釘釘召開幾百上千人的教育訓練和會議,不僅節約了在途時間成本,還能使活動的覆寫面和參與度提高幾個數量級,且溝通效果完全沒有打折扣。”上述高管說。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00家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采用阿裡雲提供的專屬釘釘等數字解決方案實作安全複工,以保障金融業務的正常服務。

疫情之下的保險業:加速建構雲上新基建

05盼春來

冬已去,春正來。

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思考未來發展之策。保險行業正面臨建構雲上新基建的關鍵時刻。

一個可預見的趨勢是,未來保險企業經營模式将加速向網際網路轉型。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将有效提升承保、核保、理賠等保險核心流程效率,并為産品和模式革新引入新變量。

未來随着大資料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保險企業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從精準銷售、風控、服務等方面改變傳統模式,真正實作供給側改革。

“基于大資料結合一系列智能技術,保險行業的變革還在于對以後保險理賠流程的全方位優化和簡化,”劉偉光說,“例如從承保、核保和理賠三方面提升效率。”

白素也對疫情後保險行業的前景充滿信心——在進行一段時間的線上辦公後,她發現很多工作如客服和理賠都可以通過線上遠端作業,有效提高辦公效率。

同時,疫情也增加了大家對保險産品的關注,像她這種積累了一定客戶資源的代理人,通過線上營銷系統支援,以後開單更能事半功倍。

回顧金融史,危機之下趁勢而起,這樣的故事再熟悉不過了。

繼續閱讀